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白練”要回來了

<table> 期盼已久的“白練”要回來了

練江治理,需要政府和流域村民的共同參與。

/<table><table> 期盼已久的“白練”要回來了
/<table>

策劃:嚴亮 廖奕文 統籌:廖奕文 楊可

雖然是12月,潮汕大地依然溫暖如春。在汕頭市潮陽區海門灣橋閘下,碧浪清波泛起,兩岸美景怡人。這裡是粵東第三大河流——練江,褪去了曾經“黑龍”的創傷,廣大人民群眾期盼已久的“白練”終於要回來了!

“這條河的水質已在悄悄發生改變。”日前,中央媒體在練江採訪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根據2019年10月國家監測數據顯示,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主要汙染因子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平均濃度分別為36毫克/升、0.22毫克/升和0.16毫克/升,月濃度均值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V類標準。這意味著,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提前了整整兩個月,這也是十年來該河段最好的水質狀態。

水一天天變清,水質也一天天變好。練江的變化,正是汕頭市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探索,更是當地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一個縮影。

村民▶▷

從反對到觀望到支持

“村民們從一開始反對,到觀望,再到現在支持。大家慢慢意識到,自己的日常行為和練江治理成效息息相關。”陳鎮偉是汕頭市潮南區桃陳社區一名基層幹部,過去1個多月來,他既經歷了社區環保基建設施的變化,更看到了大多數社區居民對環保認知的改變。

桃陳社區,是練江汙染貢獻量最大的支流——峽山大溪流域的其中一個社區,現有居民樓495座,其中既有成片的傳統老宅,又有新建房屋。伴隨著這兩類民房結構的,還有使用多年的雨汙合流排水系統。

過去,由於雨汙不分,每逢雨季,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管網均會超負荷運作,導致汙水溢出路面,直接影響當地村容村貌。同時,由於雨水稀釋了汙水濃度,使得汙水濃度偏低,大大增加了汙水處理廠的運營成本。

如果這些生活汙水沒有得到徹底治理,練江汙染的惡性循環就無法打破,水質也無法真正穩定達標。認識到這一點,汕頭市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印發了《汕頭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攻堅三年行動計劃暨“源頭截汙、雨汙分流”專項行動方案(2019—2021年)》並以桃陳社區作為其中一個試點,以點帶面為全市創造經驗。

根據計劃,汕頭市將在1157個自然村全面鋪開雨汙分流建設,今年年底前45%的自然村基本建成,其中練江流域50%以上的自然村年底前建成,以300天的奮戰,實現明年6月底前全市自然村全面完成的目標。

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的溪美村,毗鄰谷饒溪,這裡曾經汙水橫流,環境較差,但如今,隨著雨汙分流管網的建設,生活汙水得到了收集和處理,溪美村的環境因此大為改觀。

而這番改觀,得益的不僅是人居環境,還有生活在這裡的村民。“政府治理練江,我們也要自覺遵守衛生,每家每戶都一樣,愛衛生,注意衛生。”談及近段時間的環境變化,溪美村村民肖亮偉讚口不絕。

政府▶▷

“曝光臺”收集問題領導駐點包乾

群眾觀念的轉變,歸根到底源於與自身切身關係的環境變化。而這一番變化,離不開汕頭市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的創新實踐——政府讓更多群眾參與社會建設和治理,共同推進項目落地,最終達到治理成果的共享。

以練江整治攻堅戰為例,無論是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意見整改,還是攻克環保基建“三大山頭”及推進五大專項整治行動,汕頭市都致力讓幹群共同參與其中。包括市委書記在內,汕頭市黨政班子領導對練江15條支流實行駐點包乾,現場解決工作難題。

從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至2019年10月,汕頭市四套班子成員帶頭駐點居住190人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隨機走訪基層群眾,收集社情民意。“曝光臺”曝光練江流域環境汙染問題方面,市級“曝光臺”曝光問題159個,已完成曝光問題整改的153個,6個正在整改。

攻克環保基建“三大山頭”方面,潮陽區、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投入使用,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潮陽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建成主體結構,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將於2020年6月底前完成設備安裝。

潮南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目前基本建成,127家企業入駐自建廠房和通用廠房,部分企業開始試產,潮陽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將於2019年底前滿足企業入園生產。潮陽區5座、潮南區4座汙水處理廠通水試運行,潮陽區城區二期汙水處理廠通水設備調試,配套管網建成788公里。

與此同時,汕頭市還加快推進河道清汙、清漂、清淤、清障、清違等“五清”行動及“散亂汙”整治等專項,為練江流域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記者觀察

“汕治”賦能 “善治”惠民

一條江河的整治成效,可以看出一座城市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和魄力;一個社區的環境提升,可以體現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形象。

作為我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汕頭曾有過輝煌的過往,但由於種種原因,社會經濟發展一度落後。在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大背景下,汕頭明晰自身定位,提出高質量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需先從社會治理開始轉變。

從打好練江整治攻堅戰改變群眾觀念,到實現網格化治理建設安全文明社區,再到完善公共體育設施打造體育強市……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實踐中,汕頭不斷探索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努力實現法治、德治、自治的協調統一。一批治理精準、服務高效的典型案例不斷湧現,具有汕頭特色的社會治理路子逐漸清晰。

這正是從“汕治”到“善治”的轉變——具有汕頭特色的治理理念的賦能,帶來的是治理效能的轉化,而“善治”之路的探索,帶來的是惠民成果的共享。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順應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縱深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汕頭路徑”

學習楓橋經驗 全民參與治理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那麼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的“汕頭路徑”如何走?

