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的发展历程堪称奇迹,在抗战中四处辗转,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从一所地方的二流大学发展成为了当时中国四大名校之一,并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的“剑桥大学”这所学校就是——浙江大学。
很多人都在想,浙大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速?其实这和浙大的一任校长竺可桢是分不开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1936年以前,浙江大学还只是一所平凡的地方大学,不仅如此,它还被称为中国最破败的大学,校舍陈旧、教授离职、学生罢课,就连校长都被学生轰走,眼见就要办不下去了。
这时候,国民政府请来了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来当校长。
对于这个任命,竺可桢是不情愿的,因为当时的竺可桢才47岁,对于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时任中研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他来说,正是学术和事业上蒸蒸日上的关键时期,自然不愿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来领导一片混乱的浙江大学。
但在反复拒绝未果后,竺可桢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一任命,在兼任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的前提下,正式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在上任的时候竺可桢是这样说的:“但若于浙大有所补益,亦愿全力以赴。”
当然,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学校管理混乱、内部矛盾重重问题,竺可桢上任之初也提出自己的条件:“财源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
竺可桢到任后,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主张。在竺可桢的大力改革下,国立浙江大学也很快的步入正轨。
战争爆发,漫长的西迁之路
在竺可桢就任校长后的第二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为了学校的安全,竺可桢被迫带着全校师生,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西迁之路,可能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原本只打算干三年的校长却一干就是十三年。
1937年的浙大文理学院
在迁徙期间,为了师生的安全以及交通、食宿的工作,竺可桢呕心沥血、四处奔波,甚至当他收到夫人和儿子患病电报的时候,他都无暇分身,没能及时回去探望。等到竺可桢安排好学校工作赶到江西泰和的时候,他的儿子竺衡已经因病去世,而他的夫人张侠魂也已经病危,不久后也撒手人寰,离他而去。
竺可桢一家四口合影
半月之内,竺可桢接连丧妻失子,但为了全校师生,他也只能强忍悲痛,带领队伍继续跋山涉水,继续西迁之路。
从1937年9月开始,竺可桢带领着全校1000余名师生及家属,携带着图书仪器700多箱,经历数次搬迁,先后在浙江省天目山、浙江省建德、江西省吉安、江西省泰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等地驻留办学,历时两年半,行程2600多千米,最后终于在1939年底的时候,顺利的将将学校到了安全的大后方——贵州省遵义和湄潭。
浙大遵义和湄潭的7年办学之路
在贵州省遵义和湄潭办学的7年,也是浙大历史上成长最快最辉煌的7年。
贵州省遵义和湄潭之后,为了学校的发展,竺可桢广招人才,先后邀请了众多名师加入浙江大学,诸如: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涂长望、卢鹤绂等众多浙大名师都是这个时期加入的浙大。
浙大师生在广西宜山逃避敌机的轰炸
就这样,在竺可桢以及全校师生努力下,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在贵州省遵义和湄潭办学的7年时间里,浙大师生反而越来越强大,学风也越来越正,取得了众多世界性的科研成果。
就在这里,谈家桢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显性现象,并研究出了其中的机制和规律,在国际遗传学界引发了巨大轰动;同样是在这里,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竺可桢(前排左3)与贵州浙大校友
据不完全统计,在遵义和湄潭办学的这7年中,浙江大学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大学;不仅如此,这期间在浙大任教和求学的师生中,一共有50人当选了两院院士,更是走出了许许多多诸如:叶笃正、程开甲、李政道、施雅风、谷超豪等科学界的精英,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连1944年,曾经受邀到湄潭参加中国科学社30周年年会的英国著名学者、生物化学家李约瑟,都被浙江大学在简陋校舍里所表现出的浓郁学术氛围和研究成果所折服,赞叹浙江大学是“东方的剑桥大学”。
越迁越强,浙大终成顶尖名校
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也终于在1946年秋重新迁回了杭州,这时的浙江大学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已经浴火重生,发展成为了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共计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全国性综合性大学,从原本普通的地方二流大学,一举成为了中国四大名校之一。
抗战胜利,浙大东归
从地方二流到四大名校之一,这时候的竺可桢已经60岁了,他把原本是自己学术和事业最黄金的13年,全都花在了学院的建设上。
在他生日当天,为感谢他这13年的无私奉献,浙江大学的学生特地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浙大保姆”。小小的一面锦旗,饱含着的是浙大学子对竺可桢校长的敬重之情。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很难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艰辛与竺校长的伟大,但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除了竺校长那些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之外,我们更应该记住和敬佩的是在艰苦卓绝的办学条件下,竺校长以及全体师生同心同德、不懈努力的这种精神,因为这个时代的我们,太需要这种精神的激励了。
閱讀更多 天鎮縣反邪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