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名師|龍巖學院師範學院林燕:“舞臺”上的良師“舞臺”下的諍友

人物名片


金竹名師|龍巖學院師範學院林燕:“舞臺”上的良師“舞臺”下的諍友


林燕,師範教育學院音樂系教師,承擔《中國民族音樂》、《樂理》、《樂理與視唱練耳》等課程教學工作。曾獲2016年福建省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競賽人文社科組二等獎(排名第一),2019年福建省第五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人文社科組一等獎;龍巖市教學系統2014-2016年度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龍巖市優秀教師稱號;龍巖學院第一屆“金竹獎”獎教金、首屆“金竹名師”。


金竹名師|龍巖學院師範學院林燕:“舞臺”上的良師“舞臺”下的諍友


凌啟淡校長為“金竹名師”林燕(中)和陳琳(右)頒獎


“舞臺”上的良師 “舞臺”下的諍友

——記“金竹名師”獲得者、師範教育學院林燕


“她的課非常生動,連非專業的人都聽得懂。”同是師範學院的姜燕琴老師回憶起第一次聽林燕老師的課,仍覺得趣味無窮。

在此之前,她對林燕老師還不熟悉,第一次聽課的時候,沒有PPT,林燕就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姜燕琴驚訝地發現,林燕可以準確地說出每個學生的名字。“她瞭解學生,也瞭解如何上課,講課深入淺出,學生們的回應也很踴躍。”姜燕琴介紹說,“後來才知道她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上。”

金竹名師|龍巖學院師範學院林燕:“舞臺”上的良師“舞臺”下的諍友

林燕參加學校選拔省賽的比賽教學畫面

有精細的準備,才能呈現出生動的課堂,林燕的課堂總是載歌載舞。談到樂理知識,她用一根皮筋來解釋音高的變化;談到民族民間音樂,她又化為江南女子為同學們演唱細膩甜美的《茉莉花》,也能聲情並茂展現東北潑辣豪邁的《茉莉花》。

“她知道如何調動我們的積極性,如何提高我們的注意力,不是一味地講枯燥的內容,而是會通過師生互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2017級音教2班翁鈺嫻回憶說,在教授《中小學音樂教材教法》時,林燕老師會運用肢體動作來講解示範,模仿自然界的聲音讓學生探索音響與音樂的魅力,與學生互動,“通過音樂和肢體動作,我更能感受到教學法的樂趣。”

講臺就是林燕的舞臺,每一堂課就是她的表演時間。林燕說:“學生是我的觀眾,在這個舞臺裡,我就要為我的觀眾負責。”

在“舞臺”上,她是寓教於樂的良師;在“舞臺”下,她又是循循善誘的諍友。2015級音教2班的黃金萍難以忘記在寫論文的期間,林燕老師對她的幫助。在這期間,除了鍛鍊她的邏輯思維能力,保證她論文答辯的邏輯性,林燕老師還教會她如何做人,“在做田野調查之前,老師會反覆叮囑我們,要尊重民間藝人的勞動成果,尊重採訪對象。調查的過程,也讓我們對為傳統音樂的傳承一直默默奉獻的民間藝人有了更多的敬意,讓我們學會了要感恩。”黃金萍說。

金竹名師|龍巖學院師範學院林燕:“舞臺”上的良師“舞臺”下的諍友

林燕和部分2015級學生合影

蔡曾彬曾是一名“留級生”,重修《樂理》時,因為錯過了許多課程,上課十分吃力。“望著荊棘叢生的歸路,我只想破罐子破摔,可是林老師並沒有放棄我”,林燕老師默默為他制定了課程計劃,對症下藥,循序漸進地輔導他,蔡曾彬說:“正是因為這次重修的機緣改變了我頑石的秉性,打磨我走向正途”。

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林燕還深入基層考察閩西民間音樂,主持福建省社科規劃辦《閩西客家鑼鼓樂研究》等課題,在《民族音樂》、《中國音樂》等刊物發表多篇學術論文。2015年協助龍巖市高新區北山村“五色鑼鼓”相關資料的蒐集整理併成功申報為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參加龍巖學院組織的古村落調研活動,獨立撰寫了長汀縣四都鎮湯屋村調查報告。她將這些科研成果應用到《中國民族音樂》等課程教學中,使教學、科研、服務地方、文化傳承有機結合。

以身作則,亦師亦友。林燕表示,教育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只有長期堅持、腳踏實地、不斷提升、沉澱自我,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


(龍巖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