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李雲龍嘴裡說的快慢機到底是怎樣一款槍?

革斤春風


李雲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槍迷”,瞧見好槍,比瞧見美人都興奮。在反圍剿時期,李雲龍的部隊化整為零、積蓄實力,利用游擊戰和日本軍隊巧妙周旋。

在此期間,李雲龍的部隊在日本人手上撈到了不少的好處,什麼歪把子、快慢機……都是令李雲龍垂涎三尺的好武器。

其中李雲龍口中所講的“快慢機”是我國抗日武裝對德制毛瑟軍用C-96手槍另起的別稱。該槍口徑為7.63毫米,彈匣容量20發(也有10發版的),有效射程50到150米,1895年由毛瑟兄弟研製,1896年開始量產。

“快慢機”又稱“匣子炮”、“駁殼槍”,是我國抗日武裝最喜愛的手持槍械之一,同時也是“抗日神劇”中出鏡率最高的槍械。從1896年生產,到二戰前夕,德國生產毛瑟C96手槍超過百萬只,其中至少三分之一賣給了中國,由此可見其在中國的風靡程度。

當然,數量多並不代表它便宜。民國時期,快慢機的價格極其昂貴,一千支快慢機的價格便已經達到十二萬元大洋之多,平均一支快慢機的價格在一百二十塊大洋左右,足夠養活普通老百姓五至十年的吃穿。

如此昂貴的價格不要說艱苦樸素的紅軍,就是養尊處優的國軍也無法大規模配裝,只有國軍高官的親衛隊才有資格配裝這種價格昂貴的武器。

快慢機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竟價值上百塊大洋呢?

快慢機是一種殺傷力極強的“全自動手槍”,它不同於扣動一次扳機只射出一顆子彈的“手動步槍”或“半自動手槍”。只要手指一直壓著扳機,快慢機便能夠持續不斷的發射子彈,直至彈夾中的子彈用之殆盡為止,換言之,快慢機就相當於一挺小型衝鋒槍,不僅火力猛,而且便於使用,比一般的步槍、單發手槍更加具有威懾力和殺傷力。

張召忠將軍曾在節目中“吐槽”我們中國人善於給各種武器取“外號”,並且取得十分準確。

“快慢機”這個外號源於手槍在設計、性能方面的獨到之處,快慢機就像是“王者榮耀”中具有兩種形態的遊戲人物“李信”。槍身上刻有“R”和“N”,分別代表著全自動和半自動模式。

快慢機的機匣上有一個不起眼的旋轉杆,旋轉杆的位置正好在右手大拇指的握槍處,當戰場環境適用於長距離點射的時候,使用者可以用大拇指按動旋轉杆將手槍切換到“半自動模式”。當戰場環境適用於近距離掃射,或短距離火力壓制的時候,使用者可以將毛瑟C-96手槍切換到“全自動模式”。

在“半自動模式”下毛瑟C-96手槍的射擊速度慢,在“自動模式”下M1932手槍的射擊速度快,故快慢機因此而得名。

事實上,快慢機雖然量不小,但在西方各國的軍隊中很少裝備,因為這槍的射擊穩定性太差,開槍時槍身容易上跳。其之所以能夠西方不亮東方亮,在中國大規模裝備。主要時由於當時西方各國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但是手槍,尤其是德國手槍並不在禁運之列,加之駁殼槍的威力大,彈藥量足,所以得到了青睞。至於其射擊方面的缺陷,中國人很好的採用一種“平射”的方式來解決。也就是咱們在電視看到的那些使用者們,開槍時基本就是把槍歪著拿。

當然了,快慢機不光光是手槍,其還可以當步槍用,一般快慢機都會配備相應的木柄槍托,加上以後調成自動模式,那就是一把突擊步槍啊。其在但距離上形成的壓制火力比一般的機槍也差不了太遠。

