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要更好地為農民“搞活” 這事兒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農業在我國從來就不單純是產業效率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問題,是政治問題,是文化問題,是生態問題。農業作為我國曆史最悠久的行業,過去是、現在是、將來很長一段時間也是農民就業生活的基礎。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和農業部系統青年幹部交流時說得很形象:農業,得為農民“搞活”。

1

“搞活”的農業

農業要更好地為農民“搞活” 這事兒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搞活就是搞生活,就是說農業還是農民就業、收入和社會生活的基礎。農民“搞生活”,首先是從農業中獲得收入,這是他們最容易從事的生計方式,老少皆宜。在傳統中國,百政農為本,讓農民耕讀傳家、安居樂業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新中國也是在農業積累的基礎上才得以開啟工業化進程,改革開放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端也正是源於農民吃飽的訴求,即使是當前,農業仍然是部分農民就業和收入的重要來源。

除了就業和收入,從社會學的視角看,農業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是經濟的,還是社會的、文化的生活。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需要集體協作,需要守望相助,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居住村落。在傳統村落中,農民的公共生活、社會交往、人際關係、人生價值、社會實現,他們的根、他們的魂都在於此。基於此建構起來的家族文化、民間信仰、藝術創作、風俗人情等構成了燦爛的中華農耕文明,所謂“鄉土中國”,即在於此。


2

“搞活”對農民有多重要?

農業要更好地為農民“搞活” 這事兒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農戶種一畝地也就有個幾百元的純收入。這些收入與在城市經商、打工、當白領相比確實菲薄,但是對於這些在農業中“搞活”的人自身來說,意義卻非同一般。

先說老人,這是當前農村務農的主力。農業收入就是他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從土地中“搞活”得來的收入就彌足珍貴。少數在村以農業為主、兼營副業的青壯年人從事的副業大多也和農業有關,例如養殖、農機等,而且也多流轉有田地來種,他們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農業。返鄉農民工分兩類,一類是年齡大了或者城裡留不下本來就想回家的,也就不再外出,留在家搞農業。另一類因為就業波動的原因暫時返鄉,把務農當成一個過渡,過段時間準備繼續外出的。對於他們,在農業裡“搞活”是託底的就業,是心理上的“安全島”,可以使他們更加從容、放鬆地在城市中闖蕩。

這還只是從收入上來說,從社會生活上來講意義更大。人都需要參與公共生活,需要與他人交往,需要價值實現,需要每天的忙碌有意義。老人在村,農業就是他們參與村莊公共生活的平臺,是他們社會價值實現的唯一方式。在村務農的中青年人更是村莊的中堅力量,因為流轉旁人田地,就要經常去走動,遇到事搭把手,社會交往就很充實。對於他們,農業和農村就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


3

為農民“搞活”對國家有多重要?


第一,是農村的社會穩定。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即使不算在城裡長期打工未來可能還會回到農村的部分農民工,當前在村的農民仍有6億多。農村人口基數大、分佈區域廣,農村的社會穩定就成為國家穩定的重心,歷史經驗一再表明:農村穩、天下安。而農民能在農業中就業和取得收入打底是穩的基礎。正由於此,我國農業政策歷來注重保護農民“搞活”的權益,重視農民收入。一句話,農民能“搞活”是基層穩定的基礎。

第二,是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實行的是低成本出口導向戰略,“中國製造”為我國經濟保持長期穩定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創造”沒有完成之前,仍然需要保持“中國製造”在國際競爭格局中的優勢。這種優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民工勞動力成本較低,而農民工之所以能接受較低的工資是因為他的生活來源、社會保障並不是全部來自於城市收入,家裡還有一塊父母代耕的土地,產出還是自己的,土地還能作為自己就業和收入的兜底保障。當前我國工業化的核心任務是轉型升級,自主創新、技術改造需要農民工拿出時間來提高素質技能;而且轉型升級的道路肯定不會一帆風順,有時會出現經濟挫折和就業波動,這時候農民工很可能會離城返鄉。正是有了在農村農業中“搞活”的就業和收入兜底,農民工才能夠從容地嘗試各種技能的學習和培訓,才給了我國工業化轉型升級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

第三,是城市化的順利進行。城市化的核心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比較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城市化比較穩妥,城市裡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貧民窟,更沒有出現貧富兩極對立引發的城市動盪,這是因為當前農民工可以自由選擇留在城市還是回農村“搞活”。當前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在城市體面生存的就業和收入條件。少部分運氣好的農民工可以將家庭搬到城市裡,完成市民化;多數農民工還需要依託農業生產獲得收入,還需要面對現實返回農村去“搞活”。這樣,有進有退、能進能退,就保證了我國城市化的質量和積極穩妥。在農業中搞活既是退路,也是必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為農民“搞活”的農業就是穩定器,就是蓄水池,就是壓艙石。在未來數十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為農民“搞活”的農業仍然至關重要。


4

更好地為農民“搞活”


這樣看來,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就具有了特別的意義。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之所以具有特色,除了資源稟賦等原因,重要的是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是與幾億農民問題密切關聯的現代化,是要與工業化、城市化同步穩妥推進的農業現代化,而不是靠現代科技裝備、資金投入就能簡簡單單實現的農業現代化。一句話,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就是要在解決幾億小農“搞活”問題基礎上的現代化。

在我國,農業問題緊密關聯著農民問題,關聯著農村問題。農業也就不僅僅是小規模生產的成本效率問題,如果算代價,那就要算上農民不能融入城市又不能返回農業“搞活”時造成社會不穩定的代價,就要算上城市化可能出現大規模貧民窟的代價,就要算上工業化轉型升級受阻、中國現代化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代價。但這並不是說“搞活”的農業就沒有問題,當前“搞活”的農業存在著基礎設施差、土地不能連片、農民生產經營不便的問題;存在著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老人農業經營粗放、農技推廣難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創設制度、出臺政策,讓農業更好地為農民“搞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