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文丨穀雨(網商社科特約作者)

河流山川之地往往孕育著深厚的文化,中外歷史充分印證了這個結論,中國文明分佈在以黃河、長江為主的兩大河流區域,這是中華文化之肇始。黃河流經商丘幾百年,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如今黃河之於商丘波濤不再,黃河給豫東人民的記憶殘存於故道里,從荒涼灘塗到綠樹果園,黃河故道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破落模樣,豐饒生態日益成為它的標籤。黃河文化歷經滄桑,如今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我也一直有個念頭,就是對於黃河故道周邊區域文人、能人的地理、歷史、人文、文化等相關元素的梳理並與實際案例結合起來,挖掘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以佐證我之於黃河故道、黃河文化對區域價值影響辯證思考的成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河也是如此,黃河故道沿岸人民充分受到黃河文化影響,一大批文人作家藝術家群體湧起,比如,王根柱、張興元、高青坡、戴文傑、杜素煥等。

王根柱成名很早,從1951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發表在《大公報》、《河南文藝》、《長江文藝》、《奔流》等知名報刊雜誌上,同時創作影視劇本,1958年,其創作的小說《鋼珠飛車》改編成電影劇本,在《電影文學》創刊號發表,同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熒幕。1959年,與範乃仲合寫電影劇本《康莊大道》,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並在全國放映;同年,短篇小說《二奶奶成了土專家》被譯為俄文發表在面對全世界發行的大型雜誌《蘇聯婦女》上。

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王根柱先生已發表的文學作品集

2018年憑藉小說《縣長拾糞》獲得解放軍最高文藝獎第五屆長征人物獎,並同時榮獲了第六屆長征文藝獎,成為歷屆評獎中獲此殊榮的農民作家。

1、初見王根柱老師

今年的第七屆張集蘋果節期間,我和商丘作協秘書長杜素煥、虞舜學校老師高蓮花一同拜訪了王根柱老師,我們走進在視頻圖片中看到很多次的幽靜小院,儘管都是老房子,但是佈置得清新典雅,就好像條几老木凳木桌專門為老先生而設計,氣質完全符合,乾淨,整潔,就像老先生的文章一樣有邏輯。這個小院是有些年頭了,那梁頭旁邊的縫隙已經泛黑泛黃,年久失修,但絲毫阻擋不了房屋主人文人氣場。正中間堂屋就是會客廳了,進入後,可以看到用鏡框裝裱懸掛了起來的王老先生既往發表過的作品,名人名家寫他的作品也一樣被裝裱懸掛了起來,東牆壁上是拜訪過王老先生並與之合影的照片。

我一直好奇,如今已經86歲高齡的王老先生,何以有如此高的創作熱情,他是怎樣做到持續寫作的?

首先,他經歷了新舊中國的歷史轉折,見證了從過去到現在的美好,看得出老人深愛著這片土地。再者,他對黃河故道有獨特的感情——早期作品呈現的就是人們在黃河故道開荒耕種的故事,他是謳歌農業農民農村的地道農民作家。

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1957年,虞城縣林業局組建“變沙荒為良田”的領導班子,王根柱名列其中。他和大家一起深入到黃河故道各村,領導群眾栽樹防沙固沙,參與到火熱的勞動中,這些經歷為王根柱的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短篇小說《荒灘上的金銀莊》、《荒沙灘上的花朵》接連發表在《長江文藝》、《東風文藝》上。後來,由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以《荒灘上的金銀莊》為書名結集出版。

生在黃河故道,又是地道淳樸的農民,他經歷的與農業、農民、農村相關的世事變遷、政策變革等故事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裕的素材,他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曾有過豐富的閱歷經歷,那麼是寫不出穿越時間的好文章的。

王根柱老人歷經風霜幾十年,到了晚年能夠被大家再次記起,這本身就是他個人質樸的人格魅力以及其文學作品猶如陳年老酒般濃郁馨香的經典價值體現。臨別,王老先生贈送我們每人三部他和孫子王站共同創作的作品,有關花木蘭、火文化、人生感悟的,他還說希望你們認真看一下,然後再交流。

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王根柱先生

末了,我們還與王老先生合影留念,場面非常溫馨。老人身上散發著歷經歲月變遷而沉穩安泰的味道,而這種感覺足以讓年輕人狂亂浮躁的心安靜下來,進而迸發出好好生活拼搏奮鬥的熱情,王老先生有著持之以恆堅韌不拔之意志,他用疾筆創作了一個個時代經典記憶,著實是我輩年輕作家群體學習的榜樣。

2、再識王根柱老師

小雪節氣已過,風不再溫柔,溫度也迅速降了下來,冬日的某個上午,我隨商丘市壽康學會徐冉會長再次來到王根柱老師家,壽康學會知道王根柱老師生活貧困無正常經濟來源後,第一時間組織了募捐。

這一次與王根柱老師見面,主要是例行捐贈事宜,簡單交流之後,拜別王根柱老師,約定好擇日再來探討有關火文化的話題,我和壽康學會會長徐冉一行在利民鎮政府領導帶領下,去參觀利民鎮歷史文化名勝:土元村的西北方向不遠處的是舜帝之子商均墓所在地,以及距離商均墓一公里附近的明朝大臣楊東明之墓地。

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此前,我在《尚書中的商丘》一文中對舜帝之子商均的故事做了簡單的介紹,舜帝傳位於治水有功的大禹而非商均,商均並沒有因為未得到帝位而一蹶不振,而實質上商均也是德才兼備,只不過他低調不爭,不喜歡爭名奪利玩弄權術,在被封虞國之後,留下一段史話流傳至今。

