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丨蓬長跨海通道的規劃與討論:志在破除長島發展瓶頸

大國工程,彰顯力量。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很大程度體現在製造水平,重大工程尤為關鍵。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聯合推出“記錄中國”特別報道項目第四期,聚焦大國工程。它們有的位於沿海,有的地處內陸,有的已經建成備受矚目,有的堅持多年尚在推進。

但無論如何,這些大國工程都來之不易,凝結智慧,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更是一個民族光榮與夢想的承載。

本篇繼續關注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蓬長段”的故事。

2014年2月,電視劇《父母愛情》在央視首播。這部劇中,男主角江德福與女主角安傑生活的小島原型就是山東省煙臺市長島縣。作為一個從小生長、生活在長島的作家,編劇劉靜在這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親身經歷,許多場景與細節來自於她在海島上的生活和感悟。

這部劇有一幕劇情,令觀眾印象深刻。安傑準備帶著兩個孩子去島上隨軍,跟隨軍人丈夫江德福一起生活,但不料碰上了雷雨天氣,碼頭一直無船出行,安傑周圍的人都在抱怨著自己的探親假期快結束了卻依然無法上島,一旁的客運售票員卻“火上澆油”地說道:“已經有人20多天沒有通船了,現在島上都沒有菜吃了。”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父母愛情》第13集中的截圖片段。 央視新聞 圖

如今,電視劇中的場景同樣在現實中發生著。

長島的另一端連接的是蓬萊的蓬長客運港碼頭,所有想要登島的人都必須在蓬長客運港坐船。不論是長島居民外出,還是外來遊客到訪長島,他們的出島和進島時間都只能由老天爺的臉色決定——一旦海上飄起大霧,或者颳起七級以上的大風,所有的航班一律停止運行。一年四季中冬天尤其風大、浪多,停航是家常便飯。

因為這短短的8公里,多少長島居民曾經望海興嘆:有結婚的新人擺好了婚宴,卻遲遲等不到上島的親朋;有探親被阻隔在過年返家途中,與自己的父母隔海相思;也有病情惡化、受重傷的傷病患者因為沒有出島的航班而耽誤治療;島上的孩子,也因缺少老師,無法享受到應有的教育。

面對這些困境,島上的居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建立一座與蓬萊相連的通道,變天塹為通途。

近期,為更全面瞭解長島當地的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情況,以及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蓬長段”建設的合理性,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與復旦大學聯合組成“記錄中國”報道團隊,登上了長島。

匱乏的生活資源

長島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又稱“廟島群島”。在其所轄的32個島嶼中,共有十座島嶼有人定居。這十座島嶼分別為砣磯島、小欽島、大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和廟島,前五座島嶼被當地人稱為“北五島”,後五座島嶼被稱作“南五島”。

“廟島群島”的32個島嶼呈線狀分佈,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一根線串聯起來,直指渤海對面的大連。其中,最大的島嶼為南長山島,被當地人視為“縣中心”,也是長島縣黨政機關的所在地。

在歷史的長河中,長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變故與興衰。

在宋朝,它是朝廷發配犯人之地,《水滸傳》裡提到的沙門島就在這裡。隨著元朝海運貿易的興起,長島成為重要的海運樞紐。清朝時期英法聯軍先後3次經長島海域侵佔京、津,且在此後的日俄戰爭和日德戰爭中,日本侵略軍利用長島作為中繼站,攻陷旅順口和青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長島成為海防重地。

時至今日,輪渡依然是長島居民唯一的出行方式,目前每年平均有約30天由於海上風浪原因不能通航,北五島每年停航時間更是長達70多天,不僅嚴重製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給民眾生活也帶來極大不便,島上的基本生活資源也因交通的限制經常出現緊缺。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長島上來往的客船。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林森 圖

肖楠是土生土長的長島人,從小便生活在廟島群島中的大欽島。談起島上的生活,肖楠對“記錄中國”報道團隊說,她感受到最大的不便是水資源非常稀缺。

大欽島的水資源主要依靠地下水與海水淡化技術。由於島上的地下水資源有限,加上近年來使用量越來越大,海水倒灌的情況經常發生,導致了海水和地下水往往會混雜在一起,不僅味道苦鹹,還摻雜了一些有害的物質。

大欽島後來引進了海水淡化的設備,先將地下水抽取上來,再將其進行淡化。島上淡水水費是採取階梯徵收的模式,每個月使用2立方米以內的淡水價格相對便宜。超過2立方米的價格則會層層疊加。

