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要偷襲珍珠港?

賤賤的凡想世界


一提到“偷襲珍珠港”,不少人往往會說“日本人真是蠢到家了”,甚至把希特勒戰敗的結局都怪罪在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事件上。

更有人稱當時希特勒聽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後,暴跳如雷,罵日本人是個蠢貨。

然而事實上,希特勒是高興的,早在希特勒入侵蘇聯之前,希特勒就向日本外相松崗洋佑表示,美國人沒什麼可怕的,一旦開戰美軍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



那時候是日本不敢得罪美國,希特勒卻並不怕,還大力慫恿日本肆意挑釁。到了真偷襲的時候,美國正大力援助蘇聯對抗德國,大西洋上又大力幫助英國。

日本偷襲珍珠港,把美國的精力牽引到了大平洋,和東南亞,所以希特勒開心的要死,馬上就亢奮地向美國宣戰了。不好意思,扯遠了,話歸主題,本來不敢得罪美國的日本,為何又頭腦一熱,去偷襲美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了呢?

日本人表示:我們也是沒辦法,美國這隻老虎已經向我們撲來,不打,死得更快,打的話,也許還可以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事態開始不由日本人所控制,不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徹底破滅,而且還把日軍整體給拖進了深深的泥塘中。

日本這一口咬得太狠了,徹底激怒了中國人,“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少”的全面抗戰,把日本精銳部隊牽制在了中國各個地方。

日本拿不下中國,就等於搶不到中國的資源,搶不到又在消耗,而日本本國資源又極其有限,一進入到持久戰,日本就明顯有些力不從心了。



搶不到中國的,那就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去搶蘇聯的,或者英、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先是試著跟蘇聯在諾門坎打了一架,發現根本打不過。

打不過的原因還是因為日本陸軍大批都陷入了中國戰場。唯一能大局調動的是相對閒著的海軍,這個時候海軍也積極抨擊陸軍,最終海軍獲勝,拿到了南進、海上表演的機會。

英國得知後,開始跟羅斯福溝通,叫他提防著點小日本。美國開始重視日軍南進動向,發現果然不假,就開始找機會和藉口收拾日本了。

而這個機會是中國給予羅斯福的。早在之前,蔣介石就呼籲美國停止給日本出口石油,並派遣跟羅斯福是校友的胡適去美國擔任外交官。

胡適不負眾望,在美國揭露了日本在中國的種種罪行,雖然反響不錯,但當時的日本並沒有直接威脅到美國人的利益,政治家們只是空有一顆同情的心。

眼看日本部署南進,要威脅到美國在菲律賓的利益了,美國這才開始動手製裁,先是凍結日本在海外的部分資產,再是減少對日本的石油輸出。



日本和美國走到了外交談判桌上,日本承諾放緩繼續入侵中國,將部分部隊撤回到東北,美國差點就妥協了。

這個時候蔣介石再次發揮了他的超強外交手段,進一步揭露了日本人的種種罪行的同時,更是直接道出了美國人為了一己私利,而出賣犧牲盟國的嘴臉。

蔣介石公開表示:要想中國繼續為反法西斯作鬥爭而做出貢獻,那美國就絕不能向日本妥協,日本要麼不撤軍,要撤就全部撤。

羅斯福其實是有種被逼上梁山的感覺,不過他自己實際上也清楚,日本人是不可能講信用的,於是再次擺出強硬態度,要求日本立即從中國撤軍。

日本哪捨得啊!策劃了這麼多年,耗費了這麼多精力,就這樣灰溜溜回日本,他們哪兒有臉見天皇,怎麼應對在國民面前胯下的海口。

這次美國不再廢話了,要談可以,但談歸談,制裁歸制裁,美國一次性凍結了日本在美的所有資產,並徹底實施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



日本不可能退出中國,那就只能跟美國開戰。但是日本清楚美國的國力,光明正大去打,肯定會輸得很慘,跟美國正面交鋒,現在也不是時候,美國光是拖就能把日本拖死。

所以,日本決定偷襲珍珠港,消滅掉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強大的艦隊。一旦美國艦隊被除,那美國想要那麼快參戰來打他們就沒那麼容易了。

