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朝天”地名变迁考

巴蜀“朝天”地名变迁考

巴蜀“朝天”地名变迁考

内容提要:历史上巴蜀地区曾出现过多个“朝天”的地名,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是位于今四川省广元的朝天镇,一个是今重庆渝中区的朝天门。追溯“朝天”地名之出处,并分别对广元和重庆两地“朝天”地名变迁进行考证,其地名变化趋势显示了近100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四川盆地区位地缘变化的大背景。即宋元以来,四川盆地从向政治核心区关中地区的向心力变成向东南地区的向心力。

关键词:朝天;广元;重庆;地名变迁

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国历史上在许多地方都有以“朝天”命名的地名。历史上巴蜀地区也曾出现过多个“朝天”的地名,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是位于今四川省广元的朝天镇,一个是今重庆渝中区的朝天门。

“朝天”地名得名本取义于“朝觐天子”之意。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卷49:“向帝都者谓之朝天门也”,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卷45:“臣谨按,蔡京用事每有异心,盖尝与蔡崇阴谋,是时陈瓘之子来诉于朝,蔡京怒之编置海岛。天下州郡城门之向

帝都者,素号朝天门,京乃令更名曰朝京,欲为天下朝己之谶。”陈东《少阳集》卷2也记载:“蔡京怒之编置海岛。天下州郡城门之向帝都者,素号朝天门,京乃令更名朝京,欲为天下朝己之谶。”“朝天”地名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一个时期的政治交通格局。《御制宋诗》卷12苏轼《神女庙》:“飘萧驾风驭,弭节朝天关”;《嘉祐集补遗》水宫诗:“翼从三神人,万里朝天关”,显然朝天地名往往演义为下臣忠于国家皇室的代名词。

01 广元“朝天”地名演进

巴蜀地区的“朝天”作为地名可至少追溯到唐代末年,作为山的名称“朝天岭”,指的是今四川广元的朝天镇南嘉陵江东岸山地。

《太平广记》卷86引《录异记》:

黄齐者,蜀之偏裨也,常好道,行阴功,有岁年矣。于朝天岭遇一老人,髭发皎白,颜色孾孺,肌肤如玉,与之语曰:子既好道,五年之后,当有大厄,吾必相救,勉思阴德,无退前志。其后齐下峡,舟船覆溺,至滩上如有人相拯,得及于岸视之,乃前所遇老人也。

《太平广记》所引的《录异记》是唐代末年五代初的杜光庭所著,所以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末年今广元朝天镇一带都有“朝天”之名了。这个朝天岭当金牛古道上,只是唐代的官道是走朝天岭嘉陵江边的栈道,南宋末栈道破坏后才取朝天岭盘岭越垭。

宋代以后,有关广元朝天的地名屡屡见于文献记载。如宋祁《景文集》卷9《朝天岭》:“天岭循归道,征旟面早暾。滩声逢石怒,山气附林昏。谷啭如禽口弄,尘交作马痕。萋萋芳草意,无乃为王孙。”范镇《东斋记事》卷5:“予尝于朝天岭,见猴数百千连手而下饮于嘉陵江。既饮复相接而上,周匝而后已,最大者二,其一居前,其一居后,若部将领然。甚小则母抱持而下。彼中言曰:每盗人麦禾,则以蔓缠其身,以揷其茎秆。人有得其藏者,谓之胡孙仓,可以致富,盖麦禾果实无不有者。”文同《丹渊集》卷16《过朝天岭》:“双壁相参万木深,马前猿鸟亦难寻。云容杳杳断鸿意,风色萧萧行客心。山若画屏随峡势,水如衣带转岩阴,生平来往成何事,且倚钩栏拥鼻吟。”韦骧《钱塘集》卷6《过朝天岭》:“崔嵬陟尽复凌兢,暂舍银鞍杖策行。栈阁架空霄路近,栏干护险晓云平。仰看翠壁层城峻,下瞰长江一带萦。自惜仙才难蜀道,始知难此不虚名。”范祖禹《范太史集》卷1《过朝天岭二首》:“夜上朝天晓不极,举头唯见苍苍色。回看初日半轮明,下视嘉陵千丈黑。地拆天开此险成,飘萧毛壮心惊。人间行路难如此,叹息何时险阻平。”吴泳《鹤林集》卷20中记载:“龙洞阁,谓之天险,朝天岭谓之天寨,而栈道不烧,隘口不塞。”