今年7月汕頭印發的《關於貫徹落實〈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實施方案》就提出,要學習創新“楓橋經驗”,深化“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建設,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練江整治,正是汕頭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一個生動體現。不僅如此,筆者在近日走訪中發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體現在當地的很多方面。

垃圾分類

九成以上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

說起共建共治共享,就不得不提到近來較為熱門的社會話題——垃圾分類。作為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垃圾分類是提升人居環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近日,在汕頭市金平區同益街道紅亭社區紅亭花園,一個現代化的生活垃圾分類“智能投放亭”引人注目,亭內擺放一臺綠色的智能可回收箱,箱子分為紙張、金屬、塑料、玻璃四個投放口,中間配有智能設備,同時亭內還擺放有紅色的有毒垃圾箱、取袋櫃、積分換購櫃等設備。

據介紹,這裡的居民只要用智能垃圾分類卡感應或手機下載APP掃描二維碼,按下垃圾所屬類別的按鈕,投放口就會自動打開然後進行分類投放,設備會自動關門、稱重,居民可按不同垃圾的重量得積分換購商品。

這正是汕頭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進垃圾分類的探索之一。近年來,汕頭市積極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心城區開展“十個一”行動鋪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同時配套建設餐廚垃圾處理項目、臨時垃圾分揀中心,對垃圾實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可回收物進行二次分揀和打包存放。而南澳縣以創建“南澳海島”垃圾分類資源化模式為目標,將垃圾分類納入村規民約,定時定點分類回收、落實獎懲機制。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在不知不覺中被有效調動起來。

據瞭解,目前汕頭市已基本建成“村收集、鎮轉運、區(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今年,市、區兩級財政增撥3.32億元,專項用於農村環衛保潔支出。全市90%以上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在共建共治中共享垃圾分類的成果。

安全社區

群眾種種煩心事都能“一鍵回應”

除了垃圾分類,以信息化為技術依託的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也正不斷深化汕頭市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具體實踐。

當前,社會治理新形勢錯綜複雜,汕頭市濠江區探索“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相融之道,以“防控違法犯罪、化解矛盾糾紛、排除安全隱患、創新服務管理”為重點,全力推進社會治理提質增效,讓群眾種種煩心事都能“一鍵有回應”。

“路邊有堆廢舊鐵皮,要立刻上報中心。”近日中午,一名“藍馬甲”網格員巡查到濠江區濱海街道錢塘社區時,發現數片廢舊鐵皮斜靠在路邊一堵矮牆上,影響了周邊環境。他馬上掏出手機,點擊“濠江網格系統”APP,將發現的問題拍照上報。

網格員是網格化管理的源頭,他們每天在各個網格內巡查,發現問題;而網格員們的背後,是一個嚴密的信息化網絡——濠江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據瞭解,該中心將全區劃分為183個社區社會治理網格和253個學校、醫院、景區等專屬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至2名網格員,負責網格事項信息採集、微小事物處置、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巡察、處置結果核實等工作。

社會治理的核心在人。缺少群眾參與,基層治理費時費力,很難做到精準。對此,濠江區整合資源和優化職能,開設兩個全天候民眾反映渠道,將12345政府熱線工作職能調整至綜治中心,並在微信公眾號“今日濠江”上開設“社會治理隨手拍”小軟件,方便群眾24小時反映社會問題,由中心全程跟進。

自2018年4月啟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行動計劃以來,濠江區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治安警情保持低位運作,信訪秩序規範有序,社會矛盾妥善解決,“平安細胞創建”高質遞增。“網格化+信息化”的創新性結合,引導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社會治理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態勢良好。

全民運動

體育資源下沉 家門口就能健身

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群眾體育是一個重要的落腳點。12月22日,2019汕頭國際馬拉松將準時鳴槍開跑。

歷經四年打磨與沉澱的“汕馬”,於去年收穫“金牌賽事”的肯定,今年又喜逢汕頭成功申辦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必然將進一步助力汕頭建設體育強市。

事實上,除了競技體育,汕頭還積極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建立健全健身運動長效機制,積極推動全民健身的常態化、制度化和生活化。2014年,“建設一批社區體育公園”列入汕頭十大民生實事;2015年,十大民生實事再次將“新增100所中小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列入;2018年,汕頭新增社區(村居)健身場地186個。

位於汕頭市金環南路的龍湖溝平臺,原來多是荒廢空地,聚集有不少黑燒烤攤檔,是當地著名的“燒烤一條街”。但如今,這裡已升級變成社區體育公園,增設了不少體育健身設施,成為附近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此外,明珠廣場社區體育公園、海棠園社區體育公園、金谷園社區體育廣場、時代廣場東社區體育公園、時代廣場西社區體育公園、超聲健身公園等這些場地在傳統的“廣場+綠地+體育設施”的單一模式基礎上,也突出不同功能、配置不同設施,讓更多市民可以享受到在家門口健身鍛鍊的便利。

近年來,汕頭市重視全民健身工作,把發展全民健身事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內容,積極發揮政策導向,引導體育資源下沉。越來越多設施完備的公園、廣場開放,為市民體育鍛煉提供了便利,激發市民走出家門樂享體育健身的熱情。

除了新增體育場所和體育設施,汕頭市還積極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每年定期舉辦多場群眾體育活動,如“新春長跑比賽”“韓江徒步節”“全民健身日”“體育節”“萬人健身跑”等。

如今,全民健身運動、群眾性體育活動正逐步融入到汕頭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成為這座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