而趁著美國元氣大傷,日本加速入侵東南亞地區,從那裡獲得足夠的資源,再來繼續入侵中國,角逐美國。

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也有種被逼上梁山的意味,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偷襲珍珠港還有一線生機,不偷襲,什麼機會都沒有。

(如您有不同見解,或者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我是歷史文學愛好者“鐵匠”,願和每位朋友分享和探討那些前程往事……)


鐵匠聊文史


在當時,日美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凸顯,雙方都知道,彼此早晚會有一戰。而日本,主要是先發制人,企圖先偷襲珍珠港,消耗掉美軍的部分軍力。因而,採取了不宣而戰的策略。在此之前,日美之間的矛盾可不斷升級。

隨著日本的不斷擴張,美國開始限制日本

二·二六兵變之後,日本已完全走向軍國主義道路,並開始經由朝鮮,對東亞進行侵略,打算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日本的行為,直接觸及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

最開始,美國還在觀望,甚至懷著藉機“分一杯羹”的想法。但是,隨著日本侵略範圍的不斷擴大,美國意識到,事情並非想象的那麼簡單。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採取了種種限制措施。

經過多方協商,中美英荷四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其中,最為主要政策,就是限制日本進行石油等戰略物資的運輸。此舉一處,堪稱切中了日本的要害。眾所周知,日本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而石油運輸線路不暢,直接影響著它在東亞的軍事行動。因而,在日本人眼中,美國已經成為了一塊絆腳石。

面對美國的限制,日本打算直接用武力解決

當美國對日進行運輸限制後,驕狂不已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便開始叫囂對美國進行反擊。這種情緒也促使日美之間的戰爭提早到來。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單憑軍事實力,還是比對兩國的綜合國力,日本都很難有把握在短期內擊敗美國,甚至失敗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少數戰爭狂人覺得,可以採取偷襲的方式,先打掉美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進而取得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

有了這樣的想法,離著戰爭的爆發便已經很近了。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國軍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所以說,日本與美國間的戰爭,歸根到底還是雙方利益影響的結果,而日本之所以採用偷襲的方式,則是想先發制人,奪取主動。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補充。我是老臘肉碣石樵子,希望與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學習!


史海爛柯人


1941年12月7日,日本幹了一件令所有人都吃驚的大事。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珍珠港基地。為了偷襲珍珠港,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利用其賭徒特質制定了周密偷襲計劃。日本政府為了配合海軍的偷襲計劃,也在國際上到處放煙霧彈。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根據山本五十六的計劃,偷襲珍珠港。珍珠港事件過程中,日本僅以損失29架飛機的微弱代價炸沉美國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幾百架飛機,同時造成大約4000美軍士兵傷亡。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巨大損失,日本人掌握了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山本五十六的戰術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以極小的代價就達到了自己的戰術目標。不得不說山本五十六是一名出色的戰術專家,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暫時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但是山本五十六贏得了戰術卻失去了戰略。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行為,讓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中國的蔣介石大為開心,卻惹得盟友希特勒破口大罵。他們都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意味著什麼,日本成功地把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拉入了戰爭。日本法西斯難道不知道把美國拉入戰爭的後果嗎?很顯然他們也知道美日雙方的力量對比。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且是一個沒有加入戰爭的強國。其他國家經過幾年的戰爭已經打得有點筋疲力竭,而美國還處於精神飽滿狀態。日本法西斯所謂的大日本帝國在美國面前根本就是一個弱國。

美國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4倍,人口是日本的2倍,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鋼產量是日本的5倍,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汽車生產是日本的80倍。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工業產值為90億美元,而美國的工業產值是2000億美元。這些比較可能還不會讓您震驚,這些差距反應在軍工生產上則凸顯了更大的差距。艦船方面。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生產了17艘航母,2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共200艘。美國則生產力131艘航空母艦,48艘巡洋艦,10艘戰列艦,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驅逐艦355艘。作戰飛機方面,日本僅生產15117架老式飛機。美國僅多引擎飛機就生產力 97810 架,美國年產作戰飛機可達4萬架。火炮方面,日本生產的火炮多以中小口徑為主,105毫米野戰火炮僅生產604門,其餘小口徑火炮6512門。美國僅重型火炮就生產了7803門,其餘中型火炮近3萬門。坦克方面的差距更多,日本僅生產輕型坦克1千餘輛,美國生產各種坦克3萬多輛。美軍巔峰時期的總兵力達到了1040萬,而且全部都是精銳部隊;日本戰敗之前雖然軍隊人數也達到了720萬,但是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

