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前阵子有个新闻,讲的是深圳一中学聘请大量名校博士硕士毕业生任教引发的争议。

单从一个教育从业者的角度,外滩君倒是觉得,高配置人才走上讲台,一定会给这个慢行业注入更鲜活的力量,以劈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上海美高双语学校的创办人、美高教育集团董事长方正先生聊过之后,外滩君更相信这一点了。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上海美高双语学校创办人:方正先生

方正在台湾长大,耶鲁大学研究生毕业,至今还是耶鲁大学中国校友会的董事。在宝洁公司及投行工作多年,后进入留学咨询领域20多年,1万多名留学生从他的公司输送到海外各大名校。

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与思考之后,方正创办了“上海美高双语学校”。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上海美高双语学校

“常春藤”、“500强”、“金融”、“留学”,几乎所有与教育行业相关的顶配标签都集中在这样一位创始人身上时,我们不禁感到一阵好奇,这会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或许是专业经验够丰富,或许是其成长求学本身就极具参考性,在外滩君看来,方正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把耶鲁给他的一切都带进了这间学校。

然后你会看到:

这里的学生不爱背诵,却保有全部学生进入美本TOP80的优异成绩;

校董亲自走上讲台授课,尝试给学生最“懂国际,又懂中国”的人文教育;

这里重视体育、艺术甚至第三语言,而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目的。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名校敲门砖

“常春藤要看到的是成功的潜质”

上海美高双语学校还是一所很年轻的学校,但拿出的成绩却是相当亮眼的。外滩君首先好奇的当然是,为何这里的学生尤其能受到名校招生官的青睐?

方正则以一个听上去有些宏大的视角,开始解答这个问题。

全世界教育的目的其实是共通的,就是要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哪怕各国的文化背景、历史问题甚至是政治结构都各不相同。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造成不一样的教育制度呢?

“就比如说我们中国和美国,我们诉求公平,美国重视公正。区别在于什么?公平,不管你的爸爸是谁,能够考到这个分数就可以进这个学校、这个专业。

而在美国人眼里,这样的公平是神话。他们觉得每个人生下来就不一样,怎么可能公平?所以他们相信的是公正,因此只论法律权利上的平等。”方正说。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基因条件社会资源,都会影响这个人成功的可能性。在这样的价值判断下,美国大学录取时会有“legacy preference”就不难理解了,招生官会从各个维度去考量这个孩子未来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也就是说,当常春藤这样的名校在录取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看哪个学生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上成功的概率,比其他的申请人要高。

那么,学生如何证明自己拥有这样的成功的潜质呢?

我们习惯性地会想到高分、亮眼的履历甚至特别的才能。方正则用自己的故事向我们说明,其实并非如此。

“我相信,我会拉小提琴、会打篮球,应该对于我能够进入耶鲁大学是有帮助的。但是具体帮助在哪里我是说不清楚的,因为我进入耶鲁不是学音乐的,也没有进入学校篮球队。”

方正将自己的疑问直接抛给了耶鲁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主任。“那到底帮助在哪里呢?”

“你一定认为好学校不想收只会念书的书呆子,而是有各种兴趣跟爱好的学生。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这位办公室主任说。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方正6岁开始学小提琴,15岁时成为台湾排名第一的职业交响乐团里年纪最小的小提琴手。篮球方面,在高中时代成为明星球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跟爱好,但一百个人中大概只有十到十五个能够把爱好变成专长;大概只有两到三个,能够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专精。

这位办公室主任说,“当你能达到专长或专精时,就一定已经从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了一种习惯跟能力。碰到困难能不能想办法解决?碰到挫折怎么坚持下去?这种习惯跟能力会跟着人一辈子,会奠定他未来成功的基础。”

方正回忆自己高中时打篮球的经历,勤奋可以帮助他从板凳球员变成先发球员,但能成为明星球员就需要更多的思考了。

“那时篮球队里已经有两个主要得分手,而且最糟糕的是,一个主力队员还和我是同年级的,也就是说,我也没法等到他毕业。后来我开始问自己,我们队伍需要怎样的球员?然后我发现,要会抢篮板,会防守,会传球的人,才能帮助球队赢。于是我就主攻这几种打法。后来我就变得很抢手,成了明星球员。”

正是这样的资历打动了招生官。“我们以为他们在找亮点,其实是在寻找成功的特质。方正说。当然,这里的成功指的远非进名校,而这些成功的特质几乎可以概括上海美高双语学校的整个教育诉求。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成功激励自信

“用最好的资源让学生向往最好”

上海美高双语学校与西班牙皇马足球基金会,合作组建的皇马青少年足球训练营,一直是这间学校为人称道的特色之一。

引进体育运动,方正看中的当然不只是培养多元的兴趣爱好,更是体育运动背后的意义。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美高皇马青少年足球训练营

西班牙职业足球运动员古蒂六七岁时开始踢足球,在17岁时才确定自己可以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中间十年里,足球一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但其实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为什么还会持续去做?

