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座希望小学竟走出30多名985大学生——探访罗田县希望小学

湖北首座希望小学竟走出30多名985大学生——探访罗田县希望小学

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作为我省首座希望小学,罗田县希望小学28年培养出30多名985高校大学生。

11月26日,罗田县胜利镇黄泥畈村。初冬时节,红红的柿子还挂在枝头,在蒙蒙雨雾中像打了霜一样。清晨,一辆明黄的校车穿过省道,停在罗田县希望小学门口,孩子们走进校园。

不一会儿,教学楼里便传来了读书声:“敕勒川、阴山下……”莽莽大别山,群山静谧,但这琅琅读书声,回荡在其中,清亮又振奋。30年前,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实施了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的社会公益事业“希望工程”。罗田县希望小学,成为我省第一所希望小学。30年来,沐浴春风,铿锵前行。

湖北首座希望小学竟走出30多名985大学生——探访罗田县希望小学

希望

辍学的孩子都回来了

说起当年建设罗田县希望小学的情景,退休老教师张新桥仍历历在目,“1990年5月,援建希望小学的消息传来,村民听说孩子们能在新学校上课,特别高兴。”

而在此之前,孩子们的学校只是6间土房,由一户农舍改建,名为落梅河公社中心小学。这个老校舍坚持了26年,曾一度容纳了300余名小学生同时上课。

泥土砌起来的墙壁,黑油漆一抹就是黑板,桌椅板凳是学生从家里搬来的,纸糊的窗户四处漏风。到了冬天,还要在教室里生火取暖。“铅笔写短了握不住,学生就把铅笔绑在木棍上,直到笔芯写完为止。”张新桥说,那时候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每学期都有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湖北首座希望小学竟走出30多名985大学生——探访罗田县希望小学


得知希望工程将新建学校,村民们让出最好的田地做校址。学校教职工及家长自发加入到新校建设中,手动打地基、平整操场,以肩挑背扛的方式搬运土石方10000多方。

1991年6月1日,罗田县希望小学正式建成,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为学校题词,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题写校名。

看到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不少村民都哭了。很多原本辍学的孩子,又被家长送了回来。

罗田县希望小学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大力帮助,后又新增了幼儿园综合楼、学生宿舍、快乐音乐教室、希望厨房,标准化塑胶操场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现在学校下辖4个教学点,全片教职工36名,共有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00余名,曾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德育基地”“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模范希望小学”。

湖北首座希望小学竟走出30多名985大学生——探访罗田县希望小学

育人

北大博士从这里走出

朱新林是罗田县希望小学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学校毕业生中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

翻看他的照片集,成长和收获全写在脸上。在罗田县一中时还保持着中学生的青涩稚嫩,清华大学毕业照自信舒展,北京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博士时越发稳健从容。

1991年,朱新林被父母从家附近的乡村小学送到罗田县希望小学。当时,希望小学的土操场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附近宁静美丽的山野、河流也是孩子们自由欢快的乐土。朱新林还加入了国旗仪仗队、书法兴趣小组,对他而言,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湖北首座希望小学竟走出30多名985大学生——探访罗田县希望小学


“从小学3年级开始,我就在学校寄宿,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让我学会照顾自己,正是这一段经历,让我多了一份自立和坚强,即使面对困境也能心怀希望。”他说,感谢希望工程圆了农村少年走出大山的梦想。

28年来,罗田县希望小学先后走出30多位学生进入985高校,更多的学生通过读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团省委副书记陈立说,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希望工程的初心就是助学育人,把党的温暖传递到广大受助学生的心坎里,帮助每一个受助的青少年摆脱贫困,争取更美好的生活,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湖北首座希望小学竟走出30多名985大学生——探访罗田县希望小学

感恩

学子返回母校当老师

11月21日,罗田县希望小学校长方荣到北京参加了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报告会。罗田县希望小学荣获“示范希望小学”的称号,方荣本人也获评“希望之星”。

回到学校的第一课,方荣就以《我们的学校不简单》为题,用新老校舍作对比,帮孩子们重温校史,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我希望学生都能了解学校的历史,真正以自己是希望小学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方荣说。


湖北首座希望小学竟走出30多名985大学生——探访罗田县希望小学

午饭时间,方荣像往常一样帮孩子们打饭,叮嘱着“要吃完,不能浪费”。方荣的女儿千千在学校就读一年级,小姑娘想趁着午饭的空当和妈妈撒个娇。但打饭的学生已排起了长队,方荣不得不哄着说:“千千乖,自己先吃饭。”

湖北首座希望小学竟走出30多名985大学生——探访罗田县希望小学

2002年,方荣在罗田县希望小学就读6年级。由于家境贫困,她一度面临辍学困境,在希望工程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学业。

2009年,方荣从麻城师范学校毕业,就因为一句“我们真的很需要老师”,她拒绝了条件更好的中学,重返母校做一名老师。

在学校,她不仅是班主任,还教数学、英语、音乐、思政等10门课程,兼任过少先队辅导员、图书管理员、女生宿舍管理员、食堂工作人员……每周三、周四,天还没亮方荣就得起床,骑摩托车赶往10多公里外的两个教学点,给孩子们教授英语。如果遇上风雪,山路结冰,就得步行上课。

“是希望工程帮我走出了大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大山里还有那么多小小的我,他们的梦想也需要被点亮。”方荣说,作为曾经的受益者,她有责任为更多的孩子传递希望。

记者:刘丁维 黄路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