這樣的實力差距日本人不會看不到,他們偷襲珍珠港已經無異於飲鴆止渴。那麼日本究竟哪來的勇氣偷襲珍珠港呢?到底是狂妄所致,還是日本法西斯腦袋抽筋。我們就來一起看看日本法西斯為何偷襲珍珠港。

在日本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看來,日本軍隊是無所不能的。他們雖然知道自己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但是在他們眼中沒有什麼不可能。他們相信憑藉著日本軍人狂熱的戰爭熱情可以彌補日本在國力上的不足。在他們看來,美國不過是一個壯碩的野牛,雖然非常強大,但是並不意味著不可戰勝。狂熱法西斯分子認為憑藉日軍的英勇,有可能打敗美國人。當時日本的內閣正是由狂熱的法西斯分子東條英機組閣。此外日本大部分軍人既盲目又充滿賭徒心理,他通過孤注一擲,希望一把贏個大的。日本曾經賭贏過國運。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日本和中國賭國運,結果日本打贏了甲午戰爭,日本贏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又和俄國人賭國運,結果日本人又賭贏了,日本從此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偷襲珍珠港其實是日本和美國賭國運,日本法西斯認為他們依然可以賭贏。

日本偷襲珍珠港除了有狂妄地賭國運之外,還有不少現實因素。

在全面抗戰爆發初期,日本曾經狂妄地宣稱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結果僅在上海地區就打了三個多月。令日本侵略者沒有想到的是,中國軍民會萬眾一心拼死抵抗。到了1938年底,抗日戰爭已經進入相持階段。日本被拖進了戰爭的泥潭。相持階段進行了三年時間,日軍傷亡慘重,日本消耗極大。日本由於是一個小國,難以支撐長時間戰爭供應,日本國內開始出現了嚴重問題。日本侵略者也想打開中國戰場的僵局,但是始終無法突破。日本在中國戰場無法取得突破,便想辦法在其他地方取得突破。為了打破僵局,日本侵略者想盡各種辦法,其中就包括北進還是南下。

日本國內陸軍和海軍歷來不和。關於日軍進攻方向向北還是向南的問題,日本國內爭論不休。日本大本營內部,最初佔據上風的是北進派。日本為了北進曾經做過試探性進攻。日本和蘇聯曾經在張鼓峰和諾門坎發生過戰爭。尤其是諾門坎戰役中,蘇聯人給日本人造成了巨大傷亡。諾門坎戰役經歷了135天,日本傷亡人數達到1.8萬。日軍精銳的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滅,師團長小松原剖腹自盡;第7師團損失慘重。這一戰,日軍見識到了蘇軍的強大和現代化戰爭。就在諾門坎戰役激戰之時,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本北進派在軍部被打壓,日本北進計劃受到嚴重挫敗。南下派在內閣中逐漸佔據了上風。如果日本要南下就要直接面對英美兩國,尤其要面對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日本只有解決盤踞在珍珠港內的太平洋艦隊,才能放心南下。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德軍迅速掃平了西歐各國。英國被打得退回英倫三島,惶惶不可終日。蘇聯在德國強大攻勢下,也喪師失地。德國的勝利不僅鼓舞了希特勒,也鼓舞了日本人。日本認為西方強國根本不足為慮。荷蘭業已戰敗,法國已經淪陷,英國遭受巨大損失,此時正是南下太平洋,搶奪英法荷等國殖民地的最佳時機。這個時機一旦錯過將不會再有。二戰正式爆發之後,日本便加快了南下的步伐。

