鳳凰山,長征從這裡出發

1934年10月,寧化縣淮土鎮鳳山村,這塊被當地人稱為“鳳凰山”的紅土地上,一件偉大的歷史事件正在此發生。駐寧化淮陽、隘門的中央主力紅軍,奉命在淮土鳳凰山集中,從鳳凰山經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結,開始踏上前途艱險後來被稱為“長征”的萬里征程。

寧化鳳凰山,從此作為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而載入史冊。

1929年,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從江西入寧,途經淮土鳳凰山,並在此安營紮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作為寧化受革命影響最早的地域之一,這裡是中央寧化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著名的擴紅模範區。由毛澤東、朱德、羅炳輝和譚震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其領導的紅四軍、紅十二軍等中央主力紅軍開闢和創建的鳳凰山蘇區,在1934年5月以前隸屬中央蘇區福建省寧化縣,同年5月至10月隸屬中央蘇區太雷縣。

凤凰山,长征从这里出发

根據史料和早年當地老人的回憶,從寧化出發的中央主力紅軍,無論經長汀前往瑞金,還是經石城的橫江、瑞金開往于都,他們的行軍路線也就三條:一是從淮土鳳凰山、大王——橫江——瑞金——于都;二是從淮土隘門——石壁——鳳凰山——橫江——瑞金——于都;三是從曹坊——長汀——瑞金——于都。

2017年鳳凰山村被中共三明市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為“中央紅軍村”。從路途計算,寧化都屬路途最遠的紅軍長征出發地。美國作家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曾對長征的始發地和終止地明確寫道:“紅軍談到它時,一般都叫二萬五千里長徵,從福建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陝西北部道路的盡頭為止,其間迂迴曲折、進進退退,因此有好些長征戰士肯定走過的路程有那麼長,甚至比這更長。”這個“福建最遠的地方”,無疑就是寧化,而位於寧化西部的鳳凰山,正是長征起點中的一個重要標誌。

鳳凰山有條寬四五米,長四百來米的“紅軍街”。紅軍進駐鳳凰山後,紀律嚴明,買賣公平,不隨意打擾群眾,能借宿的大廳、空房、祠堂、寺廟都住滿了紅軍,當地百姓便將自家門板拆下借給紅軍過夜,每天一早,紅軍戰士早早地把借去當床板的門板給各家各戶上好,紮好墊睡的稻草,並把地板打掃乾淨。

凤凰山,长征从这里出发

“至長征出發前,駐守寧化的中央主力紅軍約1.4萬人,佔中央主力紅軍總兵力的16%強。”2009年11月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福建中央蘇區縱橫(寧化卷)》如是記載。這些主力紅軍於1934年10月奉命從寧化出發,踏上了前途艱險的萬里征途。鳳凰山成為中國革命的“關節點”。

鳳凰山成為長征始發地有它的偶然性,更有它的必然性。

由於中央“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導致第五次反“圍剿”戰役步步失利,中央蘇區日益縮小。1934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分局和中革軍委指示,閩贛省委、省軍區機關遷至寧化縣城。1934年9月中旬,中央蘇區僅存江西的瑞金、會昌、于都、興國、寧都、石城和福建的寧化、長汀等縣。12月中旬泉上淪陷,寧化成為中央蘇區縣中最後淪陷的“紅色壁壘”,為中央主力紅軍退守提供了有利的迂迴空間。

1934年10月7 日,參加石城阻擊戰的紅3軍團奉中革軍委命令,把防務移交給地方紅軍後,撤到石城與寧化交界的邊境地區鳳凰山、大王、隘門一帶集結,當時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部就設在鳳凰山村左後側的“松竹居”。

紅軍烈士遺孀張球秀回憶說:“……這年的古歷8月底,很多紅軍部隊在淮土、鳳凰山、大王等地住了二天後,向橫江開去了,當時正是曬辣椒乾的時候……”。老紅軍魏國華回憶說:“紅三軍團和少共國際師等主力紅軍部隊,在廣昌打了敗仗後,撤退到驛前、小松、鳳凰山一帶防禦。1934年古歷8月底,紅三軍團奉命全部撤到鳳凰山休整,接著就開往于都,從此離開了中央蘇區,當時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略大轉移,便是日後舉世聞名的‘長征’。”

