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

踏雪寻梅,是中国古典美学之典范,它以意蕴之美、人品之美和空灵之美所构成的场景,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所不断谈及和创作的题材。

高其佩(1660~1734)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关于“踏雪寻梅”的典故,最早出自清代文学家张岱《夜航船》。

据记载,唐代诗人孟浩然巧拒官位、归隐山林,长期隐居在鹿门山。因其酷爱梅花,常冒雪骑驴,踏雪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于是“踏雪寻梅”由此被世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而以“孟浩然踏雪寻梅”为题材的绘画,也至今不辍,充分表现了文人对这一意境的喜爱。

雪中一老翁,骑驴过灞桥,探手折梅花。其景致之清奇动人,如临其境。

鲍少游(1892~1985)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王震(1908~1993)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王明明(1952年生)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王阔海(1952年生)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彭宇(1964年生)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此外,《三国》里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有一节文字,也是写到这“踏雪寻梅”: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不久就只见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装”。


“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


“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个“踏雪寻梅”的场景,一般以一老一少一驴为主。

黄慎(1687~1770)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王一亭(1867~1938)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徐林(1879~1928)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徐宗浩(1880~1957)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俞礼(1982~1922)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李芳园(1883~1947)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袁松年(1895~1966)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最有名的“踏雪寻梅”应属《红楼梦》。

里面就有一回写到贾宝玉和众姐妹在芦雪庵联诗。后来,薛宝琴想要折梅花,贾宝玉便带着她踏雪寻梅,这幅景象连贾母都要赞叹,硬是要惜春把他们画到画里去。

自此,“踏雪寻梅图”终于出现了以女性为主角,立于雪中寻梅的意象,表达雪中寻梅的高古之意。

潘振镛(1852~1921)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黄均(1914~2011)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陈政明(1941年生)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刘静云(1964年生)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国画里踏雪寻梅图——意蕴之美、人品之美、空灵之美

雪花洁净,纤尘不染。梅花孤傲,不畏严寒。雅兴自古不可多得,古人踏雪寻梅之逸兴,如今也成了现代人冬日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