二戰爆發前後,美國和英國逐漸改變了對日本的綏靖政策。由於美國沒有正式參戰,英國自身難保,他們並沒有給予中國直接援助。但是美國已經開始制裁日本。比如,美國禁止向日本出口廢鐵,這就等於掐斷了日本的鋼材供給,現代戰爭沒有鋼材就難以支撐戰爭運轉。美國還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石油號稱是現代工業的血液,也是現代戰爭的血液。沒有石油,日本的現在化裝備全部都得趴窩。這一招無疑更掐住了日本的七寸。除此之外,美國還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接著英國等國家也陸續跟進。面對封鎖的日本,為了獲得更多戰爭資源只能去掠奪。日本選擇了資源豐富的東南亞。東南亞有日本戰爭需要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於是日本決定入侵東南亞。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則是日本南下的最大敵人。只有摧毀太平洋艦隊,日本才能放心南下。

日本其實也知道,日美之間遲早有一戰。唯一的問題是戰爭爆發早晚。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已經有意識壯大太平洋艦隊。日本聯合艦隊對太平洋艦隊的優勢越來越小。假以時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綜合實力將會超過日本海軍。一旦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超過日本海軍,日本將沒有多少勝算。此外,珍珠港事件爆發前,許多跡象都表明美國想加入二戰。日本也意識到美國早晚會加入二戰。日本認為與其等著美國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來打自己,不如趁美國羽翼未豐之時先將美國打趴下。然後快速奪取戰爭所需要的資源,壯大自己之後再解決中國和美國,最終和德國會師在中東。

日本人的想法既狂妄又無知。日本對美國的優勢也就是維持了半年時間,還是在美國業餘打日本的情況下。日本偷襲珍珠港卻成功地促使了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依稀說史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350多架飛機在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內進行了兩波攻擊,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戰鬥在90分鐘之內結束。

(偷襲珍珠港)

日本以損失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的極小代價,炸燬美軍飛機188架,2400多名美國人喪生,1200多人受傷。

偷襲珍珠港讓美國震怒。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美國對日宣戰。自此,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真正達到最大規模。

當時美國的實力是相當強悍的,日本在各大戰場上本來顧此失彼,為什麼卻還要向美國下手呢?這不是惹火燒身呢?

其實,不只是我們現在不理解,連盟國德國、意大利也不理解,當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時,甚至大罵日本:“蠢豬!”

那麼,日本究竟是因為什麼,一定要招惹美國呢?

(羅斯福舊照)

一、資源問題。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小島國,像戰爭需要的石油,煤炭等資源,日本基本上是沒有的。美國雖然沒有參戰,但一直在暗中幫持著中國國民黨政府。由於日本在侵華戰爭中的進度太快,以及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嚴重威脅了美國的利益。美國不得不逐步減緩了對日本的資源出口。

對於日本來說,已經開始的戰爭,已無法減緩,日本不得不另尋資源進行掠奪。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計劃,分別是“北上”和“南下”。所謂“北上”,就是日本看中了蘇聯的戰略資源,想要出兵佔領西伯利亞。按照計劃,日本在1939年5月,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

這場戰爭持續了4個月,日本遭到了日俄戰爭以來的最慘痛失利。

眼看“北上”打不贏,日本不得不實施“南下”計劃。

南洋有著非常豐富的戰略資源,但當時的南洋絕大部分地區都已成為了英、美、荷等國的殖民地,一旦進攻南洋,等於向背後的這些國家宣戰。可假如不進攻,資源耗盡後,日本將無計可施。因此,日本不得不選擇以戰養戰的冒險策略。

(侵略東南亞的日本軍)

二、主動性原則。

美國在二戰前期扮演著旁觀者角色,並沒有直接性地加入戰爭。但世界大戰是什麼概念?這種戰爭對於瓜分世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難道美國一點興趣都沒有嗎?不僅有,而且還很大。對於這一點,日本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與其等著美國主動對自己宣戰,還不如先下手為強,主動出擊,佔得先機。

因此,為了能順利掠奪資源維持戰爭,以及未來稱霸世界的持續性發展,日本選擇主動將美國拖入戰圈,才有了偷襲珍珠港行動。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選擇偷襲珍珠港,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是交通的主要樞紐,跨越太平洋南來北往的飛機,都以夏威夷為中續站。

日本認為,想要奪取太平洋上的制空權,第一步就是先摧毀珍珠港。只要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日本將在與美國的談判中,佔據主導地位,並且在二戰中始終保持主動。

