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堅:構建創新引領的產業生態系統

本期主持人:王彪 王佳欣

本期嘉賓: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李志堅

在中國質量(深圳)大會上,李志堅接受南方+記者採訪時表示,深圳需要做好控制產業成本與促進創新發展的平衡,從“單打冠軍”向“全能冠軍”轉變。

李志坚: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生态系统

談大灣區:讓居民和企業“一卡走遍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在邁向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全國前列,但是相對世界三大灣區、全世界發展程度最高的區域來說,還有發展空間。通過中國質量(深圳)大會這樣的平臺,廣東正在尋找發展的新思路和新突破,在質量、效率、共享方面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和模式。

高質量發展是提升未來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抓手,高質量不僅僅是東西賣得出去,而且是形成真正的品質,國際的品質,不斷提升我們生產製造、檢驗檢測的水平,更加面向市場、客戶的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構建起以創新為引領的產業生態系統。這需要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加強互聯互通,打破機制壁壘,以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為腹地,通過利用好各地的互補優勢,營造創新的環境和體系,通過軌道交通同城化實現內部交通的“無邊界”,通過機制創新實現“一卡走遍灣區” ,推動創新要素的流通,降低成本,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產業變革存在階段性,過去我們更多是跟隨式創新,現在隨著很多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科創研發,已經在部分領域達到技術制高點。首先,從服務外包市場來看,過去是中國承接別人,但是最近中興、華為也有服務外包的需求,面向全球尋求成本最低的服務。其次,現在越來越多國外研發機構、創業者來到深圳,因為他們認為來到這裡比較容易獲得資金和市場,這會有助於形成創新生態,在全社會形成創新氛圍。第三,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彼此協作正在形成新的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資源豐富,但在體制機制上需要進一步聯通。香港高校有豐富的科研創新資源,在很多領域的理論研究方面處於全球前沿,但缺乏產業轉化,通過區域創新協同,未來三地的協調會釋放出新的動能。

談深圳:控制產業成本+促進科創發展

對深圳這樣的城市來說,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含量低的製造企業由於成本壓力可能出現外遷,這意味著深圳需要發展研發類、服務製造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需要在控制製造業成本和引導創新驅動之間找好平衡。

一方面,製造業要在經濟總量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並不斷提升發展質量。這就要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芯片製造、生物醫藥、海洋裝備製造,在這些領域做起來,才能填補因為傳統制造業外遷的影響。與此同時,要利用好新舊動能的換擋期,統籌協調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完全否定傳統產業,比如傳統的服裝產業向產品設計、新材料領域拓展,通過新技術賦能提升產業價值。傳統動能的轉化需要一個階段,目前基本還處於“慢轉”階段,還是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階段、特點統籌推動。

另一方面,要提高創新的力度和產業轉化的程度。高房價會提高人才居住成本和企業商務成本,深圳不僅要讓人才住得起、留得住,還要提升醫療、文化、社會管理等更多軟性服務,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讓更多企業留在這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不僅要發展經濟,更要在民主法治建設、政府管理和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

(專家觀點不代表南方經濟智庫觀點)

李志坚: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生态系统

【統籌】王彪

【作者】 王彪

【來源】 南方經濟智庫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