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把孩子放歸自然吧讓他們回到一個生命最初的家中去

而現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父母更關心和寵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擔心會發生一些意外,或者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所以父母要麼會為孩子安排一切,要麼把孩子關在家裡,不讓孩子外出,以免受到傷害,那麼讓孩子每天都乖巧地待在家裡,這真的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嗎?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其實只要週末有空,只要天氣允許,我都會帶孩子去大自然中透透氣。

比起城市裡的遊樂場,我更願意帶她去郊外或森林公園裡走一走,甚至還會去城市周邊的村莊待上兩天,讓她體會田間地頭的快樂和大自然的樂趣,自然生長。

無論是什麼樣的季節,我依然堅持每月一到兩次帶著孩子去戶外,我覺得這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許多年前,理查德·洛夫提出的''自然缺陷''的概念,也成為了心理學家討論的話題,西方專家也將這個概念叫做''自然缺乏症''。

經過研究發現,在綠色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兒童,患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風險要低55%,另一項研究也證實了,缺乏綠地和其他自然環境因素,會增加肥胖、癌症、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而''自然''雜誌上也發表過這樣一個研究,戶外活動是近視的唯一強有力的預防措施,眼睛受陽光照射的時間越短,患近視的風險就越高。

然而,再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許多孩子的週末那根本就不叫週末,他們是不會休息的,要麼去補習班,要麼就會待在家裡玩遊戲。

父母不會刻意帶孩子接近自然,即使是在假日,父母有意帶著孩子出門,他們也只是會帶孩子到附近的商場逛街,而不是選擇山上有水和土壤的大自然。

讓孩子走出鋼筋水泥的牢籠,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應成為孩子童年的主旋律。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自然,本應是孩子最好的夥伴。可是,很多父母卻認為,到大自然中是浪費時間和精力,阻止孩子去接觸自然。

和自然斷裂,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對生命的體察,更會讓人失去支撐內心的力量。

曾在“自然之友”從事環境教育的胡卉哲老師,曾經接觸大量的城鄉兒童。

他發現,往往來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見多識廣,口才更出眾,顯得更聰明自信,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變得暴躁。

而經常呆在家裡的孩子沒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也失去了很多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所以孩子的心會變得很沮喪。

他會覺得沒有人注意他,沒有人喜歡他,從此內心會變得孤獨,當然,孩子的性格也會因為長期的抑鬱而變得扭曲,使人無法接近和理解。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當把這些孩子帶到林地,請孩子們去數數週圍有多少種顏色的時候,很多孩子會興奮地散開跑遠。

但有的孩子卻會拿著筆站在原地,既不走也不看,埋頭寫下紅色、綠色、紫色、棕色……其實他寫的只是他理解的顏色的概念。

他就站在自然當中,但沒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和確認。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這些,就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狀。除此之外,“自然缺失症”的症狀還可能表現為:

1、 孩子因為缺少戶外運動而導致肥胖和體弱,動作協調性差;

2、 由於在室內過多接觸電子設備、書籍、繪本、玩具等,聽覺、嗅覺等感官發展較弱,小小年紀就近視眼;

3、 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不多,不願意一起參加戶外集體活動,不懂分享,強勢霸道,沒有合作和禮讓意識;

4、 長期和家人在一起,語言表達僅限於日常常用詞彙,影響交往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出現膽小、害羞、木訥等社交短板;

5、 走出戶外的頻次少、戶外活動時間短,造成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觀察力不夠,甚至出現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6、 身體和皮膚與動植物的接觸少,觸覺不靈敏或過於靈敏,主動發現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培養,影響洞察力、創造力和想象力;

7、 與自然脫節,對自然的認識只停留在書本中,甚至不認識常見的植物和農作物,感受不到生命的奇妙;

8、 對自然界的生物表現冷漠或恐懼,缺少對外界新鮮事物的興趣,不能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情商低,缺少同情心,比如虐待小動物、破壞綠樹花草、破壞環境……



接觸大自然太少,孩子們過於依賴自己大腦裡的信息和成年人灌輸的概念,但對由身體五感帶來的各種豐富體驗,卻漸漸變得“接收無能”了。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接觸大自然是很有必要的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孩子受到學業的影響,他們真的很忙,即便家長也會為孩子的學習而苦惱,家長們坐在一起,談論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孩子的學習情況,

有的孩子還會被報名多個補習班,有時放學後就要被送去學習,這種壓力也把孩子的作息時間安排的非常緊密。

然而,當我們全力讓孩子接觸教科書知識,忙於他們的教育時,遠在德國的學校卻在組織孩子進入森林幼兒園學習。

這在德國是相當普遍的幼兒園形式,也就是說,這種自然教育將使兒童變得更健康、更快樂,也可以避免自然缺陷疾病對兒童造成的傷害。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在周邊也能實現自然的接觸

今天分享出來,讓大家在樓下小區、城市公園、周邊景點等常去的自然環境中,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探索自然的樂趣。



1、蒐集石頭

幾乎所有小朋友都喜歡蒐集各種石頭、貝殼和化石。

收集回家後,可以泡在一個透明瓶子裡,做花瓶的裝飾,給石頭畫畫、也可以用砂紙等工具打磨石頭,做個石頭不倒翁。

如何利用撿來的石頭,是孩子創造力的一種體現。給他們空間自由發揮,他們內心得到滿足的同時,創造力也能得到提高。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2、發現木板下的隱秘世界

找一塊廢舊的木板,放在裸露的泥土上。一兩天後再來,抬起木板,看看到底有多少物種躲在木板下。

找一本圖鑑幫助孩子辨別這些小動物。一個月以後再來,抬起木板看看又來了哪些新居民。

每一次有新發現,孩子們都會很驚喜。這個過程就能讓他們嘗試到探索的樂趣,這種探索能力也會自然地應用到學習和工作上。



3、發現10種小動物

在長距離徒步時玩這個遊戲最好。跟孩子約定,在行走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周圍哪裡有小動物,爭取找到10種,包括哺乳動物、鳥、昆蟲、爬行動物、蝸牛或者其他動物。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4、認養一棵樹

在家周圍找一棵樹,讓孩子認養它。並非需要每天澆水,而是要持續觀察樹的變化,並跟樹建立一些聯繫。

比如春天來了,帶孩子去觀察樹發生了什麼變化;

大風過後,帶孩子去看看樹有沒有受傷;

平時也可以記錄什麼動物曾在這棵樹上棲息。孩子有小秘密,可以讓TA埋到樹下,一段時間後再來看看。

認養一棵樹,讓孩子跟自然中的一樣東西產生深度的聯繫,不僅能持續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還能讓孩子更有同理心。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大自然是天然的實驗室,能以不同的方式來激活孩子們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讓他們盡情的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大自然還是一劑良藥,可以減壓,增強體質,使精神得到滿足,帶來創造力,幽默感,安全感。



愛默生說過:“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如果一個家庭讓孩子更多的融入自然中,他們會得到無價的回報。



把孩子放歸自然吧,讓他們回到一個生命最初的家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