“大欽島上的情況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至少有海水淡化的設備,居民家中可以裝有自來水管,而有一些島上的居民只能去統一的淡水池打水。”肖楠說。

北隍城鄉黨委書記豐淑亮所在的北隍城島便是這樣的情況。北隍城島上建有統一的淡水池,地下水抽上來後會輸入淡水池中淡化。島上淡化地下水的能力有限,成本比較高,“島上的居民都自覺養成了把洗臉水留著用於擦地的習慣。”豐淑亮對“記錄中國”報道團隊說。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北隍城鄉黨委書記豐淑亮在接受“記錄中國”報道團隊的採訪。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胡渤皓 圖

這一情況相較於過往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豐淑亮還記得自己剛剛成為駐島幹部,那時是1994年,北隍城島上還沒有淡化水的設備,用的水是過濾掉沙子後摻雜著海水的地下水,又苦又鹹。

目前,北隍城島正在建設先進的海水淡化設備,預計年底投入使用。屆時,每家每戶將可以實現不限量供水。

然而,北隍城島缺的不僅僅是水資源。“糧食、蔬菜、一磚一瓦都得從外面運,一停航就運不進來。”豐淑亮說。長島的一大特點就是海鮮非常多,但蔬菜基本上很難見到。由於島嶼面積小,加上生態保護等因素,島上很少有種植業,蔬菜、水果基本要靠從外面運輸。

前幾年,北隍城島的對外輪渡曾經在冬天因為天氣原因連續停航21天,外面的資源運不進島,給島上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豐淑亮說,“新鮮的蔬菜水果運不進來,導致後來島上甚至連白菜都沒有了,大家只能吃鹹魚下飯。”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北隍城島的漁船。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張飛宇 圖

緊缺的公共服務

對於另一些人而言,茫茫大海阻擋的是他們的求生之路。

在肖楠看來,島上的醫療條件一直都不是很好,“大欽島上沒有醫院,只有衛生所,在那裡只能看頭疼發燒的小病,大病都要往外跑”。

長島縣政府的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長島共有13家衛生機構,平均下來每個有人居住的島嶼僅有1.3個衛生機構。這其中僅有的兩家醫院,長島縣中醫院與長島縣人民醫院,均分佈在南長山島上。

肖楠記得2年前的冬天,有一名小夥子突受重傷,“當時他一直在流血,但島上的衛生所幫不上忙,出島船的航班也沒有。後來這個小夥子因為失血過多去世了,去世前一直和父母說自己好疼,他的父母都十分難過”。

近幾年,從蓬萊到南長山島的船航班數量在不斷增加。如今,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航班會從每天早上6點運行至下午6點30分,旺季的時候,每20-30分鐘便有一班船發出。但由於北五島居民較少,前往類似於大欽島這些小島的班次依然很少。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南長山島上的長島港碼頭。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劉瀏 圖

在浙江海洋大學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穎看來,公共資源受限是島嶼不可避免的困境,他對“記錄中國”報道團隊說,“受交通的限制,島上的居民不僅無法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源都會有所缺位,上更好的學校、看一場精彩話劇對於大多數島民而言都是一件難事。如果能夠建立一座與大陸連接的通道,當地的公共服務資源會更加豐富,也會成為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

如今,長島上一共有11所中等職業學校及中小學校,其中包括中等專業技術學校1所,中學2所,小學8所。教師和學生的數量近幾年都呈現出急劇下降的趨勢,尤其是學生的數量,從2011年的4499人減少至2017年的2495人,許多孩子都被父母送往蓬萊等陸上的學校上學。

2017年,《齊魯晚報》曾報道過大黑山島上的黑山小學。該報道稱,這所小學在近2年的時間中只招收了5名學生,校內僅有的兩位老師身兼多門科目的教學。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記錄中國”團隊採訪島上漁民。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林森 圖

在肖楠的印象中,她小時候所在的大欽島,小學每個班還有四十個學生,但現在很多島民都將孩子送到島外讀書,她也很早就將兒子送到煙臺上學。如今大欽島的小學,每個班只有四五個學生,學校隔兩年才招一次生,七歲的孩子和八歲的孩子一起入學。“但大欽島的學校還算是這幾個島當中比較熱鬧的,至少有學生。”肖楠說。

豐淑亮說,“現在北隍城島上已經沒有小學了,先前小學還在的時候,孩子們也只在島上讀一、二年級,三年級後就要坐船到南長山島去讀書。”

種種的限制讓很多長島居民離開了這片土地,前往周圍的大城市去尋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更多的發展機遇。在2013至2017年這五年間,長島的人口總數一直在減少,島上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僅2016年為正值,也僅有1.16‰。

