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絕望的軍備競賽

農村孩子絕望的軍備競賽

撤點並校:一場翻來覆去的改革

2001年,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其中提到了:

“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佈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併,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佈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學校佈局調整要與危房改造、規範學制、城鎮化發展、移民搬遷等統籌規劃。調整後的校舍等資產要保證用於發展教育事業。在有需要又有條件的地方,可舉辦寄宿制學校。”

農村孩子絕望的軍備競賽

這個政策,顯然對於改善農村教育環境,提高教育水平有良好的初衷,也安排了一些軟性條款,保障了一些條件實在難以滿足地區的實際需求。但由於國內政策的執行往往揹負了指標的,所以真到了落地的時候,“適當”、“合理”這樣的字眼就會有意無意地被無視,最終變得非常硬性。

結果就是這十年內隨處可見的“撤點並校”。

簡單的四個字背後,是這樣的事實:2000年全國農村小學數為44.03萬所,而在十年後的2010年則只有21.09萬所,減少學校數22.94萬所,砍了一半多,大大超過了農村學生減少的速度。

這就意味著,很多農村學生需要跋涉很遠才能上學。

而需要跋涉很遠的學生,往往住在路途遙遠,偏僻崎嶇的地方,人身安全風險大增,悲劇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2011年11月,甘肅慶陽發生重大校車事故,造成19名幼兒死亡。這一重大惡性事故引起了全社會對農村教學機構過度撤併的反思。“

學校撤併後學生上學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併入學校住宿和就餐條件不能滿足需要,以及撤併後將造成學校超大規模或‘大班額’問題突出”,這些現象受到了重視。

所以2012年之後,“撤點並校”逐漸被叫停。

而在大規模“撤點並校”之前二十多年裡,農村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教育普及。為了保證入學率,各種降低要求、減少課程門類的半日制、巡迴教學、簡易小學等教育普及辦法都實行了。這些手段土歸土,但在缺乏農村教育條件的地方確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且確實提高了基層的教育水準,至少讓孩子們完成了掃盲。

但問題也很突出:這些學校的老師水平不高,僅能滿足基本教學要求;學校辦學質量也僅僅滿足基本要求。而且正因為它們是不得到國家承認的土辦法,經費仍然難以保證,經常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代課老師待遇低也是歷史遺留問題了。

而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財權大部分收歸中央,而事權則有很多由地方負擔,比如教育,這就讓地方教育預算變得更加捉襟見肘。地方對眾多學校和教師的投入不堪重負,發展到本世紀初,“撤點並校”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從“撤點並校”教育政策變動的始末來看,很多人以為的幾十年大規劃只有可能出現在宏觀層面。涉及到基層的實幹領域,也不過是多次糾偏,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高瞻遠矚一盤大棋,都是不存在的。

政策如此,那麼在政策下生活的人就要適應翻來覆去烙餅,自行翻面,不然被烤糊了就不好了。

農村陪讀:進城後的選擇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重啟高考,等到本世紀初,農村70後也長大生孩子了,他們對於“知識改變命運”已經相當認同。

然而正是他們的孩子入學的時候,“撤點並校”的惡果開始顯現,他們不得不將孩子送到上一級教學點。

農村孩子絕望的軍備競賽

其實這也算是大趨勢了,家長明白,上一級教學點的教學質量更高。而且隨著家長們脫離農村進入城市,孩子們進入城區上學也順理成章。只不過“撤點並校”加速了這一進程,很多人在內心和實力上都還沒有準備好。

但不得不說,中國家長對教育的投入是很用心的,甚至有些用力過猛。根據一項研究顯示,“撤點並校”政策實施之後,輟學率不升反降,一大原因是家長似乎意識到了新的教育環境對改變孩子命運的作用,還主動增加了教育方面的投入。

其中一種增加教育投入的方法,就是陪讀

現在很多農村家庭裡至少有一位家長主動在城鎮陪著孩子上學。這種現象始於本世紀初,即在70後一代孩子上學,而農村教育資源越來越跟不上他們實現階級上升的需要的時候,算是農村教育升級的濫觴。

而從更廣義的角度看,陪讀現象也不罕見,就像我們在《中國教育軍備競賽》裡提到的那樣,城裡人為了孩子有好成績,也會選擇陪讀。

但對於農村家庭來說,陪讀承載了更多的意義。

比如有些農村家庭,在經濟較為景氣的時候進城務工,有了經濟上的積累。等到不那麼景氣的時候,就把一部分精力轉到了子女教育上,以便讓子女能夠有個好前途,起碼不會返回鄉村,而是能夠留在城裡。小A的家庭就是這麼想的:

