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走得了”到“走得好”,推動春運高質量發展

  “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有人曾這樣形容中國的春運。

  “近年來,春運短短40天,我國已讓30億人次實現遷徙,日均7500萬人次的流動。這相當於把全球1/2的人口在40天內集體遷移”交通運輸部原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楊利民表示,而平安順暢的春運,是對一個‘流動的中國’最好的詮釋。

  12月8日,由《人民交通》雜誌社與深圳萬順叫車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萬順叫車”)聯合舉辦以“春運出行服務安全與智慧”為主題的“中國春運出行服務安全與發展論壇”暨“萬順叫車包機送大灣區建設者返鄉過年公益活動”在深圳舉辦。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剛,北部戰區陸軍少將宋長青,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綜合運輸處處長、廣東省春運辦辦公室主任翁興根出席活動並致辭。

由“走得了”到“走得好”,推動春運高質量發展

  “再有20余天,2020年春運就要拉開大幕,人民群眾對春運由過去最基本要求‘走得了’上升為‘走得好’的出行體驗美好需求”李剛在會上表示,廣東省作為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大省,節前返鄉過年,節後進城務工的客流較集中。多年來,都是春運的重點地區。近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春運出行條件得到較大程度提升。但,搶火車票難,經濟負擔重,回家的路途艱辛,仍是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的一個痛點。

  春運期間,廣東省將通過一些列措施,進一步優化服務形式,提升服務品質,讓廣大旅客出行更便捷、更舒適,翁興根在論壇上說道。

  今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綱要明確指出,要推進出行服務快速化、便捷化,構築以高鐵、航空為主體的大容量、高效率區際快速客運服務,提升主要通道旅客運輸能力。

  論壇上,楊利民就春運發展史與出行服務快速化、便捷化作了詳實地闡述。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由於我國物資稀缺、人口流動小,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春運”。1979年,我國春運首次突破1億人次。於此,春運在規模上打了中國印記。

  1980年後,改革春潮湧動大地,中國人口得以大規模流動。由於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存在,導致了內地農民流入沿海發達地區打工,大部分家庭卻沒有隨之遷移的景象發生,“春節回鄉團聚,節後返回就業地”的候鳥式流動是其真實寫照。“農民工”成為春運主客流,規模呈幾何數上升。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在春運匯聚,進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事實上,春運的起點和終點,連接的是兩個不一樣的中國。前者以長三角、珠三角為首,是前沿富饒之地;後者以川渝、皖豫為主,是後發地區、人口大省。東西發展差距較大,大量的務工人員流入湧出,構成了春運的基本面。

  1997年-2007年,國家對火車共進行了6次大面積提速,主要幹線開始以“200-250公里/h”的準高速運行,中國鐵路開啟“風追時代”。2008年,中國第一條高鐵線路正式通車。2017年,高鐵時速達到350公里,穩坐世界第一寶座。

  據楊利民回溯,十年前,春運留給我們的深刻記憶,是看不到頭的購票長隊和一趟趟跑去窗口問餘票的心酸經歷。如今,隨著春運運力增加,智能手機的普及,新技術應用的不斷出現,“農民工”購票體驗得到了大大改善。人們不必在寒冷的冬夜徹夜排隊,不必一趟趟奔波在車站與住處之間。

  而2015年,春運人次同比出現首次下降。近4年來,一直穩定在30億人次左右。春運人數增速放緩,這是中國從容應對的大前提。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也指出,到2035年,要將我國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基本形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

  從“走得了”到“走得快”,再到“走得好”,我國春運服務越來越注重細節與品質,楊利民如是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末端,萬順叫車啟動了“包機送大灣區建設者返鄉過年公益活動”的儀式。據萬順叫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裁周正清透露,該活動是萬順叫車和深圳航空合作,共包租13架次航班,從元月9日起到18日,分別從深圳飛往北京、重慶、成都、西安、鄭州、合肥、無錫、杭州、武漢、濟南、石家莊、南昌和南寧等13個城市,計劃共義務送大灣區建設者2000多人返鄉過年。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陳俊宏、原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巡視員宋朝義、全國公共交通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王健、人民交通雜誌社社長鄭德嶺也先後就論壇主題發表了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