王穎也在擔心,如果長島的交通一直得不到改善,那長島常住居民會越來越少,非常有可能變成一座遷徙性的島,“不論是對島內人,還是對外地人,進出都不方便,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受限的產業發展

今受惠於旅遊的發展,長島縣在數字上來看並不貧窮。2018年,長島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7959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7616元,這一數字遠超當年山東全省的人均生產總值76267元。

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29250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080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4629萬元,三產業比重為55.2:5.7:39.1。

漁業和旅遊業是長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長島上正在工作的漁民。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張飛宇 圖

長島縣是刺參、皺紋盤鮑、櫛孔扇貝、光棘球海膽等海珍品原產地,被命名為中國鮑魚之鄉、中國扇貝之鄉、中國海帶之鄉,其中大欽島鄉現有海帶養殖面積1.3萬畝,年收割鮮海帶18.2萬噸,加工幹海帶1.79萬噸,其中出口量佔全國海帶出口量的70%以上,海帶年產值1.5億元。

豐富的海洋資源,同樣受到交通的嚴重製約,海產品的運輸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在北隍城島上,海產品一般只能通過南長山島開過來的船運輸出去,漁民需要自己掏錢,而且收費往往很高。“夏天是鮑魚、扇貝等豐收的季節,一般一艘貨船可以拉幾十噸貨物,每艘貨船都會滿載出島,但有時碰上大霧大風天氣,貨船就會停運,夏天溫度高,運不出去的海鮮很快就會發臭、腐爛,從而造成嚴重的損失。”豐淑亮說。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北隍城島上收穫海帶的漁民。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張飛宇 圖

同時,交通的不便讓長島縣長期停留在漁產業鏈條的比較初始階段。曾多次前往長島調研的山東某研究院一位海島研究專家對“記錄中國”報道團隊說,“長島目前還比較缺乏對這些海洋產品進行深加工的能力,大多隻能作為原材料送到陸地上,再進行加工,這樣所產生的利潤空間受到影響。”

因此,漁民們只能靠增加捕撈的產量來實現增收,這也就導致過度捕撈的出現。2017年長島的水產品捕撈產量為12萬噸,相較於上一年減少10%;2018年水產品總產量達42萬噸,比上年減3.5%,其中養殖產量32.2萬噸,比上年減4.5%,捕撈產量9.8萬噸。

在島上工作了50多年的漁民曲辛(化名)對此也深有體會,他對“記錄中國”報道團隊稱,“魚越捕越少了,海上資源越來越少了,運氣好就多掙點,運氣不好就只能少掙點,甚至賠錢。”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長島海域上的海洋牧場。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張飛宇 圖

對於長島的旅遊業而言,充滿不確定性的船航班往往會影響遊客上島的意願,以及島上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據上述海島研究專家說,許多旅行社當下並不願意開設長島的項目,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交通問題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糾紛,經常出現因為天氣原因導致臨時無法登島,或是因為天氣良好,大量遊客集中上島而導致航班不足。要麼進不去,要麼出不來。很多遊客自身也會考慮到這些原因而選擇更換旅遊目的地。

上述海島研究專家表示,實際上,長島和蓬萊的旅遊客源基本相同,因為去長島必經蓬萊,但蓬萊的旅遊接待人數、旅遊總收入卻遠遠高於長島,主要原因就在於去長島交通不便。

“也有人提出過可以增加客船的數量來滿足客運需求,但航運畢竟存在淡旺季的問題,滿足了旺季的需求,淡季就會有大量的閒置,從而產生閒置成本。”上述海島研究專家說。

因此,能夠擁有一座聯通長島和蓬萊的通道成為了很多島上居民的願望。南長山島的漁家樂老闆鄭嶼(化名)向“記錄中國”報道團隊說,“如果能在島和大陸,以及島與島之間都建起聯通的大橋或隧道,當地的很多產業都能夠擁有更多發展的機會。”

在王穎看來,建立溝通的通道能夠改變長島的區位,打通整個區域,讓長島的優勢儘可能地發揮出來,甚至能夠讓一些劣勢變成區位優勢。

“前幾年剛通大橋的舟山群島便是一個鮮活的案例。在大橋修好以後有大量的資金湧入進來,給海島帶來了一個全新時代,當地的很多設施全都現代化了。枸杞島、嵊山島等海島旅遊資源都有了深入的開發,當地經濟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王穎說。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7月14日因天氣原因,部分旅客滯留在長島上無法出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林森 圖