古蒂告诉方正,首先当然是因为热爱,即使做不了运动员,还有太多与足球相关的工作可以做。但更重要的是,古蒂从这项运动中学到很多能力,让他相信,即使自己以后做的事与足球无关,他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靠体力是无法赢得比赛的。”古蒂说,“你的对手哪个肩膀高,哪个肩膀低?他的重心在哪只脚上?对手和队友在球场上的位置是怎样的?要准确地观察、快速思考,才能预见球场上接下来会发生的事。”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古蒂为2017美高皇马夏令营揭幕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精神、竞争意识,顶尖运动员们的亲身经历让这些能力变得具体,而方正期待的,就是上海美高的学生们在跟这些优秀运动员接触的过程中习得这些习惯跟能力。

借助耶鲁大学的校友网络,方正在学校成立第一年就成功促成了这次顶配资源的引进。“我希望给我的学校带进最好的,我们的学生看到了最好的,就会希望自己变成最好的。而等他相信自己可以变成最好的那一天,我们就已经不用担心他了。”

方正幼年学习小提琴,也正是在父母的这种正向激励下坚持下来的。

“我的母亲没有让我去考级,而是让我进乐团。在乐团里,我要跟人竞争。结果是很直观的,拉得越好就能坐到越前面。所以我要参与竞争,激励自己做得更好。”

方正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到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先生的情景,语气中仍带着向往,“那种崇拜会让我再去激励自己。”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2017年纽约爱乐乐团与美高合作

但要说到校董耶鲁的求学经历,究竟带给了这间学校什么,方正更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地总结为一种“学习的习惯”,“耶鲁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教会我问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

是这样的话会怎样?

不这样又会怎样?

参加足球训练营的学生因准备考试多次请假,明明是主力球员教练也不让上场了。有的学生不服,找到方正,这为亲切的校董就会用这三个问题来帮他们思考:

“为什么要请假呢?” 因为要准备考试,时间不够。

“请假会对你和球队产生影响吗?”会,不训练就跟不上,球队配合也会出问题。

“不请假又会有哪些影响呢?”会导致复习时间紧张,怕考不好。

“这就要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方正讲,“为了考试成绩好必须放弃足球,这对孩子的能力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他其实可以找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眼前的困境,比如提高效率,比如更合理地规划时间。”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校园钢琴课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谈双语教育

“如何既懂中国又懂国际?

什么是既懂中国又懂国际的人文教育?上海美高双语学校的一堂美国历史课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思路。

方正请来了一位黑人老师加一位白人老师,一起来讲美国南北战争。

有趣的是,这位黑人老师的姓氏Freeman本身就带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黑人最初以奴隶身份来到美洲大陆,都是没有姓的。后来有了姓氏,有的跟着自己的老板姓,有的就用Freeman来表明自己的自由人身份。

他有意让两位老师从自己的角度去讲述历史,然后学生会看到,即使是老师,在同一件事上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南北战争是为了解放黑人吗?为什么南北方的分歧会如此大?因为南方的农业经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北方重工业,则允许给黑人自由。

矛盾直观又复杂,这时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批判性思维也就由此而来。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学生形成独立且有根据的观点,在如今的全球化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互联网让沟通出现空前的便捷,却也直接导致了话语圈的撕裂愈发严重。方正说,“翻译器已经越来越便捷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学外语?”其实是通过语言去学习不同的文化、理解不同的价值观。

学校的一位外籍老师曾问方正,中国的“孝”究竟指的是什么?是loyal吗?孩子必须对父母忠诚,顺应一切父母的要求吗?

“似乎不太对吧。”方正说,“后来我们就讨论,我想,其实是grateful。因为父母生了我,养育了我,我感恩他们,所以才孝顺他们。”

方正还用了一个电影译名的故事来说明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有个讲温室效应的灾难电影,名叫《The Day After Tomorrow》,它是想说可能不会在明天发生,但也在不久之后了。中文译名有一个就叫做‘后天’,原本的意思就很难传达了;还有一个版本翻译为‘近日浩劫’,这个就更准确了。”

因此,掌握不同的语言,增强共情能力,才能更准确地明白分歧点在哪里。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那么,如何“懂国际又懂中国”呢?方正用了一个很具体的事情来说明。

之前,学校收到教育局的一则指令,在学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会有督查来学校核实。

习惯问自己“为什么”的方正想,“教育局是希望学生记住这12个词吗?不是的,其实是希望我们的学生更了解我们的国家,更爱我们的国家。”

因此,方正集合了12个中外籍教师组成了一个团队,每位老师分别找出每个价值观对应的典型人物去讲这个词。外籍教师可以找西方的人物,中国老师就找中国的代表人物。一组特别的历史政治课就这样磨出来了。

“我们讲民主,会讲到孟子,讲到天安门前的石柱,那意味着老百姓可以直接去提出诉求。”方正讲,“西方的民主会体现在选举,少数服从多数,但其实没有办法顾虑到弱势群体怎样伸张诉求。民主并非只有一种形态,当我们的学生了解到这里,才真正做到了懂中国、懂国际。”

回到文章开篇的问题,高配置人才进入学校带来了什么?

在上海美高双语学校,这个答案可能是顶尖的资源、丰富的课程或者更新的理念。正如方正先生所言,答案绝非唯一,但目的只有一个。

当我把耶鲁的秘诀带进中国K12

美高校园开放日

上海美高双语学校近期将举办校园开放日,如果您有兴趣与方正先生现场交流,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与!

12月21日9:00~12:00 插班生说明会及考试

地址:上海闵行区纪友路688号

12月28日 9:00~12:00 高中说明会及考试

地址:上海闵行区北松公路1250号

1月4日 9:00~12:00 幼升小开放日,

13:30~16:30 小升初开放日

地址:上海闵行区纪友路688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