所以當時我軍還出現了專門的“手槍隊”,其算是我軍特種部隊的前身。電視劇《雪豹》裡面就有著這樣的一段歷史背景。


白話歷史君


這是德國毛瑟軍工廠在上個世紀初研製的一款軍用手槍,正式名稱就是毛瑟軍用手槍M1896。該槍口徑7.63mm,配置20發彈匣供彈,全自動射擊模式,部分毛瑟手槍還配置有木質槍托,可以進行精度射擊。

不過這種手槍當時推出市場之後,並未得到歐洲國家軍隊的積極響應,畢竟這玩意在正規戰爭中,射程近、威力小、精度差,還很耗費子彈,尤其是自動連續射擊時,槍機還要向上跳動,導致後面射擊精度快速下降,不利於持續射擊。

所以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這款手槍滯銷比較嚴重,但是讓毛瑟工廠看到希望的卻是中國市場。

當時國內各種軍閥還有國民政府,由於自身軍隊重火力和壓制火力嚴重不足,也就是缺乏機槍和火炮,近距離對抗需要一款速射武器進行壓制。毛瑟這款自動手槍正好滿足需要,價格便宜,配上20發子彈,火力相當於一款衝鋒槍了。因此大量引進,甚至還讓國內軍工廠仿製,軍隊還一度組建了“手槍隊”,全員配置毛瑟自動手槍,在戰鬥中發乎的作用相當於“半個機槍隊”的火力。

國內正規軍、民兵等武裝力量在使用這款手槍時候,採用了握槍側位射擊的方式,就徹底緩解了這款手槍射擊時跳躍的毛病。在很多影視作品上都可以看到,八路軍游擊隊或武工隊與倭寇槍戰時,都是側位射擊,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這款手槍,國內給其齊了很多綽號,比如“王八盒子”(估計是因為漢奸經常配這種槍)、“二十響”、“快慢機”等。

《亮劍》中出現的快慢機說的就是這款手槍。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毛瑟C-96手槍

快慢機,又稱駁殼槍、木殼槍、20響、盒子炮、大鏡面、大肚匣子、自來得手槍等,事實上就是德制毛瑟軍用C-96手槍。

C-96手槍在發明國德國軍隊中裝備數量極少,因為嫌此槍體積大、份量重,攜帶不方便,但卻大量出口到了東方的中國,成了中國軍隊的制式手槍,且在國內大量仿造,產量不下數十萬到上百萬把,可謂西方不亮東方亮。

駁殼槍有兩種型號,早期是機匣上方10發彈倉供彈,僅能單發射擊,最常見,裝備數量也最龐大;另外一種是M-1932年版,是改進提高型版本,採用了20發彈匣供彈,既可單發,又能連發射擊。

這兩把槍械,都隨槍配有木殼槍盒,是江浙一帶“木殼槍”稱謂的由來,可以將槍與木殼槍盒相連接,實施抵肩射擊,不僅提高了射擊精度,而且有效射程提高到150米,20發的彈容量,使得此槍成了一把微型衝鋒槍。

對缺少衝鋒槍、半自動步槍等自動槍械的中國軍隊來說,10發彈倉供彈特別是20發彈匣供彈的毛瑟C-96手槍,就成了步兵手中得心應手的一把槍械。

不僅正規部隊,而且游擊隊等抵抗組織等,也喜歡裝備駁殼槍,在抗戰中,中國軍隊班、排、連級衛隊,裝備清一色的20響駁殼槍,曾給予衝鋒的日軍以極大的殺傷,對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毛瑟C-96手槍發射毛瑟7.63x25毫米手槍彈,初速每秒450米,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手槍彈,採用瓶型無底緣彈殼,彈頭為圓頭平底,戰時彈丸的消耗非常大,中國軍隊大膽使用了7.62毫米手槍彈,奇蹟般地解決了毛瑟C-96手槍子彈的來源問題,就不用擔心彈丸的問題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毛瑟軍用手槍的口徑為7.63毫米,威力比較大,但使用時後坐力較大,容易向上跳動,其有效射程能夠達到100米。毛瑟手槍在西方各國的軍隊中很少裝備,但是該槍卻是西方不亮東方亮。中國的軍閥混戰時,西方各國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但是手槍卻不在禁運之列,加之駁殼槍的威力大,價格便宜,該槍在中國比較吃香。而且中國人在使用的過程中平射,從而解決了使用上跳厲害的缺點。



