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近十年教育风向以鼓励教育为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神奇的默契的达成了一致,对待孩子统一都是“你是最棒的”,“我们家宝宝好优秀”。

我表姐一家跟孩子的相处方式堪称是表扬式教育的典范:孩子乖乖的吃了一口饭,妈妈说真棒;孩子画了一幅画,爸爸说我女儿画的真好看,好优秀。孩子跟我一起玩成语接龙的游戏,接词的过程中规则是改了又改,一会说同音就可以,一会是词语就可以,一会不允许我说这个词一会那个词,可是孩子的爷爷在旁边还是一个劲的夸孩子“宝宝知道好多词语啊,宝宝真的是太厉害了!”家长通常认为通过鼓励表扬孩子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

我们想让孩子自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盲目的夸赞会让孩子无法客观认知现实,耐挫能力会比较差,同时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孩子会用固定的而非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不愿意迎接挑战。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内涵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对于有些孩子热爱挑战,并且能够坦然面对失败,从失败中站起来,但是有些孩子面对失败会一蹶不振,害怕挑战的差异非常困惑,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后,她发现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心态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能力是固定值,是不可发展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却认为智力是可发展的,具备成长性的。

像我们经常在忽略部分事实的情况说孩子聪明,你是天生的小小音乐家,女孩子理科差一点很正常,男孩天生数学学的好等等,这些都是家长在用固定式的思维看待问题,将很多事情归结为天生的,不需要努力就能实现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习得这种思维方式。

在分析看待问题是不能用发展的眼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一直在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因此为了避免孩子拿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固定型思维的人的表现是回避挑战,容易放弃,认为努力毫无意义,忽视消极但是却有意义的反馈,对他人的成功会有被威胁的感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是积极的面对挑战,在逆境中也能够坚持,认为努力是有意义的,是强者的必经之了,善于从批评中学习,对他人的成功不是排斥,而是会吸取经验教训,病从中受到鼓舞。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1、 对自我评价的不同

有“固定型思维”的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较为固定,认为自己是一成不变的,优秀就会一直是优秀,认为自己较差就会一直是差的。他们往往会将事情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天赋,否认努力的意义。对自己的看法不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同,比如给孩子初学英语,老师教了几遍还是没有学会,孩子就会说一定是我太笨了,怎么都学不会的。实际上孩子才刚刚接触新的语种,刚开始没有掌握是很正常的事情,经过长期系统化的学习是会有良好的结果的。而且他们很看重外部对他们的评价。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个体在做自我评价时会结合内外环境去做判断,不会轻易的说自己的是笨的,是聪明的,他们会以全面的可持续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同样对于没有掌握外语的情况,成长型思维的个体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多学几遍肯定是能够学好的,会客观分析自己是刚刚开始学习,不要急躁,循序渐进的掌握就好了。他们会参考外部评价,但外部评价不会决定他们对自己的客观认识。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2、 面对挑战不一样的心态

“固定型思维”在面对挑战通常是回避的态度,很容易放弃。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以取胜为目标,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并不享受挑战,不喜欢事物本身。获得胜利可以成为自己对外证明自己的资本,他们很害怕失败,以为一旦失败就意味着自己不行,害怕外界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所以他们在选择挑战的事情时,一定是自己可控的,保证在自己的安全区域内的,有难度的事情他们会尽量找借口回避掉。

“成长型思维”会积极面对挑战,他们把挑战当成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会享受挑战本身,失败了会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当作自己成长的养分,成功了也不会骄傲自满,而是会积极寻求下一次挑战的机会。他们挑战的事情会突破自己的安全区,有一定难度的。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3、 学习方法的差异

“固定型思维”个体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现有知识,缺乏探索精神,主动学习的精神。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也很难从学习中收获乐趣。

“成长型思维”面对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不是只听老师讲什么,也会积极询问,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他们在课堂外也会主动学习。这类孩子能够享受学习,有滋有味的。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4、 对失败的有不一样的看法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害怕失败,如果失败了他们就会对自己产生巨大的怀疑,认为自己不行,或者对自己的失败寻找一些借口。这种思维的人不能从失败中成长,他们害怕失败为了让自己的自尊不被威胁,他们干脆拒绝挑战。

“成长型思维”面对失败也会难过,但是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永远不行,认为失败是成长为强者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沉浸在我是个loser中不能自拔。采用积极的视角面对自己的失败是“成长型思维”的孩子非常重要的特质。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固定型思维”的弊端,为了让孩子以发展的视角看待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5、 全面评价孩子,切勿单一视角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虽然能够让他人快速的认识自己,但是标签往往是单一的,固定的,刻板的,而一个人本身应该是多样的,生动的,发展的。

现在父母经常会给自己的恶孩子打上标签,说自己的孩子勤快,或者懒惰,说自己的孩子聪明或者笨拙。现实情况是孩子很可能是在某一块领域表现的不好,但是如果贴上标签就会让孩子泛化到众多领域。所以家长在评价自己的孩子时,一定要具体,要客观,要全面。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6、 营造“成长型思维”环境

“成长型的环境”是在评价孩子时不要用结论性的话语,而是帮助孩子全面的分析问题。比如孩子考了一百分,我们不应该单纯的说孩子好棒,而是跟孩子一起分析哪里进步了,考好的原因是什么?孩子付出了哪些努力?下一阶段会学习什么课程内容?对于下面的学习有什么计划?帮助孩子形成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对过程足够重视,能够分析问题成败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盯着结果。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7、 正确的归因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往往采取固定的视角总结原因,将事情的成败归结于不可改变的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天生不行,外部的环境不可控制。而如果要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就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的归因,客观的分析。比如孩子考试失败,错误的归因方式是孩子太笨了,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而是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是不是自己太过紧张等等。这种归因才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进而提升自己。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8、 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

对于已经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父母可以学习认知行为疗法。即改变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理性的认知。如果孩子经常给自己贴标签,比如说一旦某件事情孩子做失败了,就会说自己很笨,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去纠正这种不理性的思维方式,重点去分析其中的问题,一次的失败不能就说是永远的失败,经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自己的性格等其他方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认识到自己这种单一的固定的评价方式是有问题的。

与其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不如教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家长帮助孩子纠正不合理思维方式,让孩子可以更加理性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孩子能够勇敢的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