凤凰山,长征从这里出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但長征從這裡出發,卻又是必然的。

鳳凰山與江西接壤,是寧化受革命影響最早的地域之一,具有深厚的革命基礎,是中央寧化蘇區重要的組成部分。

早在1929年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從寧化西陲的隘門、大王、鳳凰山、石城的小姑等地向長汀及瑞金壬田進發,途經鳳凰山並在此安營紮寨,在鳳凰山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當時紅軍在村中央的五通廟大坪的樟樹下召開群眾大會,會上朱德軍長親自站在一條長板凳上講話,向群眾宣傳革命思想。朱德在群眾大會上,時而以提問式的語氣揭示勞苦群眾受剝削壓迫的社會根源,時而用鏗鏘有力的聲音痛斥國民黨蔣介石的罪行,時而又激情滿懷地宣傳共產黨救國救民主張,號召貧苦農民起來建立自己的武裝,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反動統治,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見證朱德軍長演講的那棵古樟樹已有400多年,依舊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如一個參透世事的老人,閱盡人間滄桑。

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親手點燃了鳳凰山革命的星星之火,從此,鳳凰山革命烽火燎原,寧化及鳳凰山村發展成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

凤凰山,长征从这里出发

紅軍進駐鳳凰山後,緊密聯繫當地群眾,大力宣傳革命,在幫助指導建黨建政和建立地方武裝,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的基礎上,紅軍在當地建立看病所,興辦列寧小學,還幫助群眾下地幹活、上山打柴、挖井修路。村裡原來的蛇嶺井是一口井底不足1米深,由河卵石簡單堆積而成的小四方井,井面坑窪不平,給村民挑水帶來不便。1931年10月,紅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一連進駐後,戰士們幫忙把井挖深、擴大,一口小方井變成了大圓井,解決了鳳凰山及周邊村民的用水問題。鳳凰山群眾一直飲用著這口井水,稱其為“紅軍井”。

老紅軍王勝彪回憶:“紅軍最早來寧化是1929年陰曆年過了不久,從石城經過寧化的鳳凰山進長汀的。有一個連隊到鳳凰山住了兩個晚上,我聽紅軍連長講過話,知道紅軍是窮人的隊伍。”這個連隊當時就駐紮在村中央的五通廟內,這座廟始建於唐朝,有上下兩層,已列為“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群保護工程”。王勝彪是16000多名寧化籍參加紅軍中長征到達陝北僅剩的58人之一,195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勳章。1993年1月30日在北京病故,享年88歲。

軍民魚水情深,鳳凰山人民不僅在兵源上支援前線,在人、財、物方面也傾其所有。擴紅期間,鳳凰山鄉黨委、鄉蘇政府充分發揮黨團組織領導和黨團員帶頭模範作用,進行擴紅競賽。“兄弟同參軍,父子齊上陣,夫妻一條心”,大家的參軍熱情異常高漲。全村160多戶參加紅軍就有100多人,除地、反、富、壞外,80%青年參軍上了前線。

青壯年上前線後,村裡留下的是兒童、婦女、老人,他們籌款不落後,運輸不落後,幫助做軍衣、草鞋不落後,幾乎全民參加革命,8歲至14歲的參加兒童團,手持梭標和木棍檢查路條;中老年和婦女組成運輸隊、擔架隊,幫助擔負軍需品、戰利品運輸和救護任務。

深厚的革命基礎,昭示了鳳凰山成為長征出發地的必然性。

凤凰山,长征从这里出发

從大的數據來看,三明全市參加紅軍3萬多人,其中寧化就有1.3萬多人。長征途中,三明籍紅軍指戰員大都編入紅三軍團第四師和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分別擔任長征中最艱鉅的前衛和後衛任務。在湘江戰役中,前衛紅4師傷亡慘重、損失過半。作為總後衛的紅五軍團三十四師浴血奮戰,大部分人壯烈犧牲、血染湘江,紅三十四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紅軍到達陝北後,三明籍紅軍戰士倖存的僅有76人,在冊革命烈士6610人,還有許多烈士沒能留下英名。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三明籍開國將軍僅有4人:少將張廷發,沙縣夏茂人;少將張新華,寧化縣曹坊鄉人;少將張雍耿,寧化縣禾口鄉人;少將孔俊彪,寧化縣城關人。

長征是中華民族開始崛起、走向偉大復興的一個起點。三明人民,用鮮血和生命,為共和國的旗幟增添了燦爛的色彩,而鳳凰山也在偶然中必然地成為紅軍長征出發地的一個重要標誌,載入共和國的史冊。

“軍愛民,民擁軍”,“紅軍萬歲”四個大字,至今在鳳凰山紅軍街頭的門樓上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