駁殼槍的衍生型號比較多,除了德國的原裝進口之外,中國和西班牙都仿造過不少的駁殼槍。也正因為如此,駁殼槍在中國特受歡迎。例如,楚雲飛去縣城赴宴時,他有精緻的手槍不用而改用毛瑟。再如老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雙槍中有一把駁殼槍的準星是故意弄掉了的。使用駁殼槍有經驗的射手是不需要準星的。


歷史軍魂


《亮劍》中李雲龍嘴裡所說的快慢機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在抗戰題材影視劇裡見到過最多的“盒子炮”或者說“駁殼槍”的改進型,也可以說是自動版本,這是世界上出現的最早的自動手槍,其原版由德國毛瑟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兄弟來命名。

德國毛瑟兵工廠於1895年12月取得由毛瑟兄弟研製的命名為“毛瑟”手槍的專利,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開始生產,該槍口徑為7.63毫米,配備20發彈匣,有效射程50-150米,標準名稱為毛瑟C96手槍,這就是題目中“快慢機”的原版。

快慢機也就是毛瑟C96的自動版或者說是速射版,於1931年5月開始量產,其最大的改進就是在槍的左側裝了一個稱為“快慢機”機械結構,這個結構起到了控制手槍發射狀態的作用,可以連發,也可以單發,後來被稱為“快慢機”也就是由此而來。

這款槍的整體設計非常完美,性能出眾、穩定性好、故障率低,所以在世界範圍內有很大的裝備量。這款槍在“快慢機”結構位置的槍身上刻有“R”和“N”,分別代表著全自動和半自動模式,就如同當年冰雹在部隊時所使用的81-1式自動步槍上那個單連發和保險狀態的“1、2、0”是一個意思,很科學和人性化。



毛瑟C96以及快慢機在我國當年有非常大的使用量,至二戰前近50年的時間內毛瑟C96共生產了140萬把,其中最少有40萬把賣給了中國,當然這其中“快慢機”自動毛瑟手槍的量較少。


當年在抗日戰場上以及解放戰爭中就有大量的手持毛瑟C96的手槍隊,他們在關鍵時刻殺出或者去執行深入敵後的任務,起到非常重要和關鍵的作用,直到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特種部隊最早的起源就是我國當年的手槍隊,而手槍隊的標準裝備就是每人一把毛瑟C96或者極少的“快慢機”(連發)。


冰雹藍天


記得我們小時候用紙就折過快慢機手槍,然後跟大家玩起小遊擊戰。

那在著名戰爭片中《亮劍》裡的快慢機槍到底怎麼讓李雲龍一直掛念在嘴邊的?據記載我們當時的八路軍還比英國特種部隊先行建立手槍隊,差不多比他們快了十幾年。而且這把槍在中國很多的戰役中,協助手槍隊、武工隊,取得不少的戰果。

這把快慢機原名叫毛瑟M1932衝鋒手槍,經過改良後增加了一個快慢機,既可以進行半自動射擊,又可以進行全自動射擊。快慢機的特點是自動射擊的時候,可連發三發,初速是455m/s,是速射型手槍,而且擊錘的兩側、準星上面跟機匣兩側凹下造型平面,又是又是很明顯地展現出來,並且主體線條的走向是一致的刀紋痕跡,看起來比較粗獷有力,能更好地掌握在手中,像李雲龍那麼豪爽的性子的軍人,肯定會比較喜歡的。

