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文圖/應志剛

“房價又漲了一百多”,在老街上經營水果生意的劉大嫂有個打算,“趁著這兩年房價便宜,再買一套做投資。”

祖籍山東的劉大嫂,是土生土長的玉門人,從她當石油工人的父親那代起,家就安在了玉門老市區。

“早幾年心惶惶的,那麼大一棟樓就住了我們一家”,劉大嫂說的是10幾年前的那次“大遷移”,因石油資源枯竭,市政府和十餘萬居民相繼外遷新市區。

“熬了幾年,慢慢發現生活也沒有變得更壞”,劉大嫂招呼完客人,又笑著說,“這兩年外地遊客來得多了,原先搬出去的又開始有人搬回來。”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玉門老市區,曾作為中國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的工作、生活核心區而繁盛。

十幾年前,隨著出油量的銳減,玉門油田被列入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2003年,玉門市政府駐地從老市區遷往新市區。

自此,外界流言四起,有人說老市區已變作“鬼城”,並以“玉門老城區淪為空城”、“玉門老城區人走樓空成鬼城”為題,將一座曾經充滿活力的城市,描述成蕭索、破敗、死氣沉沉的暮光之城。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這是資源型城市前行之路必然要經歷的陣痛。但玉門人並未因此而沉淪。

“我們並未忘記老城,每年都有固定的經費投入到老城的建設與改造”,玉門市文體旅遊局副局長高正升坦言,“老市區的確進行了收縮,將原先相對偏遠的人口集中到核心區居住,對生活設施進行集約化利用。”

但相對於輝煌時期,居住在老城的居民也直言,“馬路修的比原先還要寬闊整潔”,生活還在繼續,“原來怎樣現在還是怎樣。”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老街,集中了老市區多數的商業、娛樂設施。到了下班時間,來往的人絡繹不絕,買水果和生活用品的人們,在攤位前挑揀、還價。

玉門人愛吃的“羊撥拉”店,生意同樣火爆,穿著紅色、藍色“石油服”的工人們,就著溫熱的黃酒,圍著大鍋臺大快朵頤。

人們高聲談論著家長裡短,交流著發生在身邊或者外界的各類新聞。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楊怡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大遷移”後慘淡經營的兩家“公家”賓館,這兩年快住不下客人了,有人重新裝修了封存多年的酒店,又重新營業了。

許久無人問津的戈壁奇石,又有外地人專門開車過來收購,聽說有一塊石頭賣了一萬多塊錢。

有個著名編劇在這裡溜達好幾天了,應該是來尋找靈感的,是不是又有劇組打算來這裡拍電影了?

……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入夜,街心公園有人在跳廣場舞,在戈壁灘上的這座城市,勁爆的音樂持續到九點以後。

石油公園的燈光,映照著雪地裡的風景,鐵人王進喜的雕像,堅毅地注視著這片土地,人們在這裡“暴走”,或是欣賞夜光下稍顯奇幻的風景。

馬路兩側的行道樹,掛滿喜慶的燈籠,一直延續到解放門前。與所有的城市一樣,入夜後的街道兩側,泊滿了私家車。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居住區外的煉化廠,高聳的煙囪,噴出白色的煙柱,這裡不眠不休。

城外的戈壁灘,油井還在出油,一座座採油機佇立在遼闊的漠野,像一位訥言的老農,揮舞著鋤頭。

在老君廟一號油井遺址,遇見一群前來夜間拍攝的遊客,他們來自北京,是來鐵人幹部學院參加學習的。

“我覺得這是一座值得回味的城市”,對於老城的印象,作為一名攝影發燒友,這群遊客裡的“蘭姐”,說話很有詩意,“保留了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該有的元素。”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吳哲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老城因為“老”而保留了許多原汁原味的東西。眾多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老建築,比如蘇聯專家樓、市委原辦公樓等,給許多創作者帶來了靈感。

第一代石油工人住過的西河壩窯洞遺址,以及有著壯觀氣魄的石油河大峽谷、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的老君廟,中國第一口油井——老一井等工業遺址、遺蹟,都成為了人們緬懷那個年代不可多得的珍貴記憶。

隨著《未擇之路》、《共和國血脈》等一批影視作品,先後前來拍攝取景,並在全國平臺播出,老市區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以紅色、石油、年代為主題的影視拍攝基地。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正如那首歌裡唱的那樣,“越來越好,活得有奔頭人會步步高。”

經歷了“遷城”之痛的玉門老市區,就像生長在粗糲砂石構成的戈壁灘上的植株一樣,頑強地與天地進行著鬥爭,不屈服於命運,也不沉淪於外界的流言蜚語。

在風沙與淚水中砥礪前行,老城曾經承載了一個民族崛起的希望,流年似水,卻不曾老去。

看過老城的往昔今夕,才能體會,這座城市為何會出現王進喜這樣的“鐵人”。

因為,“鐵人”並未走遠,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都是“鐵人”,都是“鐵人精神”守護下,永不言敗的玉門人。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走進戈壁灘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攝影:應志剛


應志剛,浙江寧波人

資深媒體人: 任職媒體20載,曾任人民日報《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人民網蘇南頻道新聞中心主任、中國日報網江蘇頻道總編。

旅行達人: 樂途靈感旅行家(央視形象代言人)、同程旅行家、驢媽媽旅行達人、途牛大玩家、中國國家地理網專欄作者等。

文旅作家: 已出版小說《最高使命》,散文集《突然有了鄉愁》、《散落一地的溫柔》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