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蛛絲馬跡


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蛛絲馬跡

文 | 王小胖

距離 2020 年還有半個月不到的時間。

年終歲尾,回顧和總結剛剛過去的一年是題中之義。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建國 70 週年的舉國歡慶,見證了男籃折戟、女排奪魁的兩重悲喜,也親身感受著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

在這風雲四起的一年中,我們也同樣捕捉到了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升級的一些線索。

01 前沿技術到了影響社會的關鍵階段

《奇點臨近》的作者,著名未來學家庫茲韋爾認為整個人類在 20 世紀 100 年的進步,按照 21 世紀的發展速度只需要 20 年就能完成,他將這種指數級發展的規律稱為加速回報定律。按照他的預計,在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超越目前人類智慧的智能就將出現,人類將迎來所謂的「奇點」。

儘管對於奇點是否存在,以及奇點的到來時間業內存在爭議,但對於技術的加速發展已共識。

踩在新十年的關口,我們發現,最近百度沸點發布的 2019 年度科技熱詞中,AI、5G、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登上榜單,考慮到榜單上還有智能家居、機器人、刷臉支付、AI 尋人等和 AI 強相關的科技應用,今年稱得上是人工智能抬頭起勢的一年。

這說明,公眾對於前沿技術的關注程度正在升溫,智能革命的風暴已經到來。

2017 年 3 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 7 月,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了到 2030 年,中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發展人工智能成為一項重要的國策。

2018 年和 2019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都強調了要推動人工智能的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集群,幫助傳統產業升級。

今年 10 月,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集體學習,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也開始和 AI、雲計算一樣,被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

中國歷史上,前沿信息技術如此頻繁地被頂層設計提及、並納入戰略規劃,尚屬首次。

隨著人工智能成為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幕」,互聯網產業也在發生著從「輕」到「重」的變化。過去一年,微軟股價連連攀高,Azure 拿下五角大樓 100 億美元的「超級大單」;百度在今年升級百度大腦 5.0,將其打造為軟硬件一體的 AI 大生產平臺。中外的科技巨頭,都在為技術賦能產業提前佈局。

最近,管理諮詢機構埃森哲發佈了一項名為《未來系統》的研究報告,通過收集全球 8300 多家企業在 IT 技術應用以及 IT 技術在企業流程中的滲透情況,埃森哲發現,對 IT 技術應用程度更高的企業,較後進企業的營收增速要高出兩倍以上。報告預計,如果後進企業還不做出改變,到 2023 年與領先企業的年收入差距將擴大到 37%。

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蛛絲馬跡

結論是明確的,前沿技術到了影響社會的關鍵階段,以 AI 為代表的智能技術,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02 向技術和創新要紅利

在今年的沸點人物榜單上,周天財經還注意到一個小趨勢,袁隆平、屠呦呦這兩位科學家,還有華為掌門人任正非登上了榜單,而我們在翻閱歷屆榜單後發現,2019 年是第一次有科學家、企業家大規模上榜。

兩位科學家今年都已是 89 歲高齡。袁老在 2015 年卸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一職後,他仍然以研究員的身份每天堅持「上班」,繼續為中國雜交水稻的事業貢獻力量;屠呦呦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今年帶領團隊在青蒿素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也一直致力於讓中醫藥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被 BBC 稱為「20 世紀最偉大科學家之一」。

企業家任正非,因為 5G 和中美貿易摩擦在今年頻頻奔走。面對美國的貿易制裁,任正非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企業家的魄力和格局。

這些科學家、企業家早已在各自領域榮譽等身,取得了常人所不能及的成就,他們在今年一齊成為輿論焦點,也印證了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國民群眾對於科學研究、對於技術應用、對於國家的硬實力,變得前所未有地關注與重視。

這無疑是一個好的趨勢。

中國經濟正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內外部環境,第三季度 GDP 增速降至 6%,1~11 月中國對外出口較去年全年下降 10.2 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速下滑、人口人口老齡化趨勢愈發明顯…種種跡象表明,改革開放走過四十年,曾經的市場紅利、人口紅利、政策紅利都已經得到了比較充分地釋放,接下來想要繼續增長,怎麼辦?

一定是向技術要紅利、向創新要紅利。

今年 8 月,《自然》雜誌上刊載了一篇分析中國 AI 發展水平的文章。文中引用美國數據、技術和公共政策交叉研究智庫發佈的中國、美國、歐洲 AI 實力對比的報告,報告顯示,美國以 44.2 分的綜合得分排在首位,而中國以 32.3 分位居第二,同時領先了歐洲接近 10 分。

中國在 AI 技術發展上有兩大優勢,一方面,中國公司對於 AI 技術的應用和落地非常積極,另一方面,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看,為 AI 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數據。

二在學術影響力上,微軟學術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作者在最頂級的 10% 高引用論文中提升了 10% 的佔比,在 2018 年達到了 26.5%,已經接近了美國的 29%,並且美國的佔比正在下降,如果這一趨勢能夠繼續保持,中國 AI 論文的引用水平將在未來幾年內完成對美國的超越。

中國,將第一次有機會在技術革命浪潮中,扮演引領者的角色。我們必須把握住機會。

談到新舊動能轉換的話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黃益平教授曾表示,現在新一輪的經濟增長要靠創新,但是「金融跟不上」,原因在於以擅長創新為主的企業,大多是缺乏財務數據、又沒有抵押資產的民營企業,他們從傳統金融機構難以獲得融資,也就不容易發展壯大。

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回到金融機構的技術創新——用 AI、大數據等技術來判斷小微企業的「靠譜程度」,把傳統模式下沒法做、做不了的業務變得可行。

03 關鍵詞看動向

風起於青萍之末。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些年,國民群眾的「大國意識」正在悄然覺醒。這種大國意識不僅僅體現在人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更體現在,人們對於國家崛起的底層邏輯也開始有了共同認知。

大家都在搜什麼?關心什麼?根據百度沸點榜單的搜索排行顯示,AI 不僅在科技熱榜中登頂,同時還出現在了「年度關鍵詞」榜單上,袁隆平、任正非也出現在了「年度人物」的榜單上,說明國民真正意識到,經濟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依靠底層科研,依靠重視研發的中國企業。

巧合的是,最近谷歌也發佈了一份年度熱搜詞榜,美國熱搜前五名裡,第一名是迪士尼新出的流媒體服務 Disney Plus,緊隨其後的有三位體育、娛樂業的名人,還有颶風災難,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美民眾目前所關注的時事口味。

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迎接未來。新一年即將到來,我們幾乎可以確定,新技術、新商業、新機遇將在每一個人的搜索框裡佔據更多席位。所謂見微知著,中國經濟動能的切換進程,也將繼續在民意中被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