戰爭年代就有一些比較有經驗的軍人比較喜歡這把手槍,因為它的設計是有細長的槍管,方便持槍者能更好地以其為瞄準基線,有很好的指向性,明顯提高射擊精度。比較有經驗的軍人還能把這把手槍的性能發揮得淋漓精緻,常常把槍面向右傾斜45°,或將槍面向坐傾斜近90°進行射擊,這樣很好地快速射擊命中目標。

特別是在抗戰勝利前大部分的戰鬥模式都是遊擊、突襲、村落戰、地道戰,這時候一方面是重武器的裝備不足,另一方面是在遊擊中快慢機比較容易攜帶,又能近距離射殺多個敵人,算是一把得心應手的好裝備。


紅軍各級指揮官和精銳突擊部隊也裝備毛瑟手槍,比如著名搶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除了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外,精銳突擊部隊也裝備毛瑟手槍。勇士們迅速佔領了渡河的工事。還有一次是飛奪滬定橋,當時的突擊行動中二十二勇士每人配備了一支衝鋒槍或者毛瑟手槍。因為這些執行特殊任務的部隊對火力的需要是很強的,毛瑟手槍的二十發裝彈量,每分鐘40發/分的射速都可以滿足突擊實戰的需要。


據說在抗戰中,八路軍的便衣部隊也是裝備了不少快慢機,遊擊突襲日軍,讓他們也是極其恐慌。

後期是隨著突擊步槍的興起,才導致攻擊手槍退出歷史的舞臺。


WarOH協虎


快慢機有兩種含義,廣義上來說是可以連發的駁殼槍,從狹義上來說是德國毛瑟712衝鋒手槍。

毛瑟手槍在中國使用範圍相當廣泛,作為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自動手槍,毛瑟C96的工藝無可挑剔,但是對於手槍的定位並不準確,毛瑟手槍的體積重量都很大,但是隨著步槍射程和射速的提高,手槍的攻擊力迅速降低,手槍的主要作用在於自衛,或者成為軍官的身份象徵,在這種定位下,手槍需要體積小,重量輕,方便攜帶,而這幾個要求,毛瑟手槍都不達標。所以在歐洲國家,毛瑟手槍使用的不多。

但是在中國,情況則大大不同,當時中國處於軍閥混戰期間,但是中國自身的軍火工業又略勝於無,遠遠無法滿足巨大的軍火需求,這種情況下,中國成為歐洲國家最大的軍火市場,但是歐洲國家對於中國進行軍用武器禁運,理由嗎就是什麼不向內戰國家提供武器一類的,但是手槍屬於個人自衛武器,不在禁運之內,而德國的軍火在中國有著良好的信譽,所以毛瑟手槍在中國銷售數量巨大,同時不只是德國歐洲其他國家也是出口了大量外形類似毛瑟手槍的手槍,其中西班牙出口的最多,而且全自動的衝鋒手槍是西班牙首先推出的。


一開始毛瑟公司認為手槍採用全自動射擊方式是浪費彈藥,所以一直沒有全自動的型號,但是西班牙首先推出了全自動的型號以後,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這種情況下毛瑟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全自動型號,憑藉著良好的口碑,毛瑟手槍又奪回了市場的老大地位。


有痰


快慢機在當下指的是用來切換射擊模式的選發開關,而在《亮劍》劇中李雲龍嘴裡說的快慢機是毛瑟C96手槍。1896年毛瑟兄弟推出了一款半自動手槍,後來經過改進後,推出了可在全自動和半自動之間轉換型毛瑟手槍,因此被稱為快慢機。最初的毛瑟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空餘時間設計,後來毛瑟兵工廠的老闆為此槍申請了專利。毛瑟C96一直希望能夠獲得德國軍隊的訂單,德國陸軍於一次大戰期間訂購了15萬隻9毫米口徑,型號為“Red 9"的毛瑟C96,而實際只交付了13.7萬支,這是德國陸軍僅有的一次正式交易記錄。

