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近十年教育風向以鼓勵教育為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神奇的默契的達成了一致,對待孩子統一都是“你是最棒的”,“我們家寶寶好優秀”。

我表姐一家跟孩子的相處方式堪稱是表揚式教育的典範:孩子乖乖的吃了一口飯,媽媽說真棒;孩子畫了一幅畫,爸爸說我女兒畫的真好看,好優秀。孩子跟我一起玩成語接龍的遊戲,接詞的過程中規則是改了又改,一會說同音就可以,一會是詞語就可以,一會不允許我說這個詞一會那個詞,可是孩子的爺爺在旁邊還是一個勁的誇孩子“寶寶知道好多詞語啊,寶寶真的是太厲害了!”家長通常認為通過鼓勵表揚孩子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我們想讓孩子自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盲目的誇讚會讓孩子無法客觀認知現實,耐挫能力會比較差,同時會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孩子會用固定的而非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不願意嘗試新事物,不願意迎接挑戰。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內涵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對於有些孩子熱愛挑戰,並且能夠坦然面對失敗,從失敗中站起來,但是有些孩子面對失敗會一蹶不振,害怕挑戰的差異非常困惑,經過長達數十年的研究後,她發現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影響。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心態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能力是固定值,是不可發展的,成長型思維的人卻認為智力是可發展的,具備成長性的。

像我們經常在忽略部分事實的情況說孩子聰明,你是天生的小小音樂家,女孩子理科差一點很正常,男孩天生數學學的好等等,這些都是家長在用固定式的思維看待問題,將很多事情歸結為天生的,不需要努力就能實現的,孩子也會潛移默化的習得這種思維方式。

在分析看待問題是不能用發展的眼光,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一直在告訴我們事物都是發展的變化的,因此為了避免孩子拿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表現有什麼不同呢?

固定型思維的人的表現是迴避挑戰,容易放棄,認為努力毫無意義,忽視消極但是卻有意義的反饋,對他人的成功會有被威脅的感覺。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是積極的面對挑戰,在逆境中也能夠堅持,認為努力是有意義的,是強者的必經之了,善於從批評中學習,對他人的成功不是排斥,而是會吸取經驗教訓,病從中受到鼓舞。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1、 對自我評價的不同

有“固定型思維”的個體對自己的評價較為固定,認為自己是一成不變的,優秀就會一直是優秀,認為自己較差就會一直是差的。他們往往會將事情的結果歸結於自己的天賦,否認努力的意義。對自己的看法不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同,比如給孩子初學英語,老師教了幾遍還是沒有學會,孩子就會說一定是我太笨了,怎麼都學不會的。實際上孩子才剛剛接觸新的語種,剛開始沒有掌握是很正常的事情,經過長期系統化的學習是會有良好的結果的。而且他們很看重外部對他們的評價。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個體在做自我評價時會結合內外環境去做判斷,不會輕易的說自己的是笨的,是聰明的,他們會以全面的可持續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同樣對於沒有掌握外語的情況,成長型思維的個體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多學幾遍肯定是能夠學好的,會客觀分析自己是剛剛開始學習,不要急躁,循序漸進的掌握就好了。他們會參考外部評價,但外部評價不會決定他們對自己的客觀認識。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2、 面對挑戰不一樣的心態

“固定型思維”在面對挑戰通常是迴避的態度,很容易放棄。他們在面對挑戰時以取勝為目標,是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並不享受挑戰,不喜歡事物本身。獲得勝利可以成為自己對外證明自己的資本,他們很害怕失敗,以為一旦失敗就意味著自己不行,害怕外界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所以他們在選擇挑戰的事情時,一定是自己可控的,保證在自己的安全區域內的,有難度的事情他們會盡量找藉口迴避掉。

“成長型思維”會積極面對挑戰,他們把挑戰當成自己學習的機會,他們會享受挑戰本身,失敗了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當作自己成長的養分,成功了也不會驕傲自滿,而是會積極尋求下一次挑戰的機會。他們挑戰的事情會突破自己的安全區,有一定難度的。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3、 學習方法的差異

“固定型思維”個體是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現有知識,缺乏探索精神,主動學習的精神。他們缺乏學習的興趣,也很難從學習中收穫樂趣。

“成長型思維”面對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不是隻聽老師講什麼,也會積極詢問,除了在課堂的學習,他們在課堂外也會主動學習。這類孩子能夠享受學習,有滋有味的。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4、 對失敗的有不一樣的看法

“固定型思維”的人會害怕失敗,如果失敗了他們就會對自己產生巨大的懷疑,認為自己不行,或者對自己的失敗尋找一些藉口。這種思維的人不能從失敗中成長,他們害怕失敗為了讓自己的自尊不被威脅,他們乾脆拒絕挑戰。

“成長型思維”面對失敗也會難過,但是他們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認為自己永遠不行,認為失敗是成長為強者的必經之路,重要的是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而不是沉浸在我是個loser中不能自拔。採用積極的視角面對自己的失敗是“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非常重要的特質。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固定型思維”的弊端,為了讓孩子以發展的視角看待自己,正確的評價自己,積極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5、 全面評價孩子,切勿單一視角給孩子貼標籤

貼標籤雖然能夠讓他人快速的認識自己,但是標籤往往是單一的,固定的,刻板的,而一個人本身應該是多樣的,生動的,發展的。

現在父母經常會給自己的惡孩子打上標籤,說自己的孩子勤快,或者懶惰,說自己的孩子聰明或者笨拙。現實情況是孩子很可能是在某一塊領域表現的不好,但是如果貼上標籤就會讓孩子泛化到眾多領域。所以家長在評價自己的孩子時,一定要具體,要客觀,要全面。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6、 營造“成長型思維”環境

“成長型的環境”是在評價孩子時不要用結論性的話語,而是幫助孩子全面的分析問題。比如孩子考了一百分,我們不應該單純的說孩子好棒,而是跟孩子一起分析哪裡進步了,考好的原因是什麼?孩子付出了哪些努力?下一階段會學習什麼課程內容?對於下面的學習有什麼計劃?幫助孩子形成發展的眼光看待事情,對過程足夠重視,能夠分析問題成敗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盯著結果。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7、 正確的歸因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往往採取固定的視角總結原因,將事情的成敗歸結於不可改變的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天生不行,外部的環境不可控制。而如果要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就應該引導孩子正確的歸因,客觀的分析。比如孩子考試失敗,錯誤的歸因方式是孩子太笨了,自己的運氣太差了。而是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是不是自己太過緊張等等。這種歸因才能夠有效的發現問題,進而提升自己。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8、 認知行為療法的運用

對於已經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父母可以學習認知行為療法。即改變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形成理性的認知。如果孩子經常給自己貼標籤,比如說一旦某件事情孩子做失敗了,就會說自己很笨,什麼都做不好的時候,我們要幫助孩子去糾正這種不理性的思維方式,重點去分析其中的問題,一次的失敗不能就說是永遠的失敗,經過努力是可以成功的,自己的性格等其他方面有很多優秀的地方,認識到自己這種單一的固定的評價方式是有問題的。

與其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家長幫助孩子糾正不合理思維方式,讓孩子可以更加理性客觀全面的認識和評價自己。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能夠勇敢的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