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孩子的远大前程,竟然栽在了父母的不会聊天上

太多孩子的远大前程,竟然栽在了父母的不会聊天上

太多孩子的远大前程,竟然栽在了父母的不会聊天上

会聊天的父母

并不多,

所以,

孩子们最终都学会了

闭嘴。

太多孩子的远大前程,竟然栽在了父母的不会聊天上

聊天在大多数人眼中没啥稀罕的,因为谁没聊过天,谁不会聊天啊?

所以,当有人问你“会跟孩子聊天吗”,很多人会对这“小儿科”的问题嗤之以鼻。

事实上,聊天总是随时随地的发生在我们的交往中,就是我们和他人的彼此了解、连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聊天就是一种沟通,层次可深可浅,但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因为聊天就是你与孩子意识的相融、交流和成长,一段有趣的聊天总能勾起孩子无限的思考,唤起孩子内心积极的能量

太多孩子的远大前程,竟然栽在了父母的不会聊天上

“妈妈,今天上课我们班的XXX被老师批评了?”(孩子表达了聊天的欲望)

“哦,怎么回事?”(妈妈作出简单回应)

“他上课说话,被老师发现了。”(孩子继续表达,期望回应)

“难怪呢,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妈妈作出不问原因的直接定性)

“我觉得XXX做的不对,所以被老师批评。”(孩子顺着妈妈的判例向下思考)

“当然不对,他说话既影响自己,也影响老师讲课和其他同学听课,你有没有这样?”(妈妈急于向孩子灌输遵规守纪的思想)

“没有。”(孩子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那就好。”(妈妈做了这次聊天的结束性发言)

如果细细体味这次没有超过四个回合聊天,你会发现当孩子发送出渴望沟通的信号后,妈妈并未作出有血有肉有魂的响应,甚至懒得去了解关注更多的细节

,而是似乎想迫不及待地结束这场“小儿科”的对话,并以一个成年人居高临下的姿态端坐空中,“教导”孩子该如何如何。

对孩子来说,这仅仅是一场例行公事般的谈话,简短且毫无意义,因为孩子在这里面既感受不到爱与关心,也无法通过聊天引发思考,主动更新自己原有的认知。

太多孩子的远大前程,竟然栽在了父母的不会聊天上

“妈妈,今天上课我们班的XXX被老师批评了?”(孩子表达了聊天的欲望)

“哦!?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表示关注,因为这是孩子的世界里发生的大事)

“他上课说话,被老师发现了。”(孩子继续表达,期望回应)

“你看见了?”(妈妈想了解当时孩子的视角,开始准备和孩子讨论这件事)

“看见了,他和同座位说话,说了好长时间。”(孩子表达的欲望被点燃)

“那阵儿上什么课?”(妈妈继续询问细节)

“数学课,老师都警告他了一次,他还不听,然后……。”(孩子绘声绘色的讲述)

“他为什么这么做?”(通过间接询问了解孩子对着事情的看法)

“我也不知道。”(孩子一时说不出个所以然)

“是不是他不喜欢数学课?”(妈妈继续帮助孩子从细节中找寻答案)

“好像有点,但是他给我说过不喜欢数学老师。”(孩子在回忆和搜索过往的经历)

“为什么不喜欢?”(妈妈表示好奇)

“数学老师对小朋友们要求很严格。”(孩子表达了他的想法)

“怎么严格呢?”(妈妈发现了线索,想继续听听孩子的想法)

“比如上课不听讲,老师就会……;不完成作业,老师就会……。”(孩子说了很多关于数学老师的“绯闻”)

“看来你对数学老师也有想法?”(妈妈并未作出评判,而是鼓励孩子继续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对这件事情的认识)

“数学老师长得很漂亮,但就是太厉害了,小朋友们好像都害怕她。”(孩子谈论着对老师的感性认识)

“那你有没有上课说话被老师批评过?”(妈妈继续询问孩子关于自己的细节)

“没有。”(孩子回答了妈妈的疑问)

“你是怎么做到没被老师批评的?”(妈妈鼓励和引导孩子进行反思性总结)

“我上课认真听讲呗,还能按时完成作业。我可不想被老师批评!”(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期望)

“如果换一个不厉害的数学老师,你会不会也像那个同学一样上课说话呢?”(妈妈提出一个假设,引导孩子继续思考)

“哦,当然不会。”(孩子立马作出回答)

“为什么你敢肯定你不会这样做?”(妈妈顺着孩子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疑惑)

“我得认真听课呀,要不学不到东西怎么办?”(孩子有自己的认识)

“是啊,你总是能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答案,换做是我也会这样做的。不过妈妈还想问你一件事情?”(妈妈通过鼓励肯定了孩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但还想跟孩子继续聊聊这件事)

“如果XXX找你聊天说起这件事,你会怎么帮助他?”(妈妈在积极地引导孩子不要看笑话,而是当别人需要倾听和帮助时给予帮助,并想知道孩子将会如何与他人沟通)

……。

太多孩子的远大前程,竟然栽在了父母的不会聊天上

事实上,一个有价值的聊天过程总是依靠真实的魅力引人入胜,而且每一次用心的和孩子聊天双方都会有新的发现,双方都会得到成长。。

这里的前提就是彼此尊重,彼此平等,耐心倾听,积极回应,恰当发问,适时鼓励,正向引导

因为,客观事实总会将我们和孩子推向真相,找到答案,所以我们根本就不需要用命令来提醒、要求孩子如何如何,或是担心孩子找不到答案。

更何况,这种教条的教育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冷冰冰的,而且和你聊天索然无味,不如不聊。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聊天是唤醒和激发孩子思考,触动孩子深层认知代码的催化剂,不会聊天,就意味着你很难唤醒孩子深度认知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正如文前所说,聊天就是意识与意识的交流,这无疑就是教育孩子最佳的时机。

太多孩子的远大前程,竟然栽在了父母的不会聊天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