“當時進城的最初想法,是改變家庭的生活狀態,老家那邊窮,孩子父親的手藝不賺錢,所以就到縣城來找工作,前兩年經濟好,賺了點錢,就想改善改善生活條件,在縣城也買了房子,這兩年經濟也不行了,我跟他爸的活也越來越少了,空閒時間多了,我跟他爸也想著,別浪費縣城的好學校,把這倆娃培養得上好一點的學校,我們將來的負擔也就輕點,就在家開始給兩個娃陪讀。”

我們在《天價彩禮造成畸形男女關係》裡提到了“劇場效應”,即一個封閉劇場裡,有觀眾站起來看戲,就會擋住別人,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變成了站著看戲。

在農村陪讀這件事上,原理也是一樣的。一方面是有些家長看別人家孩子陪讀,不希望自家孩子落後;另一方面,陪讀也成了這些進程的農村家庭互相社交的社交貨幣,這也是農村家庭融入城市的一個途徑。小B的家長是這麼說的:

“我們村一起進城的都基本在一起,這幾年大家生活相對好一些後,就跟城裡人一樣,開始重視孩子學習。周圍幾個老鄉,他們都開始陪讀,我們也不能掉隊,也就跟著陪讀。”

除了城裡教育條件比農村好的客觀現實外,城鎮化讓農村人進入城市,也讓他們有了在城市紮根的主觀需求,推動了陪讀現象的產生。某種程度上,這比把孩子留在農村做留守兒童還是好很多,陪讀的家長也是有想法的。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北京海淀黃莊的教育盛況,以及高於黃莊一個層次的,更加讓人看不懂的後沙峪媽媽群和上海靜安媽媽群。這群人已經把孩子的教育當成自己的終身事業在做了,甚至比她們十年前打拼職場更加花心思。

但窮鄉僻壤的趙家峪畢竟不是別墅遍地的後沙峪,兩種陪讀終究還是有著天壤之別。

機會渺茫:陪讀效果並不理想

限於文化水平,農村陪讀家長能給孩子的支持是很有限的。小B的的家長就不得不承認:

“成績不好讓人很著急,但是他們現在功課都難,自己也輔導不了,我只能給孩子做做飯什麼的,實在不行就外面上培訓班去。但是培訓班很貴,而且效果不大,咱們辛苦好不容易賺點錢不想打水漂,就想著選個差不多點的培訓班。”

有的家長逼得太緊,甚至產生了反效果:

“都說初二是關鍵時期,在我孩子初二的時候,我就特別緊張,生怕孩子掉隊,之前的付出白費,那一年我對孩子的督促也緊,但是咱們文化程度低,也不知道給孩子什麼樣的幫助,有時候孩子還感覺我們煩,不想在家住。”

如果家長在課業上不能給孩子幫助,只能在生活上有所扶持(有的時候還因為生活空間在一起讓孩子心煩),那麼很容易耽誤孩子的學業。對那些參與陪讀農村家長來說,這就是最大短板,因為他們多數學歷在高中及以下。

一位家長是這樣說的:

“我跟孩子就一起過來,剛開始就是給孩子做做飯,做好後勤工作,後來孩子學習成績有了起色,我們就考慮省吃儉用把孩子培養一下,但是對他學習不懂也走了很多彎路,當時也給孩子報了補習班,也經常跟老師溝通,等等,但是孩子的成績還是沒有太大改善,越關注他,他越跟我們牴觸,最後高中就沒有考好,去了遠一點的地方,也不讓我們再陪著了”

當然,也有比較幸運的,在和老師溝通後,找到了幫助孩子的好辦法,孩子的成績也就跟上了。需要注意的是,農村家長確實不擅長和老師溝通,往往認為陪讀就是服務孩子的生活,而學習完全可以交給學校。直到經過和老師的溝通,得到了指點,才有可能找到一些竅門。

小B就是一個正面例子:

“原來忙,沒參加過孩子家長會兒,後來有次參加家長會,跟他們班主任聊了一會,他們班主任很好,給介紹了兩個,我們一直堅持讓孩子上,後來成績才慢慢有所起色。”

限於經濟條件,家長在陪讀上也是有所取捨的,意志相當不堅定。假如孩子的成績有所鬆動,他們的陪讀投入也就會隨之動搖。假如一個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則有可能將資源轉移到另一個孩子身上。小A的家庭就是這麼做的:

“老大現在雖然考上了高中,但是並不理想,他所在的高中屬於普通高中,能夠進入本科的概率很低,現在住校了。老二現在學習還可以,現在更多關注老二。”

可見家長也有止損的底線,知道如果孩子上了普通高中,那麼考上本科的概率就低了。然後他們就會精心計算投入產出比,將資源投入到更有希望的孩子身上。

家長的考慮是符合事實的。

農村孩子絕望的軍備競賽

這些家庭是來自一次對陝西渭南某縣的調查。該縣有4所高中,其中的1所省級重點中學,每年參加高考並升入本科人數比例佔總人數的70%以上;2所縣城普通中學,每年平均有15%~20%的應屆畢業生參加高考,而能夠升入本科的學生僅佔10%左右;1所鎮中學,每年升入本科的人數為個位數。

換言之,假如這裡的孩子中考沒考入省級重點中學,他們上本科的機會都不大,也就沒必要消耗家裡不多的資源去做教育了。

教育固化:資源投入極不對等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看到了一個知乎上流傳的笑話

農村孩子絕望的軍備競賽

農村孩子絕望的軍備競賽

這位知乎網友,在2014年時是個高中生,還相信在校成績好,未來就有更好的前途,並認為自己註定能做“董事長”,而差生註定去做工資低的體力勞動。

結果在五年後,可能是他本科畢業求職的時候,在“本科畢業應該怎麼找工作,找不到工作該怎麼辦”的問題下,寫下了心酸的答案:

“真的,要是有公司要的話3500都能接受。”

笑著笑著,我卻笑不出來了。

很多像上文提到的,在縣城就讀普通高中的孩子,哪怕班級前五,都不清楚社會的現實有多殘酷。以他們的認知世界,很難搞清楚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優秀的孩子,而且他們連起跑線都和這些縣中的孩子不一樣。在這樣的學校,哪怕班級前五,可能也就上個普普通通的本科,然後本科畢業,找個幾千元的工作。

但真的別笑,他們能在動輒幾十萬人參加的本省高考裡考上普通大學,已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他們縣城的重點高中之外,還有他們完全想象不到的,超級高中的學生。這在《中國教育軍備競賽》裡都有體現:北京的超級中學的家長,甚至將孩子當做大明星培養,自己的陪讀可就不像是農村家長那樣只會照顧生活,而是練習各種培訓班,指定培養計劃,在家長和老師群體中都遊刃有餘、八面玲瓏。

我們的讀者裡就有三線城市重點高中的孩子,據我們瞭解學習不錯,對知識也有充沛的好奇心,愛好廣泛,性格開朗,鋼琴彈得也好,放在我們的那個時代已經是非常出色的孩子了,放在現在也不能說差。

但在北京海淀,上海黃埔,深圳寶安,這還是差點意思。首先鋼琴就是基本技能,拿個市少兒擊劍冠軍也是常規操作,憑藉編程特長說不定還能安排給目標學校捐過樓的互聯網大佬寫封推薦信,最後這孩子的爸爸還是美國使領館駐華華裔人員的好兄弟。

最後,人家高一的時候託福就109分了,四六級還沒過的你絕望了麼?

某種程度上,高考已經是普通家庭孩子玩的遊戲了,有權有錢的,要麼在重點高中,走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的路線;要麼直接送去國際中學,在高中和本科階段就送出國去,不必受高考的累——當然,申請國外學校也是十年如一日的高投入,大家各有各的苦楚。

農村家庭陪讀也是如此尷尬的境地,家長投入了本就不多的資源,在生活上力所能及地照顧孩子,然而其他方面對孩子幫助不大。而高考成績也不是砸錢就能出活的,本身有一定玄學成分,很大程度上只能看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甚至運氣了。

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家長,想的是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不知道,別的家長早就帶孩子坐上直升機跑了。

最後,假如你是個普通家庭的孩子,我也只能這麼勸你:

1. 保持眼光長遠,內心清楚。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即便自己幸運地得到了什麼,也不要隨意鄙視不如自己的人,不然你就會和上面那位知乎的朋友一樣被現實教育。

2. 目光長遠的另一好處就是心態平和,假如不如別人,也不要對自己生悶氣。

3. 要有自己的主見,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家長並不能陪你一輩子,而且他們有的時候認知也落後於時代,需要你的指引。這在上面的調查裡也出現了,有的家長也不得不承認:

“有個什麼事還是聽娃的,現在他讀書比較多,見識也比我多。”

你也要長大了,家長的侷限性你也知道,儘量幫助他們,引導他們,不要傷他們的心。

本回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