南宋的地理总志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如《舆地纪胜》卷185《利州》:

朝天岭,在州北五十里,路径絶险,其后即朝天程。旧路在朝天峡栈道,遂开此道,人甚便之。

又《方舆胜览》卷66《利州》:

朝天岭,在州北五十里,路径絶险,其后即朝天程。旧路在朝天峡栈阁,遂开此道,人甚便之。

宋代朝天已经设置为驿站,文同《丹渊集》卷22《利州绵谷县羊摸谷仙洞记》:

熈宁庚戌春,余还朝过利州,通判冠諲恭甫为余言,近年按朝天驿人云,去此七八里岩谷中,有神仙常出见洞口,因往观之,自龙洞阁具舟西下,过小峡有山荛然,崛起万仞,翠壁如削,中辟大门,可五六丈,时正晴日光。

后来《陆游诗全集》卷2录陆游《梦行小益道中》:“分明身在朝天驿,惟欠嘉陵江水声。”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3中有“俘至朝天驿”之句。

元代以来,广元朝天开始频繁作为驿站名、关口名出现。元魏初《青崖集》卷1《登朝天岭》:“余来汉中凡三年,大山小山行欲遍。今年复有东川行,大抵势随岗阜转。石头荦确颠且危,不独心惊梦亦战。利州城北到朝天,又是川行山一变。悬崖皴涩留苔青,石罅阴森郁松蒨。得诗数语疑有神,得酒百杯亦不倦。回环应接无穷,乃见平时所未见。落落参军正紫髯,行行御史真铁面。相看大醉复长歌,灭没春鸿天一线。”元张之翰《西岩集》卷3《登朝天岭诗》:“昨从鸡关来意谓,崇山峻岭行已遍。不期才上此朝天,道在层层几盘转。石头滑蹄马欲倒,石鼻惊心人亦战。北风忽然吹散岭,云有湖石状千万……”元王沂《伊宾集》卷2:“仙人山林阴护宿,雨栈道泥潦积凌。兢马蹄滑使我心,寒栗东登朝天岭……”

元代《析津志·天下站名》记载在朝天设置有朝天水站,又见于《永乐大典·站赤》条。《明一统志》卷68记载有朝天岭,《明会典》卷120记载保宁府有朝天驿,正德《四川志》卷14(下)记载保宁府有朝天岭,设有朝天水驿。明代在朝天设立驿站,明薛宣《敬轩文集》卷5《自朝天驿回京》称:“去春舟发朝天驿,今夏朝天岭上回。水陆朝天行已遍,朝天从此上金台。”杨慎《升奄集》卷14《朝天岭》:“落日半山坳,掩栗叶赤。行客早知休,前溪多虎迹。”明代张翰《松窗梦语》卷2录《西游记》:“沿江而至沙河,再逾朝天、二朗岭,皆设关,官军防守,路甚险峻。”《蜀中广记》卷24:“又北五十里为朝天岭,路径险絶。《方舆》云:旧路在朝天峡栈阁,后开此路,人甚便之。文与可《朝天岭诗》:岭若画屏随峡势,水如衣带转阴。按,今设有沙河驿,亦沿江行。其曰朝天者水驿也。”清代王士正《精华录》卷2《朝天峡》:“朝登嘉陵舟,日出羌水赤。履险倦鞍马,即次亦称适。黕黮双峡来,突见巨灵跖。崭岩无寸肤,青冥厉双翮。阴积龙蜕,跳波畏鲸掷。压人顶,骇此欲崩石。洞穴峡半开,兵气尚狼籍。蛇豕据成都,置戍当险阨。至今三十年,白骨满梓益。流民近稍归,天意厌兵革。会见賨卢人,烧畬开确硗。慷慨一扣舷,浩歌感今昔。风便黎州城,茫茫波涛白。”