但是,最終日本還是低估了美國的實力。不但沒有把美國的飛機摧毀,控制了太平洋的制空權。而且還讓美國更有藉口地加入了戰爭中,讓自己死得更快。

毫無疑問,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做法。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誌》)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幾個原因促使日本偷襲珍珠港 1.日本在1939年國內物資就供不應求,在全國範圍內就實行配給制,在佔領區如中國就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資源的短缺逼迫日本要儘快佔領東南亞。而美國則是它的絆腳石。 2.在日本設計的“大東亞共榮圈”中就包括了東南亞,尤其是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而要想取得這個地方就必須經過美國的菲律賓。 3.在日本北進蘇聯還是南下的問題上,在諾門坎事件及蘇德戰場局勢不明的情況下,日本人還是決定南下。 4.美國對日本實行了戰略物資的禁運,是日本覺的與美國開戰不可避免,既然要打,就要先發制人。 5.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方面企圖一次擊垮美太平洋艦隊,另一方面使得美國暫時沒有力量顧及東南亞。就在空襲珍珠港的同時,日本在菲律賓登陸,全面進攻東南亞。 6.日本對自己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很有信心。事實證明確實很成功。

1941年12月7日凌晨,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攻擊波183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7時53分,發回“虎、虎、虎”的信號,表示奇襲成功。此後,第二攻擊波的168架飛機再次發動攻擊。倉促應戰的美軍損失慘重,8艘戰列艦中,4艘被擊沉,一艘擱淺,其餘都受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日本只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日本海軍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中艦隊保持徹底的無線電靜默。除這六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隻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該艦隊的飛機轟炸了歐胡島上所有的美軍機場和許多在珍珠港內停泊的艦艇,包括那裡的戰列艦。地面上幾乎所有戰機被摧毀,只有少數得以起飛和還擊。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

長江新聞號


日本攻擊珍珠港的計劃,來自於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

日本從1937年發動對中國全面戰爭之後,長期無法脫身,國內經濟也逐漸糟糕起來。為了繼續進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逐漸開始掠奪他國的資源。1938年,時任日本首相的近衛文博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這一構想嚴重威脅到美國在在亞洲的利益,引發了美國的強烈抗議。

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的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英國一起對日本停止石油出口。由於石油是日本繼續戰爭的必備資源,因此對日本打擊很大。美國這一決策,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政策,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

當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曾在美國留過學,深知美國國力的強大是日本無法比擬的。因此他一直反對日本對美開戰。但由於內閣已經被東條英機所控制,這場山本極力反對的戰爭已經無法避免。因此山本認為,必須給予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以致命的打擊,讓日本在南進取得戰果、鞏固勢力後,才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五十六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劃。

山本將攻擊珍珠港的計劃定為“Z作戰”,決定以一支由6艘航空母艦所組成的空中力量,對珍珠港展開攻擊,而且必須是奇襲。艦隊各艦提前離開母港,前往擇捉島南部的單冠灣集結(1941年11月17日),靜候指示,一旦在華盛頓的日本外交部人員談判成功,就立即返航,否則就前往夏威夷執行攻擊。攻擊是在日本外交人員向美國提交宣戰書後立刻發起(間隔60小時內)。

但是沒想到,日本駐美大使卻在提交宣戰書上出了問題。襲擊發起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一封很長的電報,並受令在襲擊前將它遞交給美國國務卿。但日本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打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才遞交給美國。這也造成了奇襲珍珠港變成了偷襲珍珠港。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山本五十六曾說道:“頭六個月或一年大約是可以順利進攻的。但對於第二和第三年的戰事,我就毫無信心了...。”山本說的一點沒錯,日本偷襲珍珠港,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動員起來,全力戰勝日本。日本原來的想法,給予美國致命打擊,迫使其走上談判桌也因偷襲而流產。


鼎盛成寧


日本由於是一個島國,導致天生大局觀狹隘,戰術嚴謹,戰略一塌糊塗。這點從田中奏摺就可以看的很清楚:1922年田中奏摺指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田中奏摺,完全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法則,把日本推向無底深淵。

再看回偷襲珍珠港,就是田中奏摺的翻版,要想獲得石油,必須擊敗美國,要想擊敗美國,首先要幹掉航空母艦,那麼我們偷襲珍珠港吧。GG

1.日本在1939年國內物資就供不應求,在全國範圍內就實行配給制,在佔領區如中國就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資源的短缺逼迫日本要儘快佔領東南亞。而美國則是它的絆腳石。

