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嶽鳳蘭 周文彰:強化制度意識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嶽鳳蘭 周文彰:強化制度意識

強化制度意識

□ 嶽鳳蘭 周文彰

強化制度意識,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會強調:“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全體黨員幹部應把增強制度意識,作為奮進新時代的必備素養,作為黨性修養的重要內容。

一、制度意識是對於制度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意識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建黨之基、立國之本,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撐。當前我們正處在“中國之治”行穩致遠的關鍵階段,黨員幹部要充分認識制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加強制度意識,在制度軌道上推進各項事業。

“制度”一詞,在中國思想史上久已有之。《管子》有云:“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說的就是制度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向度揭示了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地位,強調製度作為穩定的社會交往關係及其結構,是人類一切文明活動的客觀前提和基礎,對人類一切文明活動具有整合和規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不斷探索實踐、改革創新,在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解放思想為發端,針對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曾反覆強調最重要的是一個制度問題,制度是決定因素。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鄧小平同志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他滿懷信心地預言:我們的黨和人民浴血奮鬥多年,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儘管這個制度還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壞,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正因為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制度變革和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黨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們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再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週年的時候,我們將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對制度建設提出明確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更加重視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並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確立了國家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具體目標: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接著,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來抓,整體性推進中央和地方各級各類機構改革,重構性健全黨的領導體系、政府治理體系、武裝力量體系、群團工作體系,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主體框架初步建立,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系統總結,提出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工作要求,意義十分重大。

強化制度意識,首先是強化對於制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意識。同樣,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首先要意識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複雜工程,不僅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法規制度體系,更需要牢固的制度意識作為支撐。

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具有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正是靠這個制度,新中國成立70年來,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不斷強化制度意識,增強對這一制度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

二、制度意識是尊重和敬畏制度的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強調:“要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使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因此,制度權威的樹立是落實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如果制度權威樹立不起來,必然會影響制度的執行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破除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了讓這些制度成為治理效能,特別需要我們強化制度意識,尊重製度、敬畏制度。

制度權威的樹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制度都是人定的,制度也是需要人去遵守的。制度形成之後,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客觀制度環境,從而成為客體,人則成了必須接受制度“硬約束”的主體。在落實的過程中,需要制度所管轄的每一個人懷有尊重和敬畏之心。任何時候,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還是個人生活,都要有制度的規範和約束。對黨員幹部來說,黨紀國法就是最重要的制度和規矩,能否遵守黨紀國法,考驗的不僅是黨員幹部的品德修養、價值取向,也關乎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制度要得到普遍遵守和落實,就要做到尊重和敬畏制度,就要用制度規範權力,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

在實際工作中,仍有一些領導幹部缺乏制度權威意識,把制度看做是束之高閣的一紙空文,有的甚至視制度為兒戲,故意冒犯制度。例如,中央頒佈的“八項規定”是一個極其嚴肅也極其權威的制度;為使制度得到不折不扣地執行,我們黨毫不留情地處理了一批又一批違規幹部。據悉,自2012年12月中央八項規定實施至2019年7月底,全國累計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30.23萬起,總計給予25.41萬人黨紀政務處分,其中省部級幹部29人,廳局級幹部2732人,縣處級幹部22406人。即使這樣,仍然有人對“八項規定”滿不在乎,隨意冒犯。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9月23日公佈,2019年8月這一個月時間,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4814起,6876人受到處理,4850人受到黨紀政務處分。受黨紀政務處分的幹部中,省部級1人,地廳級60人,縣處級437人,鄉科級及以下4352人。這種在制度面前的“任性”和“妄為”態度,到了令人難以理解的程度。

因此,強化制度意識,尤其需要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率先強化制度意識。領導幹部不論職務多高、資歷多深、貢獻多大,都要嚴格按制度辦事,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制度沒有特權、執行制度沒有例外,自覺維護制度權威;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帶頭學習領會制度,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形成“頭雁效應”;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領導幹部充分認識維護制度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對國家制度體系的認同感和敬畏感,讓敬畏制度內化為自覺遵守制度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追求。

三、制度意識是執行制度的意識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執行制度的關鍵在於執行力。再好的制度,如果沒有執行力,也往往流於形式,成為擺設。只有下決心、下力氣狠抓執行力,才能發揮制度的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

制度始於規定,成於執行。一項好的制度,其生命力是否旺盛,最關鍵的在於執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實踐。縱觀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皆靠擔當實幹、狠抓落實。如果工作只謀劃、不落實,再好的藍圖也只能停留在紙面,再偉大的目標也不可能達成。加強制度意識,必須堅持抓貫徹執行。制度執行越有力,治理能力就越強越有效。

執行制度最終靠人。再嚴格的制度,最終都要靠人來執行。緊緊抓住人這一關鍵因素,不斷強化執行制度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要以“釘釘子”的精神咬住不放,嚴格執行把制度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就指出,“各項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說立行、嚴格執行,不能說在嘴上,掛在牆上,寫在紙上,把制度當‘稻草人’擺設,而應落實在實際行動上,體現在具體工作中”。只有吃透中央精神和制度實質,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細化貫徹落實措施,剔除影響制度執行的不利因素,才能真正讓制度落地,取得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所以,制度執行貴在一個“嚴”字,只有嚴格執行制度,才能讓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同時,把制度優勢轉變為治理效能,還要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問責。對制度的執行過程和結果,要有強有力的檢查督促。如果監督問責不到位,制度執行和不執行一個樣,執行得好和執行得不好一個樣,就會形成“破窗效應”,制度就成了擺設。因此,只有增強執行者的制度意識,嚴肅責任追究,強化監督檢查,才能真正提高制度的執行力,讓制度管用見效。

四、制度意識是在堅持中不斷完善制度的意識

制度是時代的產物,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不斷完善、與時俱進。在改革發展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黨的歷史使命、改革發展任務,根據建黨治國特點規律和實踐要求,不斷調整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重要保障。

歷史發展到今天,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現成的治理體系能夠完全適合中國的國情。特別是進入新時代,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鑑,也無先例可循,中國必須探索出適合國情的國家治理體系。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這個國家的人民群眾決定的。不顧本國實際和人民意願,照搬照抄別國的制度模式從來都不會成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曆史傳承和革命建設實踐的基礎上長期形成、內生演化的。國家治理體系需要不斷改進,需要現代化,但怎麼改進,怎麼現代化,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要以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前提和最終目的。否則,就會南轅北轍,出現顛覆性錯誤,引起經濟衰退、政治動盪和社會動亂等嚴重後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同新時代的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特別是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的偉大時代,制度的先進性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先進性,誰佔據了制度的制高點,誰就能夠走在時代的前列。因此,我們要在守正創新中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時刻保持制度的自信與創新的自覺,保持守正的堅定和創新的激情,才能不斷增強國家制度的生命力。我們要明確在中國製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才能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臻完善,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釋放出更加強大的能量。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載於2019年第12期《前進》雜誌)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嶽鳳蘭 周文彰:強化制度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