1939年毛瑟長停止生產後,累積共生產了約100萬把毛瑟C96,其他國家仿製了數百萬把,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中國。在影視劇中毛瑟C96出現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多個歷史時期。在民國初年,由於我國槍械相對比較落後,除了機槍外,毛瑟手槍是唯一能夠實現連發的。特別是M712 schnellfeuer進入中國後,由於其單發,連發射擊可方便轉換,彈夾容量可以擴展到20發,連發時火力猛,是全球第一款量產的衝鋒手槍。毛瑟C96在中國贏得了極好的聲譽,甚至還大量流通著根據地民兵仿製的與毛瑟C96相似,但是內部結構,性能天壤之別的仿獵槍結構的“單打一”,“撅把子”,“獨一撅”。紅軍和八路軍的軍官也配備毛瑟C96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就是朱德配備的毛瑟手槍,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撅把子)

由於我國在20世紀初期處於軍閥混戰時期,毛瑟槍供不應求,我國的兵工廠也開始了仿製之路。民國時期,山西軍閥閻錫山在太原建立了兵工廠,閻錫山配備仿製的45口徑的湯普森衝鋒槍和毛瑟槍7.63毫米口徑的子彈不能通用。為了令後勤供給方便,閻錫山決定生產45口徑的C96。此型號在1929年被命名為17式。17式配10發固定式彈倉,以兩個5發彈夾裝填。抗戰爆發後,不僅閻錫山的晉綏軍配備17式毛瑟,西北軍和八路軍也有不少部隊在使用,林彪的115師就曾在山西抗戰時期使用過17式毛瑟,而李雲龍口中的快慢機極有可能就是17式毛瑟,在性能方面是放大版的C96,由於口徑增加了,子彈威力也比較大。由於這種口徑的毛瑟仿製槍相當特殊,在抗戰結束後就逐漸被淘汰,將其鑄熔,流存的數量極為稀少。

(民國17年式毛瑟手槍.照片右下的文字是槍身上的銘文,分別為:"一七式"(上);"民國十八年晉造"(下))

除此之外,還有漢陽兵工廠造1923年仿製的毛瑟C96,發射7.63X25毫米毛瑟子彈,共製造了1.3萬把。解放軍針面向基層軍官仿製的80式手槍,握把使用64式手槍握把,使用7.62X25毫米的51式手槍子彈,手槍子彈容量分別為10發,20發。可單發或全自動射擊,附加肩託有兩種,普通肩託和附有刺刀肩託。

關於中國軍隊使用毛瑟槍側著射擊,在影視劇的渲染下,已經成為減少其強大後挫力的神奇偏方。槍口上下晃動和左右晃動帶來的射擊誤差沒多大區別,這只是心理作用,而且毛瑟手槍在側著射擊時,其飛出的彈殼更容易砸到眼睛,也很難瞄準。從流傳的歷史資料來看,毛瑟槍在實戰中並沒有大量使用這種方法,而大多是使用槍托。



毛瑟槍在我國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止是武器,更是情懷。


梓蕤


你好,這個很簡單,快慢機是二戰期間,毛瑟M1932衝鋒手槍在中國的別稱。這是1932年由毛瑟工廠研製的,是在96式手槍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快慢機而成的,這樣既可進行半自動射擊,又可進行全自動射擊。其結構是在槍的左側裝上一個快慢機,並刻上“R”和“N”字樣,分別代表全自動和半自動,此槍的供彈機構也改為l0發和20發活動彈匣供彈。因該槍出廠時編號712,又稱712式手槍。此槍傳入中國後被稱為“快慢機”。快慢機”表尺及抽殼鉤

德國毛瑟M1932 7.63mm衝鋒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於1932年定型生產的M1898 系列自動手槍的最後一種產品,該槍的工廠內部編號為"712"號。我國對其稱謂多樣,例如"二十響駁殼槍"、"盒子炮"、"自來得二十響木殼"、"快慢機"等等。鑑於我軍老一輩軍人大多稱其為"快慢機\

經典電影撩影大全


二十響駁殼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