蓬長跨海通道

事實上,建立蓬長跨海通道的想法在27年前就已經播下了種子。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1992年由魏禮群、柳新華、戴桂英、宋長虹等專家學者最早提出,並持續研究論證至今。該項目基本構想是:利用渤海海峽的有利地理條件,從山東蓬萊經長島至遼寧旅順,以海底隧道或隧道、橋樑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公路和鐵路結合的跨越渤海的直達快捷通道。

27年來,關於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研究從未中斷。按照現有的研究計劃,蓬萊到長島跨海通道的建設是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項目的第一步,而後是長島到旅順跨海通道的建設。

蓬長跨海通道施工的難度、技術要求、成本都較低,可行性較高。在建設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渤海海峽的地質構造、海流變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一手資料,為大通道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蓬長跨海通道建成後,長島與蓬萊之間能夠全天候通行,長島閉塞的交通環境會得到極大改善,島上的漁業、旅遊業資源將得以進一步地開發。此外,作為“海上邊疆”,長島與大陸的連接可以在渤海上形成一道海防線,更有效地保衛京津。

但由於跨海通道的建設需要考慮到安全性、技術要求、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前期的調研工作非常耗時、耗力,也經常會有多種方案出現。目前,對於如何建設蓬長跨海通道,討論較多的有兩種方案:一種是直接建設從蓬萊到南長山島的通道;另一種則建議從蓬萊到大黑山島,再從大黑山島連接北長山島。

這兩種方案各有利弊。第一個方案,距離短、成本低、技術要求不會太高,但南長山島的登陸點靠近島上的“峰山林海”國家森林公園,修建通道將不利於自然景觀風貌保護。第二個方案雖然降低了對自然景觀破壞的風險,但由於需要連接的島嶼更多,路程更為曲折,成本將大大提高。

2019年5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召開的國際橋樑與隧道技術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孫鈞也提出了他認為恰當的詳細建設方案:“蓬萊-長島”一線的南邊小段,由於有長山列島為過渡,且水深較淺,可考慮修建橋樑;向北的主體大段海域,因水深加大,又基本沒有小島嶼作過渡,可行方案應首選海底隧道。

如今,通道建設的必要性,以及運用哪種方案開展通道建設都依然處於論證與規劃階段。

文化衝擊

對渤海灣跨海通道的質疑聲音並不是沒有。

對外交通的不便,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與世隔絕”給長島帶來了一種獨特的、令人嚮往的神秘感,這種神秘感吸引著很多遊客前往長島。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遊客在長島九丈崖風景區遊玩 。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劉瀏 圖

島上流傳著許多古老的神話,“八仙過海”、“徐福東渡”等為長島蒙上了一層面紗,長島因此獲得了“海上仙山”的美稱,有人說白居易在《長歌行》中的那句“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就是在形容長島。作家楊朔也曾在《海市蜃樓》中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倒勸你去看看這真實的海市,比起那縹緲的幻景還要新奇,還要有意思得多呢。這真實的海市並非別處,就是長山列島。”

在北隍城島居民孟憲偉看來,通道建成後長島的吸引力可能會減弱,他對“記錄中國”報道團隊說,“長島本身是一個特別安逸的小島,島民們大多夜不閉戶,不建通道的話遊客對這個島有一種特別的嚮往。如果建了通道,島上原有的生活秩序會被打亂。”

當下,長島的生活確實別有一番獨特的市井小鎮風味,縣城樓宇密集地分佈在小山丘周圍。登上南長山島後,沿著海邊行走,能夠看到遠處的海天連成一線,不時能夠看到捕魚的漁船漂浮在海面上,海岸邊奇形怪狀的岩石、光滑的鵝卵石都見證著長島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

沿著島上街道行走,安寧祥和的氣息撲面而來,慢節奏的生活令人神往。這裡沒有現代化的大型商場,卻有著一家家露天排檔在縣中心街道的兩旁依次排開。每到夜晚,海鮮的香味,酒杯碰撞的聲音,涼爽的夜風便會充斥於此。

煙臺市文聯文學創作室研究員邵明媚先前曾經帶領“海島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大學生志願者團隊前往長島調研,開展海島文化的保護工作。她對“記錄中國”報道團隊說,隨著交通的建設,大量陸路的文化很快便會“入侵”,島上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會有所轉變,島上原有文化難免會受到衝擊。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南長山島的漁船。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張飛宇 圖