02 重庆“朝天”地名的变迁

重庆的朝天之名以前有人认为得名于宋代,但并无直接的史料支持。宋元之际重庆可知的城门有洪崖、千斯、太平、薰风、镇西五门,并无朝天门记载。现在看来,最早记载重庆朝天地名的应在元代。元代《永乐大典·经世大典·站赤》条首先记载巴县朝天站,而《析津志·天下站名》记载为重庆站。

从明代开始,有关重庆朝天地名记载开始多了起来。《明会典》卷120记载巴县朝天驿,正德《四川志》卷13记载洪武初年指挥戴鼎重修重庆城,设立十七门,其首就为朝天门,同时洪武初知府潘贤建朝天驿。嘉靖《四川通志》卷九:“朝天驿,府治东三里,洪武初知府潘贤建。”万历《四川总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读史方舆纪要》卷69:“朝天驿,府治东三里。”雍正《四川通志》卷22记载重庆有朝天驿。《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一:“癸,汤和至重庆会永忠,以兵驻朝天门外”,这则记载又见《古今说海》卷4。

明清以来,重庆朝天门的记载日见增多,乾隆《巴县志》、道光《重庆府志》、《巴县乡土志》等方志对于朝天门的记载较多,清代巴县档案中关于朝天门的记载也较为丰富。

从总的形势来看,元代以前四川盆地北面的金牛道上广元朝天岭、朝天关、朝天驿的地名知名度大,金牛道为进出四川盆地的第一大道,而这时重庆巴县并无朝天地名之称。元代以后四川盆地东面的川江水路上的巴县城门开始取名朝天,巴县朝天门的地名屡见于历史文献中,巴县朝天地名的知名度大增,而广元朝天地名日益被冷落,知名度大减。

03 地名变迁的历史背景溯源

巴蜀地区两个朝天地名知名度和重要性的变化轨迹透露出了1000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唐宋时期金牛道等川北诸道是联系中国政治核心区关中平原上最重要的通道,唐代于邵认为剑阁“为全蜀之路必由”,也有人称当时四川“束咽喉于剑阁”。唐代西川奏章一般都取金牛道传递到关中长安,只是到了特殊的兵革梗阻时才取长江峡路传递。宋代金牛道也是“岁贡纲运,使命商旅,昼夜相继,庐舍骈接。犬豖纵横,虎豹群盗,悉皆屏迹。但到了元明清时期,虽然金牛道仍是四川地区出入的最重要通道之一,有“北路”之称,号“最为繁重”,但长江峡路的交通地位大大

上升,元明时期在长江川江沿线设立大量水陆驿,明清时期川江成为皇木、滇铜、黔铅、川盐转运频繁道,号东水路,地位远远超过金牛道。近100年来,在现代铁路、高速公路出现前、长江上游川江交通更是四川出入的第一通道,地位远比沿金牛道川陕公路。

这种变化趋势显示了近100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四川盆地区位地缘变化的大背景。即宋元以来,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背景下,四川盆地从向政治核心区关中地区的向心力变成向东南地区的向心力,以前是向北取金牛道朝觐天子改为向东取川江东水路朝觐天子;与此相应的是明清以来四川盆地东部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上升,川江水路的地位超过金牛道,成为出入四川盆地的第一大道,重庆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因此地位显著,巴县朝天地名也逐渐广为人知。

巴蜀“朝天”地名变迁考

END

文章来源:《重庆历史文化》2010年第7期

校对:郭娟

审订:黄馨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