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市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 本報記者 李光明

天長市連續22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平安縣(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2018年度全省信訪工作責任目標考核優秀單位”;在2018年度滁州市綜治工作(平安建設)目標管理考評中位列第一(滁州市位列全省第一);政法各單位目標管理考評均處於全省前列,名列滁州市前茅;今年上半年,天長市安全感滿意度測評“掃黑除惡成效滿意度”蟬聯全省第一,“政法隊伍滿意度”位居全省第九……

這些榮譽的背後,是天長市近年來樹立大平安建設理念,按照“創新思維、綜合施策、點面結合、標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取得的顯著成效。

“全市致力於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安全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深化法治建設,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實現了雙提升。”天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勇說,以點帶面,通過“平安模塊”打造出天長基層社會治理新樣板。

法治唱主角

從高速路出口下來,便進入天長市汊澗鎮,幾名身著藍色服裝的“南陽義警”正在205國道線多個平交路口協助民警疏導交通。

這支依託藍天救援隊組建的“義警服務隊”,在天長市公安局和汊澗鎮黨委政府引導下,註冊成為志願者後,已經成為汊澗鎮平安建設中的一支明星隊伍,他們積極參與地方性應急救援和為群眾排憂解難。

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是天長大平安建設理念的核心。

“在鼓勵全社會參與社會治理的同時,我們更注重發揮法治在社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勇說,從政府職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體系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科學民主合法、行政執法嚴格規範公正文明、行政權力制約監督科學有效、社會矛盾糾紛依法有效化解、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法治政府建設組織領導落實到位等八個方面全面深入開展全國法治政府示範創建工作。

目前,天長市已成為安徽省申報國家法治政府示範市創建的候選對象之一。

在天長市,全市各相關部門均已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落實權責清單、負面清單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除法律法規對群眾和企業辦事程序有特別規定外,實現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一次不用跑”,特定事項或環節在政務服務窗口“最多跑一次”。

天長市通過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加強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加強合法性審查,將重大行政決策納入科學民主合法軌道。實行重大行政決策公開制度,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決策事項、依據和結果全部公開,併為公眾查閱提供服務。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涉及企業和特定群體、行業利益的,充分聽取企業、行業協會商會、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群眾代表等的意見。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決策事項,組織專家、專業機構論證其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等。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等決策事項,進行社會穩定、公共安全、環境和經濟等方面的風險評估,形成風險評估報告。

如此,社會矛盾糾紛得到了有效預防和依法有效化解。此外,天長市還建立各類人民調解組織232個,調解員1671人,糾紛信息員4208人,2018年,全市各級調解組織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349件。

協商挺在前

安徽省天長市鄭集鎮向陽社區有一個60KW的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為村裡增收7萬元。這個項目的建成是向陽社區推行村民協商治理的標誌性成果。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項目所在的窯廠土地是村集體所有,長期被少數村民侵佔,群眾反映強烈。向陽社區先後召開了5次協商治理會議,解決了這個長期困擾社區的煩心事,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

“多一些溝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爭執。”向陽社區黨支部書記伍鳳春指著協商議事廳牆上的協商口號說,社區和33個居民組都相應成立了協商治理組織,協商議事的平臺全部搭建,群眾的事群眾自己商議著辦,達到了協商共治目的。

作為首批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天長市建立了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協商共治為主題的社區治理機制,通過“11355”協商共治機制,實現了從管理到治理的質的飛躍。

天長市“11355”協商共治機制,即一個主體、一套目錄、三個層級、五個步驟和五個清單,實施標準化、系統性協商治理模式。“一個主體”即組建村級層面的協商委員會並制定相關制度章程和議事流程;“一套目錄”即以村(社區)為單位,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建立村(社區)協商共治目錄庫;“三個層級”即構建社區內各類各級黨組織“一體共治機制”,構建行政村、自然村層面“兩層共治機制”,構建鎮(街道)、村(社區)和自然村(村民小組)“三級協商機制”;“五步五單”即協商事項的採集、交辦、辦理、結果公示、成果評議及其相對應的五個清單。

“協商議事主要是給老百姓更多的話語權、知情權、參與權,使老百姓對村(社區)有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天長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韓湘貴介紹說,按照“1+N+X”(“1”是村(社區)書記,“N”是除村(社區)書記以外的村(社區)“兩委”成員、村(社區)監督委員會成員、“兩代表一委員”、村(居)代表、專業人士等7類人員,“X”是相關利益方)組織模式,每開展一次協商,組建一個協商委員會,提出議題和協商方案,大家來議來商來決,並讓利益方列席。

目前,天長市174個村(社區)全面完成了工作協商委員會的掛牌,掛牌率百分之百。

服務全覆蓋

位於天長市東南端的金集鎮,東臨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南依六朝古都南京,是安徽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承擔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工作和全國農村社區治理試點試驗兩項“國”字號工作。該鎮投資300萬元在天長率先建成了集為民服務、綜合治理、群眾來訪接待、公共法律服務等為一體的綜治中心,讓群眾“進中心一家門,辦部門多家事”。全鎮11個村(社區)綜治中心也已全部建成並正常運轉。

天長市委政法委委員唐靈華介紹說,為了進一步加強治理和服務能力建設,按照《天長市市鎮村三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與管理指導手冊》要求,將信訪、司法、派出所、民政、勞動保障等人員整合,按照“一箇中心管理,多條渠道運轉,多個職能發揮,多種形式排查”,能夠為群眾提供為民服務、法律服務、信訪接待、人民調解、勞動爭議調解、人口管理等“一站式服務”。

依託鎮綜治中心,聯動鎮村組三級力量,構建“互聯網+”聯動網格化服務平臺,在鎮村開展矛盾糾紛排查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各類群眾訴求、矛盾預警信息搜索範圍,通過信息平臺快速將網格員上報的矛盾糾紛信息、民生問題的訴求以及群眾來信來電來訪訴求和建議,按照屬地屬責,派遣給相關單位,實現聯動部門由分散工作向集中受理轉變。

“基層治理既要通過組織架構的完善,制度的建設,更重要的還要通過加強服務能力的建設來提高服務老百姓能力和水平,增加群眾的滿意度和信任度。”王勇說,聯動網格化服務平臺成為整合資源的服務平臺、基層社情民意的收集平臺、提升效能的治理平臺、集約服務的指揮平臺,快速解決群眾求助、投訴,網格內矛盾糾紛排查上報以及各類事件受理、處理、督辦、反饋,把服務領域拓展到基層“最後一公里”,最大程度實現互聯網資源與社會治理工作的雙融合,為群眾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