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金融科技不能盲目自滿 需反思P2P“一地雞毛”

12月8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由財經雜誌主辦的主題為“全球格局變化下的應對與抉擇”的2019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當前金融科技的進步已經和正在促使傳統的金融業銀行業不斷轉型升級,但中國對走過的金融科技上半場“不能自滿”。

楊凱生稱,不能自滿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放眼全球來說不能自滿。一方面,僅限於中國手機支付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有一點片面會有失偏頗,他表示,“實際上世界上不少的大型機構、大型銀行這個方面步伐也不慢”,大體有三種表現形式。

一種形式是立足於自身自主開發系統推廣應用的,這個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應該說法國巴黎銀行,這個方面做的比較領先的,他們提出了自己的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正在抓緊的實施。

第二種科技金融公司合作,彌補自身力量的不足,比如說花旗銀行,花旗銀行這些年來一直推進他們跟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主要表現在支付業務方面。

第三種,銀行直接投資於一些,銀行直接孵化器的作用,他直接投資於一些屬於初創期的一些科技型的公司,準備著眼長遠做一些技術積累,甚至將來有一些壁壘為自己的自身業務發展,摩根投資了不少初創期的科技公司正在合作。

楊凱指出,現在也有統計數據,世界上比較領先或者一流大型銀行他們的稅前利潤17%到20%現在在用於科技金融的開發,因此這方面來說我們沒有理由太盲目的自滿。

第二個不能自滿的意思是說,現在一些西方銀行國家有一些經濟體確實好像跟我們有一些差距,特別是第三方支付方面。“怎樣客觀的看這個差距,一個可能市場需求並不完全一樣,再一個他們的監管部門乃至他們的整個社會對於金融業對於銀行業的金融的負外部性或者經營情況外溢性考慮更多一點。這個對於所謂的金融創新所可能支付的試錯成本顧慮比我們多更多一些,不說好壞,這個比較客觀的看待差距的原因。”

楊凱生指出,我們自己必須認真的總結汲取前幾年所謂科技金融發展過程當中發生的一些問題,這種反思汲取教訓恐怕監管部門需要做,從業機構需要做,從業人員需要做,乃至媒體也需要做一些反思。在五六年前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第一波風起雲湧的時候,P2P大潮捲來的時候,大家可以冷靜想一想當時大家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如果當時有一些監管辦法可以提出來,儘管不成熟比較粗糙也許會比後來好一些。

“大家說P2P都是一地雞毛,面對一地雞毛似乎人人都是一臉無辜,如果這樣的話恐怕不利於我們科技金融的長期的可持續的發展,我們恐怕還是要進一步克服自滿情緒,善於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糾正急功近利的想法,進一步消除浮躁的心態,我想以後的路子走的更好一點。”。楊凱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