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菇飄香


脫貧路上菇飄香

---記西峽縣交通局駐五里橋鎮土槽村第一書記包書青

(特約記者李波 王芳)12月2日上午,暖陽高懸,碧空萬里。西峽縣五里橋鎮土槽村貧困群眾老封騎著滿載鮮菇的電動三輪,到縣城溜一圈,不到兩小時就換回了300多元鮮菇款。

老封只是貧困村土槽村一個貧困群眾依靠種植袋料香菇發家致富的縮影,像老封這樣,靠種植袋料香菇脫貧致富的群眾還有很多很多。

2016年,土槽村還是一個軟弱渙散村,貧困發生率居高的省級深度貧困村。而今,該村“三委會”班子健全、團結,幹群關係融洽。現代化的辦公大樓、辦公室、會議室已投入使用,黨群服務中心窗明几淨,紅旗招展。已投入基礎建設項目三項,貧困發生率低至百分之一,2017年順利脫貧摘帽。

走訪當地的幹部群眾,鄉親們給出了答案:因為有縣交通局派出的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的隊員們,帶出了堅強務實的村班子,土槽村的脫貧之路才越走越寬。

在乾淨整潔的新村部,記者見到了第一書記包書青和扶貧工作隊的隊員們。談及駐村工作,包書青感慨萬端。2016年初,他安排好家裡的事務,在土槽村紮下了根。

“要幹就幹點實事。”這是包書青的肺腑之言。

有縣交通局做後盾,在縣扶貧辦和五里橋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包書青和大家一起不懈努力,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到戶增收、公益性崗位、危房改造等一項項扶貧政策落實到位,村裡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土槽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出路在何方?”一直是縈繞包書青心結的問題。

經過長時間的走訪調研,包書青瞭解到土槽村群眾以前有種植袋料香菇的習慣,群眾有一定的種植技術,但限於交通閉塞和資金桎梏,香菇產業一直大規模發展不起來。

2017年,包書青協調交通局,對土槽村的進山出山道路進行拓寬改造硬化,同年,為所有貧困戶爭取了金融無息貸款。路通了,錢有了,包書青又請來縣農業局食用菌專家給群眾傳授香菇種植技術。

在幾乎送到嘴的服務扶持下,貧困群眾想不發財都很難。2017年至今,該村群眾幾乎家家都種植袋料香菇,戶均達到8000袋,戶均年創效益56000元,刨去成本,戶均年淨收益3萬元。

談及將來,包樹青信心百倍:"土槽村地處深山,山清水秀,祖上傳說和景點很多,加上獨有的天然氧吧,以後我和工作隊將深入實地考察,爭取把土槽村建成一個農遊名村、休閒名村、養生名村。”【上圖為包書青和工作隊員幫助貧困戶菇腿分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