2.在日本設計的“大東亞共榮圈”中就包括了東南亞,尤其是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而要想取得這個地方就必須經過美國的菲律賓。

3.在日本北進蘇聯還是南下的問題上,在諾門坎事件及蘇德戰場局勢不明的情況下,日本人還是決定南下。

4.美國對日本實行了戰略物資的禁運,是日本覺的與美國開戰不可避免,既然要打,就要先發制人。

5.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方面企圖一次擊垮美太平洋艦隊,另一方面使得美國暫時沒有力量顧及東南亞。就在空襲珍珠港的同時,日本在菲律賓登陸,全面進攻東南亞。

6.日本對自己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很有信心。事實證明確實很成功

最後附上當時美日海軍對比

二戰美日兩海軍力量對比【美國太平洋艦隊】

二戰開始時美國海軍是345艘143萬噸。包括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19艘、驅逐艦165艘、潛艇106艘。其中太平洋艦隊為戰列艦9艘、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67艘、潛艇12艘。

日本海軍總兵力236艘119萬噸,超過條約規定的相當於美國60%,而接近80%,包括

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



囧王者


提到二戰,大多數人會想到國內的抗日戰爭,國外的會想到諾曼底登陸、莫斯科保衛戰和偷襲珍珠港,等等,但不管想到什麼,好像日本偷襲珍珠港就像地標一樣立在那裡,儘管很多人對此說三道四,但珍珠港因日本的偷襲而家喻戶曉也是不諍的事實。剝開過往歷史的煙霧,我們會禁不住對日本費盡心機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蠢舉捧腹,感到沒有他們的出奇制勝就不可能有死的真慘,就是這樣一場鬧劇式的戰爭,當時的日本怎麼會幹的那樣執著,小編看來,離不開這麼幾點:



一、矛盾衝突不可調和,早撕晚撕都是撕。

日美矛盾在很久以前就已經開始了,1931年,日本曾經在中國境內扶植了偽滿政府,這個政府雖然名義上還屬於中國政府,但是其實質已經成為了日本的擴張工具。當時國際上面對這個偽政府有著不同的態度,以美國為首的眾多西方國家都不承認該政府的合法性。 原來,雖然美國暫時性的、對日本佔領滿洲沒有表達任何的看法,但是,卻對日本得寸進尺,對中國所實施的進一步侵略感到難以忍耐,並堅決反對日本在北印度支那進行長期性地駐軍。也正因如此,隨後舉行的日美談判於一時間就陷入到了一種僵局。他們雙方都認為對方的條件實在難以讓人接受。

然而,事實上,日美二者之間的矛盾也不僅僅就是這些事情。日本力圖把它的一些帝國主義競爭對手美、英以及其它殖民主義國家都排擠出亞洲地區,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無論是南印度支那、馬來西亞、還是荷屬印度以及菲律賓,都是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在那裡不但有著石油、橡膠,還有錫等特別珍貴的礦產。甚至,這一地區的石油在1940年的時候,就可以做到年採900萬噸。但其中,百分之七十五都是輸往了美國。為此,伴隨著日本壟斷主義的胃口越來越大,日美之間的矛盾也就自然越來越突出。



於是,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武裝力量逐漸逼近馬來西亞、新加坡、荷屬印度和菲律賓之後,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就於1941年的7月25日,明確下令禁止再對日本出口石油,並開始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同時,又在將菲律賓軍隊置於美國的領導之下的基礎上,開始向中國派遣了大量的軍事顧問團,以加大對日本的抵抗力量。顯然,這樣一來,日美雙方的矛盾就更加尖銳了。

1941年的8月17日,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就親自召見了駐美的日本大使,並對他以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行為實施了極其嚴厲的譴責。於是,日本軍國主義一看,要想通過和美、英談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已經是不可能了,只有發動武力才是最佳的選擇。

