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中嶽廟

宮觀巡禮 | 河南嵩山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登封縣城東4千米。它背倚黃蓋峰,北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它們彷彿是一群歷史老人,靜謐的肅立著,對遊人訴說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中嶽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現在。

中嶽廟的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公元前221-207年),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歷史上的漢武帝,對於建設全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因時代的侷限,到了晚年,熱衷於神仙方士之說,渴望自己能夠同傳說中的軒轅皇帝一樣,成為神仙。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遊覽和禮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時發生了奇蹟:隨從的官員在山上聽到好像有呼“萬歲”的聲音,其實,這是方士們為博得漢武帝歡心,投其所好而設的一個騙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貪戀長壽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高興,於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樹木,以山下之百產封給神祠作為供奉之用,使中嶽廟地位更加鞏固。同時,太室山也被封為“嵩高山”,簡稱“嵩山”,正式與中國原有的四嶽並列,稱為“中嶽”。


宮觀巡禮 | 河南嵩山中嶽廟


北魏時,祠址經過了三次遷移後,定名為中嶽廟,從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嶽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武則天於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嶽時,加封中嶽神,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武氏對中嶽廟的“情”有獨鍾,使它的聲望日益興盛,八方傳播。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對中嶽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宇,是中嶽廟的鼎盛時期,為之奠定了堅固的基礎。宋太祖金妝神像,嶽神的冠戴衣著沿襲至今。以後又繪飾壁畫,遍植松柏,不斷為之增添光彩。元末由於戰亂廟宇倒塌嚴重。明清兩朝對中嶽廟又多次整修,特別是乾隆時按照北京清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嶽廟作了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又設宜道會司,以掌管全縣的道教事務。從此,中嶽廟飛甍映日,傑閣聯雲,梁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廟宇的佈局制式都與故宮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嶽廟致祭,當夜御製《謁岳廟》詩二首,其一為:“正正堂堂地,巍巍煥煥京。到來瞻氣象,果足慶平生。愜我長年願,陳茲祈歲情。忽聞鸞鶴韻,疑有列仙迎。”中嶽廟“得寵”於歷代帝王,由此可見一斑。廟內主要建築,從南向北,由低至高,順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大殿、寢殿、御書樓,前後共11重。最北以黃蓋亭為終端,站在亭內可俯瞰中嶽廟全景,遠眺蒼翠群山。中軸線兩側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殿宇、樓閣、廊廡等共400餘間,氣勢恢宏。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珍存著許多文物瑰寶。

宮觀巡禮 | 河南嵩山中嶽廟

中嶽廟既是祭祀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道教雖然興起於東漢時代,其來源卻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巫術,後來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士之傳統,歷史淵源較長。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裡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昇仙之處。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說是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遊於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幾十年後,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日,果然見他乘白鶴,盤旋數日後才離去。於是後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念他。嵩山峻極峰以東的白鶴觀,揹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即為紀念王子晉而建。

據《道學傳》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又有著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創立“新天師道”。峻極門東側的《中嶽嵩高靈廟碑》就是當年刻立的,碑文記載寇謙之修中嶽廟和傳道的事蹟,是關於這位名道最早的記錄。此後,歷代還有不少知名道士在這裡主持過道場。峻極門東側還有《五嶽真形圖碑》,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著象徵五嶽的圖象,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立。據道教經典《雲笈七籤》說,五嶽真形圖是道士入山辟邪的護身符,一切妖鬼蟲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協會就設在中嶽廟,每年農曆三月和六月廟會熱鬧非凡,這一習俗至今不衰。


宮觀巡禮 | 河南嵩山中嶽廟


中嶽廟,自東漢以來,為道教徒居住傳教之所。北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道士寇謙之,早年學張魯五斗米道,多年無效。十八歲從成公興入嵩山中嶽廟修道七年,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託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師”之位,並賜以《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令其“清整道風”,並授予導引,服氣口訣。又經過八年(公元423年),又託言老子玄孫李譜文授予《籙圖真經》和劾召神鬼等法,並囑其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寇謙之離開中嶽廟北上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由宰相崔浩推薦,入宮會見北魏太武帝。太武帝接受寇謙之改革天師道的建議,並制定樂章誦戒新法,稱新天師道繼而在城南建天師道場,太武帝親臨道場受道籙,自稱“太平真君”,改元為太平真君元年。


宮觀巡禮 | 河南嵩山中嶽廟


此後,北魏各帝遵為定製,每至登基,都如此登壇受道籙,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在洛陽城南建立道場,如法受籙。

寇謙之在北魏為新天師道首領後,中嶽廟地位驟然大增,寇天師受命大加修繕。中嶽廟修繕竣工後,寇謙之特於太安2年(公元456年)樹立《中嶽嵩高靈廟之碑》以記其事,至今此碑尚存,為中嶽嵩山最古的石碑。

中嶽廟現為河南道教協會所在地,由全真道士主持廟務。


宮觀巡禮 | 河南嵩山中嶽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