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靈性被“待在家裡”的要求磨平了,父母毀了孩子不自知

隨著城鎮化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家庭湧入城市,父母們為了孩子能夠在城市中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認為城市所帶給孩子的才叫見多識廣。可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自由,再加上時下大多數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點,被各種教育焦慮裹挾。

於是,孩子的童年便被各種輔導班、興趣班所充斥著。孩子可以大開眼界的地方除了小區樓下的公園,便是手機裡的動畫片。

孩子的靈性被“待在家裡”的要求磨平了,父母毀了孩子不自知

雨天孩子該出去玩嗎?孩子的靈性被“待在家裡”的要求磨平了,父母毀了孩子不自知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部紀錄片。在國外,每逢下雨天,老師們便會讓孩子們穿上雨衣雨鞋一起來到戶外,一起來感受泥土的味道和植物的顏色。雖然看起來很髒,但是孩子們卻很開心。相信這樣的場景在國內的話一定不會被大多數家長所接受,父母們會擔心孩子在雨中會感冒,也擔心孩子會弄髒衣服。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有類似這樣的一條視頻。一位身居國外的中國寶媽對著鏡頭吐槽孩子的學校居然有烘乾機,而烘乾機的作用是當孩子出去玩水弄溼衣服時,可以把衣服塞進裡面烘乾。這位中國寶媽很難理解學校為什麼能夠容忍孩子把衣服弄髒、弄溼。

孩子的靈性被“待在家裡”的要求磨平了,父母毀了孩子不自知

甚至還為此和孩子所在學校的老師進行了一番理論。老師聽後無奈地說道“這就是孩子童年該有的樣子啊!你小的時候是否也喜歡在外面玩水呢?如果僅僅為了衣服的整潔,而拒絕孩子接觸大自然,單純地把孩子關在房間裡,這不是保護而是壓制。”

可以看出,這兩個故事體現出中國式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時總是抱有一顆功利心,之所以反對孩子接觸大自然無非是因為孩子會弄髒衣服,無非是因為這對於孩子成績分數沒有幫助。

教育學家認為,孩子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靈性正是因為其對大自然敏感的感知能力,如果孩子缺少與大自然的溝通,很顯然這種靈性就會被削弱。父母要求孩子乖乖地呆在房間裡,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毀了孩子。

孩子的靈性被“待在家裡”的要求磨平了,父母毀了孩子不自知

孩子缺少與大自然的溝通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1)限制孩子想象力觀察力的發展

孩子在自然界中有更多新鮮的事物可以觀察,這對於孩子想象力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同時,在孩子觀察的過程中自身的專注力、觀察力又得到了良好的發揮,所以當孩子與大自然接觸時,孩子不僅僅是在玩樂,也是在學習。

2)讓孩子少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當孩子只能從課本上了解到“蛙聲一片”的有趣時,孩子的童年所缺少的會很多。很多家長談起自己小時候會有很多想說的,比如:說在田野裡抓魚,在樹上抓知了,但是如今的孩子說起自己的童年,大概只有玩遊戲、看動畫片了。

3)限制孩子的興趣發展

在孩子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孩子的思維是發散的。這對於父母探尋孩子的興趣所在會非常有幫助,如果孩子缺少對自然的瞭解,那麼孩子的興趣發展也會受到侷限,孩子著眼於眼前的成績分數,真正成了學習機器。

孩子的靈性被“待在家裡”的要求磨平了,父母毀了孩子不自知

有專家認為,當下孩子缺少與自然接觸其實是一種自然缺失症,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這對於孩子的感官系統發展以及動作協調能力都會有負面影響。所以與其與其要求孩子待在家不如適當地帶孩子去接觸一下大自然,相信孩子的收穫會更多。

今日話題:大家對於自然缺失症有哪些瞭解呢?對於這種現狀又是怎樣看待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