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石板滩镇,东山五场之一,成都客家重镇,位于成都东山核心腹地,全镇90%的人口为客家居民。东山众场镇中,石板滩镇家族众多,各座古建宗祠林立,本土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的老历史、老故事,散落在这老场镇的民间。

在石板滩镇西面的西江河畔,有一个客家老村落,小地名叫——林老斗院子。

今天,我们就要给大家讲一个有关石板滩镇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老故事。

仲冬时节,清晨的暧阳从西江河畔升起,薄雾散去,阳光照在起伏的田野林盘间……东山的田园生活是如此的宁静而恬淡,让人好生向往。

村口的院子里,坐着的老人们正拉着家常聊着天,孩子们也在母亲的怀里与老人的膝下嬉戏打闹着,远处墙院内传来土狗的犬吠声。我们一行人的忽然到访,似乎打破了老院子的宁静,人们一如既往的用惊奇而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这些外来的陌生人。

常常下乡采风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眼神,这是客家人与生俱来就传袭下来的防守性格,这个我了解,也理解。

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忽然间,路旁一对残存的石柱出现在我们眼前,石柱间有一木板盖着,还用砖石压着。“莫非这还有一口古井?”我用客家话问到。

这时,坐在院子里的客家阿公阿婆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这口古井就是八角井,林老斗的,以前的老地主……”他(她)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大声喊到,生怕你没听到!

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最早认识林老斗这个地名还是从卫星地图上看到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名字,我们猜测这座老院子估计是个大户人家,说不定还有故事。果真,还是让我们猜对了。这次是我们第二次到访林老斗,正是有了熟人的介绍,我才能了解到林老斗更多的故事。

据周围的老人介绍:

林老斗,民国时期石板滩镇五一村的地主,一个非常节约的地主,一个靠节约发家的地主。其节约的程度远超出你们的想象,平日饮食生活中吃得比长工们还差,饮水从秧田中舀水喝……最后,终究被斗。

真没想到,一个地主的生活过得连长工还不如,简直让人咋舌。

老人们介绍,林老斗以这种方式节约出钱财,不断买地发家,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人民的批斗。就像他(她)们口中说的那样:“节约到最后挨打!”

在我们了解后,这简直就是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故事。

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提到地主,很多成都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大邑安仁古镇的收租院场景。那么,旧社会里,东山片区的收租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据《新都縣石板灘鄉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旱地收租钱每三至四元大洋,之后改收实物,每亩玉米三斗至四斗,并分两季交纳,即小麦、玉米各半,不管天干水涝颗粒不少。

斗,旧社会里一种盛粮食的计量工具。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终于知道为什么在当时,附近老一辈的老人们都叫他“林老斗”。

据老人们讲,这个院子就是当年林老斗的宅院,宅院大概修建在民国1920年前后,具体时间不详。宅院为三进制老房了,其中天井厢房无数。正大门就在村道上,大门旁边有一口井,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角井。下图就是当年的正大门位置。

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宅院用作公用,成为新都县高峰人民公社十二大队村小学校。1961年高峰人民公社改名为“石板滩人民公社”,下属十七个生产大队改名,十二大队也更名为“五一村”,就这样林老斗院子成了五一村小学。1984年村小学搬离,搬至五一村6组地界,为了修新校舍,拆掉了宅院中能拆的木材梁柱,剩下框架结构与老土墙。同年,村中村民龚姓人家用自家耕地换得此处宅基地,在林老斗宅院中厅位置在原有旧屋墙的基础上,建房定居。1999年,龚家人又在中厅原址重新再次修建新楼房,至今。下图为当年各大队相对应的村名。

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今天,林老斗老院子中的房前屋后,还能看到当时宅院遗留下的老石墩。据龚大叔讲,1984年拆下的老木柱老木材用于修新校舍,而大部分拆下的老石墩用于修建村对面河沟的堡坎石桥。其中正大门的那对石墩和正大门,是被林老斗后人前来搬回去了的。(林家后人并未居住在此院)

林家后人将大门与石墩搬回家的举动也让笔者敬佩,这是天生就根植在客家人心中的宗族思想。

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如今的林老斗院子,除了能看到角落里剩下的几方老石墩,唯一能看到当年留下的遗存,也就只有这口八角井了。

翻开井盖,我们看到八角井的井壁为石块堆砌而成,石块大小一致,长方形,大概一尽半长,相互一层的从井底堆砌而上,非常整齐,每一层的每个角大小也一致。真是让人惊叹,当年的石工技艺,要把每块石头都打磨得大小一致,真不容易啊!

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龚大叔回忆:过去,这口井可是全生产队的饮用水源,每天早晨人们汇集于此,用竹竿提水起来,洗衣洗菜,挑水做饭……林老斗院子里的所有人,都是吃这口井水长大的,直到2000年前后,各家各户纷纷自家打井,才慢慢停用此井。

八角井!八角井!只在客家祖辈们口中听说,却从未得见。今天,也总算为大家揭开了它的神迷面纱。不过,还有一个未解之迷就是:

这林老斗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为何打井却如此讲究?打个八角井?着实让人费解,希望有知道的朋友为我们解疑释惑,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林老斗宅院早已消失,故事也散落于村落间,唯一留下的只有这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古井——八角井。林老斗的一生也算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节约到挨打”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位后人深思!

探寻旧时新都石板滩镇最“抠门”地主林老斗,与八角井的故事

时代轮回,岁月辗转。

林老斗的故事早已久远,早已模糊,伴随着老一辈阿公阿婆的相继搬离,这个故事终将消失在时代的尘轮里,老八角井也即将被埋藏于这拆迁后的砖石瓦砾之下。不知道我们手中的笔能不能写赢拆迁队手中的钢钎铁锤,好让这快被人遗忘的客家老故事,尽我们所能去挖掘出,让更多的老客家们了解与记住这些老故事、老历史,因为那是东山石板滩镇最后的客家乡愁!

最后,非常感谢成都老客家玉姐的带路,以及龚大叔与林嬢提供的宝贵资料。

拜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