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陝西省積極推進“嵌入式”養老服務

醫養結合:陝西省積極推進“嵌入式”養老服務

十二月四日,某養老機構入住老人在院中曬太陽。

2018年年末,我省常住人口3800餘萬,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有670餘萬,約佔全省常住人口的17%。老齡人口日益增多,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由此帶來的老齡化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如何有效解決如此龐大人口的養老問題,讓老年人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晚年,對我省乃至全國而言都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挑戰。而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要解決好幾百萬老年人的醫療健康、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等問題,單純依靠政府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有效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引入多元力量,構建一個覆蓋全面、功能多樣的養老服務體系,是當下我省正在探索的方向。

健康養老難在哪裡?

“把老人送進養老院與把孩子送進孤兒院有什麼區別?這是不孝。”當張文提出想把奶奶送到一家新建的民辦養老院時,張文的父親衝她吼了起來。張文的奶奶今年84歲了,雖然身體沒有大毛病,但是日常做飯成了問題,家人們都各有各的工作,無法時刻照管。張文通過朋友打聽到一家民辦養老院,本打算自己付錢,讓奶奶在那裡安享晚年,也為父母減輕負擔,誰知這個想法卻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

雖然現在人們的養老觀念正在發生改變,但送老人去養老院仍然是許多家庭不願意作出的選擇。省統計局2018年的一個調查數據顯示,僅有12.8%的老年人選擇去養老院養老。

過去,養老院大多數是政府的福利機構,住進養老院是政府對無兒無女、無依無靠老人的兜底保障。即便是如今養老理念與國際接軌,養老產業逐漸市場化,但是延續至今的傳統,仍然影響著個人和家庭對養老方式的選擇。

由於養老機構資質和硬件設施、護理人員業務能力和素質參差不齊以及現有條件下政府監管不夠等多種原因,老年人在養老院難以得到很好照料甚至會遭受虐待的事情偶有發生,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成為許多老人抗拒養老院的重要原因。

李女士的舅舅老趙今年老房子拆遷,老趙無處可去,李女士便聯繫了老趙所在地的一家公立養老院。她告訴記者:“我去看過了,那家養老院環境挺乾淨的,給他安排的雙人間,同屋的也是個健康的老頭。公立養老院的價格相對便宜,他的退休工資也夠了。”然而,老趙卻十分不配合,入住的第一晚不肯睡覺,影響同屋人休息,護理員無奈半夜給李女士打電話。“養老院打人,我不住!快把我接走!”老趙在電話裡對李女士說。李女士只好第二天一大早接走了老趙。護理員無奈地向李女士解釋說:“我們沒有打人。”

“我想把他送到這家養老院,也是因為他們跟公立醫院都有合作,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可以隨時就醫問診,醫療保健服務對老年人來說很重要。”李女士說起了她的種種考慮。的確,在大健康時代下,養老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是伴隨著安全、舒適、醫療、康復、保健等種種需求,單一依靠子女的傳統家庭式養老已經逐漸難以滿足這些需求。

多樣化需求催生多元化服務

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特殊護理和專業人員照料,高齡老人需要日間生活照料,患有慢性病、老年病的老人需要醫療保健、康復護理服務,獨居老人需要精神慰藉和文化娛樂……老年生活各有各的困難,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趨勢。

針對這些現狀,國家層面上提出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一方面,政府加大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有效供給,支持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訂協議,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養老服務市場全面向社會力量敞開,讓民辦養老機構成為養老市場的有力補充。

12月4日,記者在西安市碑林區某社區的一棟5層小樓內見到了80餘歲的李福才老人,老人告訴記者他已經在這家名叫瑞泉養老的民辦養老機構住了4年。李福才老人住在一個帶衛生間的單間,小小的房間裡有一張單人床以及單人沙發和櫃子,還有壁掛電視機等,牆上掛著老人和家人的合影,窗臺上擺著老人養的一排盆栽花。李福才老人告訴記者:“住在這裡很好,每天生活規律,吃喝都有人照料。”記者瞭解到李福才老人每月在這家養老機構的費用是4000餘元。

“我們和碑林區合作,為社區提供嵌入式養老服務。老人可以選擇住在這裡,也可以住在家裡,我們有送餐、家政、醫療等上門服務和線上服務。”陝西瑞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婷說,“我們接收失能、半失能、臨終關懷等各種類型的老人,費用每月2800元到8500元不等。助疾、助醫等上門服務可以簽訂一年合同,收費365元,也可以按照單次服務收費。我們提前一週會公佈菜單,子女可在APP上為父母訂餐,每餐10元—16元不等。”

儘管瑞泉養老的服務面對的是中端市場,收費也並不低廉,但是,目前這家位於碑林區的嵌入式養老機構仍然沒有盈利。“我們這個點兒,有近20名醫生,30餘名護理人員,共70餘人,他們的工資加上房租、水電、運營費用,一個月的成本近50萬元。”張婷說,“好在每年政府都會給我們400萬元左右的補貼,用於建設和運營。”

在更多面向低端市場的民辦養老機構裡,記者瞭解到由於資金緊張、面積有限、護理人員數量不足、護理人員缺乏相對技能等原因,入住老人難以得到差異化護理和照料,更多特殊化、個性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探索智慧健康養老服務

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一些互聯網平臺和智能產品也進入了養老市場,通過技術解決部分養老問題。

在西安市新城區愛心護理院,記者瞭解到一個“三三聯動”智慧居家養老平臺。該平臺聚集了醫院、養老和託老機構、家政公司等第三方機構,為養老院、護理院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各種類型的養老服務,並且聯動社區,協調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監督工作。

瑞泉養老機構的助疾服務也是依託一款智能腕錶進行的。“老人戴上智能腕錶,通過老人和兒女的授權,我們就可以監測他們的健康數據,遇到突發情況,他們可以用智能腕錶一鍵報警,我們平臺就能立馬收到,撥打120的同時,派專人上門。”張婷介紹說。

去年10月,咸陽市探索建立了智慧健康養老“時間銀行”。這是一種互助養老的形式,服務人員通過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公益服務,獲取積分存儲到“時間銀行”個人賬戶,並可以提取積分兌換別人對自己的公益服務。

通過創新發展“互聯網+”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我省推動建設了一批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實時、高效、快捷、物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為老年群體提供新型養老解決方案。

目前,我省已建成運營各類養老機構1萬餘個,養老床位21萬餘張。同時,我省積極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推出“嵌入式家庭養老服務”,擁有各級醫養結合示範點200餘個,逐步健全健康養老服務體系。但是,養老服務供給不平衡、專業護理人才短缺、健康養老標準化建設滯後、服務質量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同解決。(陝西日報 記者 白丹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