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未来中国经济最难应对的是养老金的缺口

本报记者张晓迪北京报道

经济下行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形成共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经济增长如果要稳住,最终还是要从制度的变革来改变信心、支持创新。短期的一些措施,逆周期当然是必要的,但仅靠短期的政策来稳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还很危险。

黄益平称,回顾中国过去取得的成功,归根到底是改革和开放政策。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储蓄率较高、宏观经济比较稳定,以及人口红利。

但到2049年时,中国经济会怎么样,黄益平称,未来30年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挑战,人口老龄化是其一,养老金的缺口会非常突出。

黄益平称,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被认为会造成经济增长进一步往下的压力。具体而言,老龄化后,老人的需求会变得相对比较疲软,消费也会疲软;劳动力供给可能会减少,退休的人增加了,储蓄会减少,收入却不像过去那么多了,但消费,尤其是养老金的开支都需要增加,这些都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养老金缺口这个问题,黄益平引用同行专家的建议表示,应采取包括延缓退休年龄、增加划拨国有资产,以及其他一些政策措施。不过黄益平还认为,现在可能要预期的是,当老龄化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很可能会导致税负增加的可能,而不是降低。

黄益平表示,短期内支持减税、支持提高财政的效率,但就老龄化本身而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抚养,未来社保责任、税负,都将有可能增加——这是未来老龄化带给我们的最大挑战。

黄益平称,老龄化的另一个挑战是总体劳动力人口减少,这对经济增长是一个负面的因素。不过黄益平也指出,当前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有可能替代人。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抵消未来可能要减少1.7亿~2.6亿左右的劳动人口,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前人类历史上没有遇到过的机会。

与此同时,老龄化还会导致消费疲软。黄益平称,老人比年轻人消费得少,对经济会有往下的压力。但是中国仍然还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大概是农村居民的2~3倍,而中国当前的城市化率大概是56%,意味着如果中国能继续往前推进城市化,在未来30年虽然老年人口会增加,也许通过城市化所新增加的消费远远可以抵消掉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化,即老龄化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但城市化效应是非常大的正面的支撑。”黄益平说。

虽然老龄化是未来30年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但黄益平也称,如果中国经济保持现在的预测态势,到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大部分问题是有可能去应对的。

黄益平表示,到2049年时,中国的人均GDP有可能达到美国的2/3,那个时候中国就是一个世界经济强国。不过,黄益平也表示,这些都是相对乐观的预测,前提是当前中国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很多的政策需要调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