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死(一)吹牛要上税,五年平辽,袁崇焕低估了崇祯的耐心

崇祯元年(1628)二月,蓟辽总督王之臣以罪罢免。在朝廷大臣们的纷纷要求下,崇祯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一说祖籍东莞,至袁崇焕时已迁居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曾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被监察御史侯恂推荐到兵部,破格担任职方主事。

袁崇焕能破格入兵部任职方主事,除侯恂的荐举外,更是和他本人的条件有关。袁崇焕虽从小就习举子业,却同时对武略很有兴趣,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袁崇焕之死(一)吹牛要上税,五年平辽,袁崇焕低估了崇祯的耐心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习惯是重文轻武,武人在朝廷中,很难谋得与文官相等的地位,而社会的精英,也很少去走武人这一发展道路。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想在武略方面有发展,也必须先通过科举谋得文官的资格。

在当时,像兵部尚书、经略、巡抚之类率兵带将的高级职位,全由文官担任。就是说,文官做到一定时候,有可能统率武将,而武将却不太可能去统辖文官。事实证明明朝的这种体制有很大问题,因为文官去管军事,虽能约束武将,但能精通兵书同时又武略超群的毕竟是少数,一旦选人不当,像万历末的杨镐那样,就会误大事。

所以像袁崇焕这样既长期熟习兵书韬略,又关注边疆政治的文官,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脱颖而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袁崇焕的胆子很大。他曾在王化贞和后金的广宁大败之后,单人独骑走遍山海关内外,考察边情。所以当朝廷上下无不谈辽事而色变时,袁崇焕却敢在兵部扬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卒守此。"

袁崇焕之死(一)吹牛要上税,五年平辽,袁崇焕低估了崇祯的耐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人就能守住山海关。朝廷正发愁没有这样的人呢,于是就再次破格,给他一个监军佥事的官职,把他推上山海关前线。

袁崇焕赴山海关后,没过多久便得了个"铁胆"的称号。辽东经略王在晋也较倚重他,奏请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正式负责防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和前卫屯二地。这在当时就是明军的最前线了。此地将是袁崇焕走向辉煌的起点,而让他走向辉煌的事件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宁远大捷"。

天启五年(1625),袁崇焕已经被提拔为山东副使、山东右参政,他以宁远为据点,向东开拓疆域2000余里,分遣将领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凌河等,筑城设防,一时形势对明朝颇为有利。

袁崇焕之死(一)吹牛要上税,五年平辽,袁崇焕低估了崇祯的耐心

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乘明军全线撤退之际,率兵西渡辽河,直逼宁远。袁崇焕得到谍报后,迅速召集将士,誓死守城;书写血书,激励士气;传檄山海关、前屯,凡自宁远城逃出者,全部斩杀,以肃军纪。全城人心始稳,誓死守城。

当时努尔哈赤所率军队,超过10万,而袁崇焕在宁远的守军,仅万人,双方实力悬殊。袁崇焕在努尔哈赤围城之初,就放弃外城,故意把敌军放进来。后金军队不知是计,便蜂拥而入,攻打内城。袁崇焕立即下令用刚刚引进的西洋巨炮发射炮弹,再加上滚石矢木,后金军队吃了大亏,努尔哈赤本人也受了重伤,只得全线撤退。这就是"宁远大捷"。

当时的朝廷上下,谁也没想到袁崇焕能打这样一个大胜仗。袁崇焕一下子名声大震,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不久又被任命为辽东巡抚。

袁崇焕之死(一)吹牛要上税,五年平辽,袁崇焕低估了崇祯的耐心

宁远大捷之后,形势一度对明朝有利。此年的八月,努尔哈赤因在宁远被击重伤,久治不愈而亡。努尔哈赤临终前曾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何单单宁远一城却没有攻下!"

天启七年(1627)五月,为报父仇的皇太极,率兵向袁崇焕反扑。在其猛烈攻势之下,大、小凌河守城之卒溃逃,皇太极乘势围住锦州。锦州守将赵率教、监军太监纪用遣使请和。

袁崇焕急派祖大寿率精兵4000人,绕到敌后,又派水军东出,试图从背后发起攻击。援兵才出发,而敌兵已至宁远城下。袁崇焕还是使用老方法,就是用重炮打击攻城之敌。满桂虽然与袁崇焕不和,但是也率兵来增援,合击敌军。