明朝刑部尚書、北方理學代表人物楊東明,自小敏而好學,誠實穩重,善於明辨慎思,他為官剛正不阿,多次因公逆龍鱗,憂國憂民,他開創當時上疏新時尚,以圖文並茂形式將《饑民圖說上疏》呈送皇帝,解決了饑荒災,百姓受益頗多,被貶回鄉後,重視教育,捐資助學,創立“首善書院”,倡導經世致用之學,反對空談。與國與民,楊東明都堪稱士大夫之楷模,即便在當下,也是值得當政者學習領悟其一心為公廉潔為民務實求真的理政思想。

如此,兩位跨越千年的歷史名人都在虞城縣利民鎮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和動人的故事,如此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如今的利民人勵精圖治,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建設家鄉。

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明朝大臣楊東明墓地

幾百年以後,同樣是這個黃河故道附近,農民作家王根柱一生都在謳歌時代,用潑墨手法創作了以農村為背景的文學作品,他是時代觀察家,作品點滴之處驚波瀾,或許他正是以農民的身份來講述時代變遷、家鄉風土人情的時候可以更加真誠、自然,沒有老學究的頑固氣,也沒有專家學術腔調。有思想,不圓融。君子坦蕩蕩,在他的人生字典裡,寫著“與世無爭,吃虧是福”,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都從容度過。

土元村一公里左右就是利民古城,這裡曾經是縣府所在地,古城建制目前保留下來的有城湖城廓,一望無際的城湖甚是壯觀,構成了天然生態屏障,漫步城湖,心曠神怡。人們都說這湖水來自於黃河之水,黃河故道在利民也留下了濃重一筆。

3、三訪王根柱老師

一定要過來聊聊火文化!王根柱老師揮手惜別說的話老是縈繞在我耳邊,就像歷史欠賬一樣,讓我無法釋懷。

於是,一個晴朗的冬日午後,我獨自前往土元村,終於要兌現自己的承諾:好好聊聊火文化的事。

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憑著印象,走過利民南關,順著商均墓指示牌的方向行駛幾分鐘便到王根柱老師家。簡單問候之後,我們就進入了火文化的暢聊中。

“火文化可以說是世界性的大文章,可以和西方神話故事普羅修斯盜火一樣流傳千古,只不過,中國的燧皇是被忽視的人文始祖,他是三皇之首,他發明的鑽木取火是人類文明之始,從此人類生活進入一個新階段,人類文明的演進因火的出現而產生了巨大的變革,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利用火開創了不同的文明,比如,殷商文化中青銅器的煉成就少不了火的功勞,從這方面看火文化是中華文化、華夏文明的主軸和推動器。而火文化又是商丘具有唯一性、獨特性、世界性標籤的文化,需要傳承發揚好,利用好火文化,造福商丘。”王根柱老師說起火文化就非常帶勁,“金字塔、泰姬陵因建築的獨特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燧皇陵的後續開發完全可以站在世界的高度,做出唯一性。屬於商丘的,也是世界的,我們需要不斷突破固化思維,向世界文旅景觀取經,並結合商丘自己的文化特色,兩者融合好,就會煥發新機。”

把火文化推廣開來是他的願望。據他孫子王站介紹,十幾年前,王老先生就自己騎自行車往返利民和商丘之間,關注和反饋燧皇陵和火文化的事情,期間騎壞了好幾輛自行車,按照當前交通條件開車往返利民和商丘也需要近一個小時,可想而知,自行車往返兩者之間怎麼說也得幾個小時,何況還有一定的危險性。由此,足以看出一個老人執著於心中之事的激情到底有多高了,而且他自己設計了火文化博物館的建築圖樣,我們保有敬畏之心,這些設計草圖是可以由更加專業的建築設計機構論證其方案的,有時候高手在民間,不是虛傳,如今業餘選手擊敗專業人員的事情不是沒有,王根柱老師在火文化研究上做到了大膽謹慎敬畏專業,我們期待他的成果可以得到專業機構認可。

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燧人氏鑽木取火在先秦古籍中已經有記載。《韓非子五蠹》中記錄了燧人氏鑽木取火化腥臊,民悅之。《拾遺記》、《漢書》、《尚書大傳》亦有記載燧皇與火的事。因火的出現,人們可以吃熟食,避臭去毒。所以,鑽木取火是史前人類前行進步的重要技能。

如果從文旅融合發展角度來看火文化,王根柱老師對火文化的思考不無價值,他對於火文化博物館的構思以及建築風格、配套設施的想象實質上就是文化的活態化,傳說也好,真實歷史也罷,只要流傳下來就是文化傳承的根脈,而且火文化和燧皇鑽木取火是具有唯一性的商丘專屬文化IP,是可以打造特色文旅綜合體項目的,縱觀商丘的文化旅遊資源當中,相關IP的文化博物館有待完善,就像倉頡文化缺少文字博物館、伊尹文化缺少美食博物館一樣,文化活化的路徑很多,比如,可以復原場景,建造體驗館,結合火文化對於不同歷史的影響呈現出實物的場景,結合現代高科技虛擬現實技術,回到古代的體驗、生活在古代的體驗都是可以做到的。當然,也可以做一些大眾消費品,用文創產品引領文化傳播,獨具匠心的別緻設計總能讓人流連忘返。

此前,我已經看過了王根柱老師創作的關於火文化的文章,被他堅持創作的熱情感染,而且他歷時多年創作的關於火文化的劇本已經成稿,痴迷於火文化傳承與傳播,他對於火文化的文學創作不就是對火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嗎?堅持文化自信,重視火文化的研究,並實質性推動火文化的廣泛傳播,講好商丘故事,不正是商丘建設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高地的更務實舉措之一嗎?


統籌:胡繼勇

審核:趙繼彬

指導:商丘市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