上述海島研究專家同樣也認同島內原有的文化會因為通道的建立而受到很大的影響,但長島的社會經濟與民生狀況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以這個為藉口去固步自封。“整個社會就像一架機器,交通就是其中關鍵的一個鏈條或者零件,它出了問題,就會導致機器的運轉緩慢,甚至停滯。”

在王穎看來,跨海通道的建立正是長島文化的一次機遇,外來文化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比島內文化是要更先進、更現代化。在這種文化的衝擊和交流中,最理想的方式是“以本土文化為魂,以外來文化為體”,組合出一個嶄新的文化狀態。“如果這個島不通橋,人都走光了,那誰又來傳承和創新這些文化?”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北隍城島居民區。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張飛宇 圖

浙江省嵊泗縣嵊山島後頭灣村的情況是前車之鑑。在上世紀50、60年代,這個村曾經是當地最富裕的漁村,島上的一幢幢高樓都彰顯著當地的繁華。然而由於交通不便、生活區域受限等因素,島上的居民開始陸續搬遷。如今的後頭灣村已經寥無人煙,藤蔓爬滿了一座座廢棄的住宅。搬遷後,居民大多轉行,島上原有的漁業文化也逐漸消亡。

針對長島文化傳承的問題,邵明媚同樣反思了很久,但最後她還是希望通道可以建起來,當海洋文化與陸路相連,長島的文化便有了更多傳播的空間,而不僅僅侷限於島上的居民。“雖然衝擊會很大,但我們可以通過後續的保護措施,加強力度去創新和推廣,讓更多年輕人可以去接受。”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煙臺市文聯文學創作室研究員邵明媚接受“記錄中國”團隊專訪。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胡渤皓 圖

生態問題

對於是否要建立通道,肖楠還是隱隱有點擔心:“萬一通道建起來,島上的生態環境如果受到影響,生態環境一旦破壞,島上漁民的生活怎麼辦?”在她看來,島上的漁民目前還是靠海水養殖與捕撈為主,一旦建通道,可能這兒的魚會受影響。

豐淑亮也對建通道會帶來的生態破壞感到擔憂。長島先前素有“候鳥旅站”之稱,每年春、秋兩季南北遷徒經過的候鳥近200種。“後來島上建了風力發電設備,當地的生態環境被改變,鳥就不來了,這導致樹上的害蟲沒有鳥吃,樹也就漸漸枯萎了。”豐淑亮說。

“此外,建通道後,雖然島上的垃圾可以被運輸出去進行處理,但同時也會有更多的人湧入,從而產生更多的垃圾。”豐淑亮補充道。

在王穎看來,建通道對生態的破壞確實是不可避免的,“人們所能做的就是儘量將破壞最小化,在研究與建設的過程中做一些適當的取捨。”

長島縣也正在通過行動盡力保護島上的生態環境。

2017年12月,分佈在長島4處島嶼的80臺陸域風機全部拆除,目的便是為了保護候鳥,恢復山體綠化自然狀態和生態環境系統。2018年12月起,為高質量推進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公共交通綠色化出行,長島縣轄區內各島嶼已全面禁止外地機動車輛進島。2019年7月,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山東省長島海洋生態保護條例》,該條例於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记录中国丨蓬长跨海通道的规划与讨论:志在破除长岛发展瓶颈

長島上飛翔的海鷗。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林森 圖

長島縣住建局工作人員張鑫向“記錄中國”報道團隊介紹道,近幾年,長島在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會使用透水瀝青,並在路面底下鋪設汙水管、雨水管和蓄水池。雨水管道負責收集雨水,並將其導引至地底的蓄水池進行水源的涵養和修復;汙水則通過汙水管道進入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再將無害的水質排放至海洋中。

在長島的路面上,每隔一段距離便設有一個“綜合性綠地”,“這個綠地一方面是為了美觀,但更重要的是為了生態環保,把長島打造為一個花園式島嶼。”張鑫說,其次,島上的樓房牆體都添加了“保溫層”,夏天的時候屋內不會太熱,冬天的時候也不會太冷,這樣可以減少居民使用空調的頻率。

在上述海島研究專家看來,通道建設後,資源是否可以滿足消耗,垃圾是否能夠及時處理,生態環境是否能夠承受得起?交通的改善是會緩解這些問題,又或是會加劇這些問題?這都需要合理地做好前瞻性的設計和規劃,並權衡好利弊。

“但不論怎麼說,島上的交通到底要不要改善,到底要不要與大陸聯通,長島人民自己最有發言權。目前我們瞭解到的當地居民與駐軍,包括外地來的旅遊者,大多數都表示支持。”上述海島研究專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