二、戰爭急需受制於美,不打將滿盤皆輸。

不得不說,日本在二戰初期是順風順水的,讓我們看一下他的佔領地: 1、俄羅斯的庫頁島南部分; 2、俄羅斯的千山群島; 3、朝鮮、韓國全境; 4、中國的東北三省; 5、中國的華北; 6、中國的南方沿海部分地區; 7、中國的臺灣、香港、澳門、海南; 8、緬甸全境; 9、越南全境; 10、老撾全境; 11、柬埔寨全境; 12、蘇門答臘全境; 13、新加坡全境; 14、爪瓜島; 15、雅加達; 16、新幾內亞; 17、菲律賓; 18、馬紹爾群島; 19、加羅林群島; 20、吉爾伯特群島; 21、俾斯曼群島; 22、硫球群島。

是不是感到讀起來都嫌長,而這恰恰是日本侵佔的。軍隊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保持著增長,從1937年到1941年,這四年的時間裡他們的兵力從 25萬人擴張到了210萬人,而伴隨著兵力增長的,是日本侵略野心的進一步擴大。這麼多的地方,這麼大的軍隊,不用計算就知道如此規模的土地和人員消耗將是多麼的龐大龐大龐大,何況他們還有比龐大還大的野心。



攤子鋪大了,收拾起來就麻煩。何況日本鋪的不知天高地厚。日本畢竟是一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儲備量是非常有限的島國,戰爭所使用的石油和礦產基本都沒有,全依賴進口。 為了改變自己的能源境況,日本在1940年開始入侵印度、馬拉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為的就是獲取他們境內的礦產和石油資源。不過這件事情侵犯了英美法等國家的利益,三個國家也聯起手來對日本進行了“能源封鎖”。

美國在這個入侵事件以後,凍結了日本在本國內的所有資產,並且停止了對日的石油等資源的出口活動,英法等國也緊隨其後,日本在西方直接面對著來自各個方向的“封鎖”。相當於掐著脖子問你服不服。 這時候的日本高層非常“清醒”的認為美日之間早晚會有一場大戰,只有打贏了美國,自己才可以沒有顧慮的掠奪東南亞的資源。在這種觀念之下,日本決定先做出行動,而偷襲珍珠港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三、賭徒心理心存僥倖,佔得先機早動手。

日本向來都是賭徒,從甲午戰爭開始,他們就一直在拿自己的國運在賭。 甲午戰爭,面對清朝,日本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洋務運動之後的清政府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軍隊規模,都不弱於日本。如果輸了,他們的明治維新,將會功虧一簣。但是他們贏了,贏來了2億兩白銀的鉅額戰爭賠款。



日俄戰爭,面對沙俄,日本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老毛子雖然腐朽,但戰力確實強橫,日本前期的戰鬥異常艱難。可他們就是那麼拼,舉國之力,不成功便成仁。最終他們贏了,雖然沒能拿到賠款,但他們得到了整個遠東,為日後的戰爭打下了基礎。

可能是勝利衝昏了頭腦,讓他們非常自信自己的賭運! 面對美國,他們知道雙方國力的巨大差距,他們也十分清楚美國如果參戰,將會對其帶來多大的影響。 但他們堅信自己的賭運,他們賭美國不會參戰。他們痴人說夢般地設想,通過偷襲珍珠港,消滅最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隨後掌握海上控制權,可以對美國夏威夷、甚至於美國本土進行打擊,甚至於登陸。

小算盤打的挺明白,就是誰先下手誰佔便宜。 好比當年鴉片戰爭,清政府雖佔據整體優勢,但英軍往往能佔據局部的絕對優勢,想打哪打哪兒。 美國是個民主國家,而且在日方的調查中,其國民因為一戰在歐洲不必要的損失,都極其的反對戰爭。 所以日本相信,只有搶在美國這個戰爭機器徹底發動起來之前,將其擊敗,並逼迫其簽訂合約,那就行了。對於美國來說,用幾塊無關痛癢的殖民地換取本土的安全,再划算不過。

四、成果豐碩忘乎所以,我是老大我怕誰。

戰爭中期,德軍在歐洲橫掃各國,連世界上的頂尖強國法國都打了下來,而後德軍有挺近蘇聯,準備一舉統一歐洲大陸。 在自己“大哥”行動的渲染之下,日本的狂熱派們開始拿起鏡子欣賞自己的美,他們感到作戰以來,仗打的漂亮,地佔的充足,而且正在鼎盛時候的日本像孔雀開屏一樣,看到的都是漂亮的羽毛,看不到的是它醜陋的屁股。



