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第一书记郑访江的“扶贫之旅”


通渭:第一书记郑访江的“扶贫之旅”

帮扶照片(帮助村民干农活)

  “就算青春渐行渐远,我也会庆幸。因为在我的青春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侯坡村。”这是记者在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坡村第一书记郑访江的扶贫日记中看到的一句话。

  郑访江出生于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庄浪县的一个小山村,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2017年,担任甘肃省中医院团委书记、主管医师的他,放弃省城优越的工作环境,丢下长期患病的老人和出生才2个月大的儿子,怀着一片真心和真情来到了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坡村,开始了他的“扶贫之旅”。

  侯坡村是县里的深度贫困村。长期以来,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加上村两委班子致富带富能力弱,使全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后进村。

  这里的驻村责任人苏珂说:“前几年村容村貌脏乱差,也没有一条像样的村路,老百姓的收入除了外出务工,传统的农业种植几乎没什么经济效益”

  如今走进侯坡村,崭新的通榜公路穿村而过,成片的光伏电板遍布全村,秀丽雅致的文化广场,古香古色的休闲长廊,整齐划一的幢幢新房正拔地而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画卷。

  “郑书记让我们的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大伙儿日子越过越红火”谈起侯坡村这两年发生的变化村民都这么说。

  别看现在村民对这位省城来的“80后”年轻人赞不绝口,2017年他刚到侯坡村驻村帮扶的时候村民的态度可不是这样。

  面对村民的质疑,郑访江决定寻找突破口打开局面。当时恰逢新农合缴费的时间,村民侯国军老人确一直不愿意缴纳,并且任谁去说都不管用。

  郑访江不一样,他把老人当亲人,经常陪老人拉家常,给老人送棉衣、带中药,靠着一股执着和热情,慢慢的侯国军被打动了。能做通侯国军的工作,村民们一下子对这个省城来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这位“80后”的第一书记,后来在当地政府和帮扶企业的支持下积极争取产业项目,为贫困户在家门口建起了2座“扶贫车间”,加工包装农副产品。村民周淑霞每天早起给老人做早餐、干家务、喂牲口......在一番紧张忙碌之后,就要赶去村里的“巾帼扶贫车间”上班,这里就是侯坡村妇女们包装“三泡台茶”的就业车间。

  在村委会旁边有一院校舍,这里原来是村里的小学,后来因为学生少被撤并到第三铺乡小学,侯坡村“巾帼扶贫车间”就位于这座闲置的校舍里。车间门口的墙上,由定西市妇联、通渭县妇联颁发的“巾帼扶贫车间”的牌子格外醒目。

  走进车间,一盘盘桂圆、枸杞、冰糖摆放整齐,十多位女工有说有笑,进行分拣分装、封口搬运,分工明确,忙而不乱,不一会儿,一箱箱“三炮台”和“罐罐茶”就加工包装好了。

  通过“就业扶贫车间”和“巾帼扶贫车间”这一务工平台,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周淑霞一样,在照顾家里的同时,可以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在1.8万元以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多人脱贫”和“顾家挣钱”两不误。

  除此之外,郑访江在农闲时节还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村里新引进的花椒产业开展管护技术培训,现在全村已经有88户村民发展花椒种植635亩;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变村容村貌、硬化村道,为特困户建安全住房、拉安全饮用水,补齐发展短板;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帮助患病村民联系医院、送患者看病,申请减免医疗费,先后为560多名贫困患者免费诊疗,节省医疗费12万多元,义诊送药价值高达10多万元。

  两年来,侯坡村贫困人口从2016年底的38户200人下降到20户94人,贫困面从19.2%缩小至9.1%。今年年底有望实现整村脱贫。

  如今,郑访江通过自己单位健康帮扶这个途径,带领村子已经通过了卫生村的省级评审,他说自己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卫生村的基础上创建健康村,最终打造美丽乡村。

  郑访江扎根扶贫一线,一心为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强筋壮骨”的帮扶事迹,也得到了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甘肃省最美人物,荣获甘肃青年五四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他带领的驻村帮扶工作队也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驻村工作队。通讯员 何流图/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