此战后金军队伤亡惨重,城外濠沟尸积如山,不得已而撤出宁远,集中力量攻打锦州。锦州守城之兵奋力抵抗,外部援军也纷纷赶到,后金军队便全面撤退,临撤时,毁掉了大、小凌河两座城池。这就是有名的"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对皇太极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于明朝来说,却是一个大胜利。但是不幸的是,朝廷内部的矛盾再次影响到了辽东局势。宁锦大捷后,袁崇焕被魏忠贤手下的党羽交章弹劾。他们说袁崇焕没有及时救锦州,而毛文龙遭到后金袭击,也是因为袁崇焕与后金议和引起的,等等。袁崇焕当然受不了这些的欲加之罪,于是愤然乞请致仕归里。朝廷顺水推舟,同意袁崇焕之请,而让王之臣复出,指挥辽东军事。

袁崇焕之死(一)吹牛要上税,五年平辽,袁崇焕低估了崇祯的耐心

崇祯皇帝刚刚登上帝位,就急着把王之臣给罢免了。他所想到的蓟辽总督第一人选,就是袁崇焕。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至北京,崇祯帝在平台(宫城右后门)召见袁崇焕及群臣。在一番君臣寒暄之后,他即问袁崇焕:"东兵跳梁,十载于兹,封疆沦没,辽民涂炭。卿万里召赴,忠勇可嘉。所有方略,具实奏闻。"袁崇焕一听皇帝咨以方略,而且态度亲切诚恳,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便头脑一热,说出了后来对他影响很深远的话:"臣受陛下特眷,原假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崇祯帝一听,龙心大悦,连连许诺袁崇焕说,只要收复辽东失地,不要说你可封伯封侯,就连你的子孙也可同沐圣恩。边上的群臣一听皇帝这样说,连忙异口同声地夸袁崇焕道:"袁崇焕肝胆意气,识见方略,种种可嘉,真奇男子也。"

大家这一夸,直把袁崇焕夸得心花怒放,似乎辽东之复,轻而易举一样。此时的崇祯帝已经累了,就先回便殿休息一会。皇帝一走,有位名叫许誉卿的给事中便向袁崇焕请教,问他凭什么只要5年就可复全辽?袁崇焕被许誉卿这么一问,也只得老实回答:"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也。"袁崇焕的意思,就是考虑到皇帝为这事日夜操心,我姑且说5年可以复辽,宽宽他的心。

袁崇焕之死(一)吹牛要上税,五年平辽,袁崇焕低估了崇祯的耐心

许誉卿一听,知道袁崇焕其实也是心中无底,只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因此他立即责怪袁崇焕道:"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

许誉卿说得很有道理。崇祯皇帝在整个帝系之中,算是英明有为的君主,不是糊涂之辈,你袁崇焕随口说5年就可以复辽,到时候皇帝真按5年之期来考核,你怎么办!

许誉卿的话一下子就提醒了袁崇焕,这时候袁崇焕的脑子也冷静下来了。他想起以前治辽的经历,以及朝中的复杂、辽东的艰苦,不由得后悔刚才的失言。

崇祯帝休息后重新出来的时候,袁崇焕的口气就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说:"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迁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这时的袁崇焕把价码抬高了,不像开始时那样轻率。但是他提的那些要求也是实情,如果没有朝廷上下一致,同心协力,辽东的仗就没有办法打下去。崇祯帝觉得有道理,便对身边的部臣说,要满足袁的要求。

袁崇焕接着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

袁崇焕之死(一)吹牛要上税,五年平辽,袁崇焕低估了崇祯的耐心

这些话很有分量,听得崇祯帝不知不觉站了起来,当即表示:"卿勿疑虑,朕自主持!"刘鸿训等阁部大臣见机,也向崇祯帝请赐尚方宝剑,假之便宜,崇祯帝立即同意。此时的崇祯帝,满怀希望,只要袁崇焕提出来的,他都答应。在他看来,只要辽东一平,中兴也就指日可待。

然而崇祯帝越是这样的有求必应,袁崇焕越是担心害怕。因此他在临赴任时,又给皇帝上了一个奏疏,把他心中的想法和担忧,写的清清楚楚:"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臣所能焉。"说完自己的用兵之策后,袁崇焕话锋一转,点出自己对朝廷在边疆用人方面的担忧。他接着说道:"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臣非过虑,但中有所危,不得不告。"

袁崇焕之死(一)吹牛要上税,五年平辽,袁崇焕低估了崇祯的耐心

袁崇焕这段话,不幸而中。他所担忧的,后来几乎都变成了现实,他说五年平辽,只是一个宽慰崇祯的定心丸而已,而崇祯则是信以为真了,这是这番夸大其词,才在崇祯心中种下了第一粒不信任的种子。而袁崇焕也会为这次的大话而付出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