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500两黄金买名画,出囯前半卖半送给了囯家:不能成千古罪人

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画家顾闳中的作品,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幅画的成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艺术故事。画中的主人公韩熙载本是北方的贵族,其父为北方著名军事将领。韩很有学问,诗书文章,名震京洛,后因父亲官宦之祸,惧怕牵连,趁着战乱,逃奔江南,在南唐做官。

他生活放荡,蓄养妻妾40多人,朝廷给他的薪俸,都被妻妾分走,平日一袭常衣,撑着拐杖,背着一篓,向各处妻妾求食,以此为乐。南唐后主李煜为了对他进行规劝,便派遣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窥探,用“心识默记”的方法画下了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卷。

另有一种说法是,李煜对韩熙载非常忌惮,为了考察他是否真的是纵情声色,就派画师顾闳中画了这幅长卷。

他花500两黄金买名画,出囯前半卖半送给了囯家:不能成千古罪人

据说,李后主看了这幅画后,发现韩熙载眉宇之间充满着隐忧与沉思,虽在宴乐,其实不乐,因此,他断定韩是在用宴乐、歌舞掩盖其政治抱负,于是,他决定将韩熙载逐出京城。

此时的韩熙载,年事已高,只得上表请罪,苦求留在金陵养老。李后主见他确实老迈,掀不起风浪,也就打消驱逐的想法。而韩熙载经过这场惊吓,生下一场大病,不久即不治而亡。

技艺精湛的顾闳中可能没有想到,他传神的笔墨竟然能够左右一个人的人生命运。

他花500两黄金买名画,出囯前半卖半送给了囯家:不能成千古罪人

《韩载夜宴图》一开始就已深得人们的喜爱,后来,此画渐渐传名海内外,它的作者顾闳中也因此一举名扬天下。画作本身更是价抵万金,历代藏家争相竞购,这无形中促成了此画展转众手的命运。今天,仅附在上面的收藏印签就多达230多枚,其飘落迁徙之坎坷可见一斑。

早在北宋《宣和画谱》中,就对此图有过记载,它和清雍正权臣年羹尧也有过短暂的缘分,所以图上盖有年氏的收藏印。年氏获罪抄家,于是《韩熙载夜宴图》又被收入清宫。自命为“翰林天子”的乾隆更是对它多有钟爱,在画上留下了他亲笔篆书的题签并钤上“太上皇帝之宝”“乾隆鉴赏”等御玺。此后,它直珍藏于清宫内廷,历经嘉庆、道光、威丰、光绪等六朝,安静地度过了100多年的“御藏”生活。

清代末年,它被末代皇帝溥仪随身带到东北。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覆灭,和许多“御藏”文物一样,《韩熙载夜宴图》也流散到长春的街头,一些来自北京的古玩商人乘机将之廉价收购,带入关内。当时,古董商人多称这批“御藏”文物为“东北货”,很多人因贩卖“东北货”而一夜暴富,大发横财。

他花500两黄金买名画,出囯前半卖半送给了囯家:不能成千古罪人

宝剑配英雄,美玉伴佳人,国宝可能还得艺术巨匠来配。说来也巧,这幅国家级宝物正好碰上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一一国画大师张大千。

1945年秋,张大干重返北京,准备买房定居下来。恰好一所前清王府要出售,索价是500两黄金。张大千亲自看了看房子,比较满意,通过预先出售自己绘画的办法,他也筹集到了500两黄金,并向房主交下了定金,一心只等几天后搬去居住。

他花500两黄金买名画,出囯前半卖半送给了囯家:不能成千古罪人

定下房子后,张大千满心舒畅,就在北京随处闲逛。一天,他转到古玩云集的琉璃厂,恰逢有个店铺正在出售“东北货”,满怀好奇的张大千也跟着走进这家铺子。古董商只一眼,就已知道张大千是行内之人,于是,他将张氏请进了内室。走进内室,张大千抬眼一看,眼前一幅异常宽大的画卷令他大吃一惊。它赫然是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

张大千欣喜若狂,当即就要买下,狡猾的古董商出价自然不低,古画的售价是黄金500两,竟然与他要买的房子的价钱一样。一边是名宅,一边是名画,二者不可兼得,张大千费尽心思,反复考虑,终于决定舍名宅而购名画。

他花500两黄金买名画,出囯前半卖半送给了囯家:不能成千古罪人

1952年夏,旅居香港的张大千决定移居巴西,为筹措费用,他不得不出售自己的藏画。

此前,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文化部已成立了一个赴香港秘密收购文物的小组,目的是收购各种散失的珍贵文物。当时,秘密收购小组负责人徐伯郊与张大千往来甚密。徐伯郊利用自己既是香港银行高级职员,又是著名收藏大家的便利,照顾张大千的生活。张大千对他非常感激,将他视为知心朋友。

在徐伯郊及各方的努力下,张大千决心将自己最心爱的《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万壑松风图》及教煌密卷等一批国宝仅折价2万美元,半卖半送给了祖国。后来,张大千对朋友说起此事时坦陈:“自己离居海外,万一国宝失落他人之手,我岂不成千古罪人!”

从此,《韩熙载夜宴图》等一批国宝便成了国家文物局馆藏的稀世绘画珍品。

■文/改编自“人文故事丛书”之《国宝的故事》

他花500两黄金买名画,出囯前半卖半送给了囯家:不能成千古罪人

作者:程方勇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