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地方間改革創新競賽 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


鼓勵地方間改革創新競賽 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們要堅持用辯證思維看待形勢發展變化,增強必勝信心,善於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既要承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又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贏三大攻堅戰,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即要同時實現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等任務,任務繁重,責任重大。

如何把壓力轉化為動力,需要調動政府幹部以及企業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他們在新的環境中敢於擔當,主動應戰,積極進取。因此,會議也提出要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改進領導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

十八大以來,為了改變以GDP論英雄的做法,在反腐倡廉的基礎上,奉行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原有增長模式中經濟增長導向的晉升激勵以及尋租收益都消失,但在改革創新的新模式中,新的激勵機制尚待建立。

地方政府官員在制度上的規則和法律約束多了,在發展上的任務和目標多了,但新的激勵相容機制並未建立,可能會出現一些官員不作為,懶政,地方間缺乏競爭等現象,從而降低了發展主觀能動性。當然,進入新時代,不僅是對權力作出限制和監督,更重要的是大幅減少對市場的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並建立起財政約束機制,限制地方政府在經濟增長中承擔主導地位。

應當說,除了少部分缺乏擔當的幹部之外,大部分地方官員的主要挑戰是在新的環境下,如何創造性地做工作。他們不是不願幹,不想幹,而是不會幹。一方面,過去長期形成的思維和方法具有強大的慣性,而且是體系性的,具有強大的慣性;另一方面,吸收新發展理念後,將其轉化為創造性工作仍具有一定難度,因為現實中面臨的問題可能較多,榜樣少,抑制了主動性與創造性,尤其是改革和創新的邊界尚待明確,一部分人可能會擔心承擔失敗後果。

因此,關鍵是讓地方官員有試錯的空間,避免畏手畏腳,表彰那些願幹、敢幹、能幹的幹部,培養有上進心的幹部,把改革能力和成果作為業績評價指標,同時鼓勵地方間改革創新競賽,尤其是在中心城市與城市群之間,給予他們更大政策空間。此外,還應該組織一些有專業學識與國際視野的專家學者對地方幹部進行培訓,讓他們接受更具體的更有指導性、啟發性的新知識,通過學習和互動改變舊思維,接受新理念,認識新世界,創造新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