當自我感覺良好到爆棚時,他們就再也坐不住了,他們變的敢想敢幹,那怕不切實際也要幹。加上當時的日本充斥著軍國意味,一種過分自負的自信四處蔓延,像一條瘋狗急需找一頭獅子咬上一架過過癮。國內政治也逐漸被這些好戰分子掌握,天皇也被他們的“誠懇”打動,所以偷襲計劃也就在這種背景之下得到了高層的批准。

但戰爭是憑實力說話的,不是拼膽量和運氣的,那怕再不要臉,也會被打的忘記是誰。事實證明,他們低估了美國人復仇的決心,更低估了美國人的戰鬥力,結果引來強敵,也葬送了自己。


媚眼兒看史


其實這個問題有很大的歷史淵源,主要原因不在乎有二,下面我們具體來聊一聊。



第一,日本識破了美國坐山觀虎鬥的陰謀,先發制人。大家都知道,美國是1942年才參戰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中立政策,但美國中立,也是有態度的,他們也不希望日本能打贏這場戰爭,因為這對美國威脅太大,所以美國一直暗中給予中國援助,希望中國可以大大消耗日本的力量,這樣就算日本取得了對華戰爭的勝利,也無餘力與美國抗衡,進而稱霸世界。美國的如意算盤,日本人一清二楚,日本戰鬥力是強悍,可也絕對無法同時和中國,美國兩個大國抗衡。於是日本人制定了偷襲珍珠港計劃,妄圖一戰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使美國無法在日本佔領中國後對日本本土構成威脅。



第二,日本軍部錯誤預判了戰爭前景,認為偷襲珍珠港,摧毀美太平洋艦隊後,就贏得了這場世界大戰的勝利,至少在環太平洋範圍內,日本是絕對的霸主地位。大家都知道,二戰時美國國力非常強大,是當時的第一號強國。可以說美國站在哪一邊,那麼勝利的天平就會往哪一邊傾斜!當時美國羅斯福總統立主加入反法西斯同盟陣營,對日本很是不利。於是日本人覺得必須先行幹掉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力,也就是駐紮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才能阻止或延緩美國的參戰計劃。於是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制定並實施了偷襲珍珠港計劃,重創了美太平洋艦隊!



可不料,日本的偷襲珍珠港計劃不但沒有延緩美國的參戰計劃,反而激怒了美國。美國全國空前團結,紛紛要求參戰,痛擊日本人。這是日本人萬萬沒想到的啊!日本人也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也是侵略者該有的下場!


免我長安


日本之所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是被逼無奈後作出的選擇。

這個事件的邏輯是這樣的:日本侵華後,一直從美國進口石油和鋼鐵等戰略資源,以維持日本的機械化部隊和飛機投入戰爭。但即便美國賣給這些戰略物資給日本,在中國眾志成城的抵抗下,日本依舊沒有解決中國,甚至局面越來越糟。珍珠港事件前,日本的石油只能維持半年,沒有了石油,日本的機械化部隊和飛機就不能投入戰爭,這樣的話,侵華必將失敗。

而就在此時,美國宣佈不再賣石油和鋼鐵給日本。美國此舉等於把日本逼到了牆角,日本明白,要麼從中國撤兵,停止對外擴張。要麼繼續擴張,到東南亞去搶奪英美的殖民地以及戰略物資。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是交通的主要樞紐,夏威夷東距美國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諸島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峽,都在2000海里到3000海里之間,跨越太平洋南來北往的飛機,都以夏威夷為中續站。日本認為先在太平洋上奪取制空制海權就意味著南下的道路暢通無阻,必須先摧毀珍珠港,於是策劃了珍珠港突襲。

日本深知,襲擊了珍珠港,美國必將站在中國一邊,全力支持中國抗日。但日本已經沒有選擇,妄想著襲擊珍珠港後,在美國還沒有緩過來的時候,儘快逼迫中國投降。只要中國投降了,美國也無計可施了。但日本沒想到的是,中國既沒有投降,美國海空軍也恢復的非常快。

實際上,珍珠港事件後,日本侵華的失敗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