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在徐州博物馆展出的众多年代久远、工艺精湛、用料奢华的文物珍品中,有一方大土块“略显另类”——它就是徐州市回龙窝文化堆积层(剖面)。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清回龙窝城墙)

整个堆积层高3米,底部宽度1.8米,顶部宽度1.6米。根据高度标注我们可以看出,在地表土层3.7米以下是瓦砾密布的明代和宋元堆积层,在2.1米之上是明末到清朝的堆积层。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但是奇怪的是,在2.1米到3.7米之间这厚厚的一层,竟然全是细腻的沙土,几乎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这块高大的土方摆放在徐州博物馆一楼展厅显著的位置上,它到底在诉说着怎样的历史呢?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故事还得从三百多年前讲起 · · · · · ·

公元1624年,已经是明熹宗朱由校改元天启的第四个年头,就在这一年的农历六月二日夜里,正值汛期的黄河在徐州市奎山段决口,汹涌的洪水冲垮了徐州城东南一侧的城墙,一夜之间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水乡泽国,城中积水达到4米多,所有房屋尽数被淹,死难的百姓不计其数。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洪水来袭的危机程度,从徐州博物馆展出的徐州卫遗址中可以一窥端倪。数量众多埋于黄沙之下的枪炮和盔甲中,甚至有当时最先进的“弗朗机”火炮,这些都是明朝军队装备的“大杀器”。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徐州卫遗址)

能让驻防徐州城的军队忍心丢下这些先进的武器,我们就可想而知当年的洪水是多么的来势汹涌和猝不及防。

这次水灾的遗患影响深重,从天启四年徐州城被淹,直至天启七年,城中竟然还有积水未完全退去。

而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在徐州城中,将徐州原有的地平面大大抬高,并且将城内的所有建筑深深的埋在了泥沙之下。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徐州百姓面对着肆虐的黄河水患,无奈之下纷纷提议往城南二十里的二堡重建新城。但是当时担任兵课给事中的陆文献,却是审时度势的提出了六条不可迁城的理由,并且最终说服了朝廷,在原址重建了徐州城。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南巡盛典》卷九十三中手绘的徐州城)

徐州本就处于一片丘陵环绕的盆地之中,原址重建的徐州城和被破坏前的徐州城位置高度吻合,这也就形成了徐州“城下城、路下路,井下井”的特殊城市建筑奇观。而这块文化堆积层的发掘、展出,也就成为了徐州黄河水患最重要的实证。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网络图片)

这一方文化堆积层出土的回龙窝文化街区,它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段故事要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讲起。清高宗乾隆皇帝从1751年到1784年,三十四年之间六下江南,这种劳师动众的大规模南巡,难道是仅仅是为了去海宁陈家寻访自己的生母,亦或是幽会江南“盐帮”的红粉帮主程怀秀?如果清宫剧里的“戏说”成了我们对历史的注解,那可就真正误解这位中国帝王史上的“十全老人”喽!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乾隆皇帝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视察黄河的治理,而对于深受黄河水患的徐州城,皇帝更是倍加重视,在其“六次南巡、五次阅河”的过程中,先后四次来到徐州视察河堤的修筑工程。地处徐州南城门东侧的回龙窝,正是从行宫进徐州城的必经之地。传说一日,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南城门鳞次栉比的街巷之间,竟然迷失了进城的路径,他这位“真龙天子”也只好返回行宫,从此“回龙窝”的名称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当年要不是他审时度势,徐州城就迁址了

乾隆爷和回龙窝的故事固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从汉武帝至今的2100多年间,徐州城留下许多抗击水患的传奇佳话。从南宋建元二年到清代咸丰五年的七百多年间,徐州人民更是因为治理黄河的艰苦卓绝,在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徐州广播和徐州博物馆联袂打造文博探索类节目《徐州宝藏》

播出时间:

【本周六】

FM103.3—8:50 18:50 20:50

FM91.6— 12:00 20:00

【周日】

FM93— 10:55 14:55 18:55

FM105— 22:45

本期撰稿:郝新耀|播制:张强|编辑:智慧

「 特别鸣谢 」徐州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