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中信國安資本權術的超級玩家與1700億負債

清流|中信國安資本權術的超級玩家與1700億負債

作者| 劉培

中信國安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安集團”),國內與海航集團、先鋒集團同為千億俱樂部的重要成員,在資本市場曾一度因為瘋狂的擴張而備受矚目。

這家在資本市場上曾經呼風喚雨,瘋狂大收購的巨頭,隨著國家金融去槓桿政策掀起的系列掃雷行動,而漸漸失去了資本創造財富的魔力。

2019年10月底,國安集團資產下滑至1800多億,而負債卻追高至1639億,更面臨高達667億元短期償債壓力。2019年以來國安集團多隻債券發生實質違約,近6個月以來的逾期本息已超過36億元,違約債券餘額高達180億元。而國安集團旗下控制的3家上市公司,包括中信國安(000839.SZ)、白銀有色(601212.SH)和中葡股份(600084.SH),業績大幅虧損,國安集團持有的上述上市公司的股權亦因為股權質押糾紛被輪候凍結。

網易清流工作室發現,上述鉅額債務,蓋有因果。如果追蹤始末,上述的債務危機源頭無外乎是4年前的一場沸沸揚揚的“影子”混改,多數昔日當紅的金融大佬、政界人士逐漸浮現在國安集團混改後的千億資金盤子中。

混改後的國安集團進行大規模擴張,不僅依靠大型央企中信集團輾轉向金融機構大規模融資,在資本市場亦高槓杆將上市公司股權悉數質押,而後續上百億項目資金變現遲遲未達預期,高槓杆的資產盤子勢必難以為繼,資金流一挑即破。

超級玩家的“資本混改”

2014年的一場“國企混改”,如今被媒體定位為數位資本大佬在資本市場斂財運作的舞臺。這些資本大佬,包括曾經獲刑13年的王雪冰、徐放鳴。 隨著事件的演繹,逐漸浮現在隱形的股權結構之中。

2014年3月,國安集團的混改大幕張開。 這家原本中信集團100%控股的企業,引入5家社會股東——華泰汽車集團(下稱“華泰汽車”)持股19.764%,廣東中鼎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東中鼎”)持股17.787%,河南森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河南森源”)、北京乾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乾融投資”)均持股15.811%,天津市萬順置業有限公司(下稱“萬順置業”)持股9.882%。該5家股東增資資金80億元。

而中信集團原本的100%持股份額被壓縮為20.945%。國安集團對外稱,股權結構分散,並無實際控制人。

而實際上,這一說法隨著後續股權結構的變化,一度為人質疑。上述所謂的“混改”不僅被質疑賤賣,而且更多的資本運作背後,民營股東背後逐漸浮現昔日的資本大佬的身影。

最初的5家民營企業股東,除了萬順置業外,其餘4家在參股國安集團一年之內,均把持有的國安集團的股權轉讓給黑龍江鼎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鼎尚投資”)、北京合盛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合盛源”)、瑞煜(上海)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下稱“瑞煜”)、共和控股有限公司。

而穿透上述民營企業的股權背後,大致分為兩撥主體控制,一為中信國安;另外一撥,被認為資本市場大名鼎鼎的金融奇才王雪冰和徐放鳴,二人在2003年、2006年先後因為受賄罪、利用職權謀取個人私利被判刑12、13年。

其中以瑞煜為例,追蹤成立之初,2015年7月,為中信國安和中非信銀(上海)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非信銀”)出資成立,當年12月,在瑞煜入股國安集團時,其股權結構變成信託公司和中非信銀,後者依然為基金管理合夥人。

而中非信銀股權結構穿透背後,有國安集團和白銀有色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各持股30%,後者有國安集團持股41%,中信集團持股3.65%。因此中非信銀被外界視為國安集團控制公司。

另一新加入股東瑞煜股權穿透背後,金融大佬王雪冰和徐放鳴的身影浮現其中。

瑞煜背後股東主要為北京寶鼎百川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控股。後者主要為大業信託資金,基金管理人為中信國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安基金”)。

而國安基金成立之初為國安集團及其控股公司持股。2016年8月31日,兩家名為北京慧石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慧山創投科技有限公司出現在國安基金的股東名單,二者持有股權佔比67%,國安集團持股33%。

上述慧石、慧山公司背後大股東正是王雪冰,分別持股42.19%和60%。而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慧石公司第一大股東為王雪冰,第二大股東徐放鳴持股31.25%。二人都曾是金融監管市場上的風雲人物。

徐放鳴40歲,榮當財政部金融司司長,當時王雪冰為建行行長,年值48歲。不僅如此,徐放鳴同時還兼任中央匯金董事,中央匯金同時為中國銀行、建行的最大股東。

二人先後腳因為利用職權謀取個人私利,被送去監獄服刑數年。2003年,王雪冰因為受賄罪被判刑12年;2005年,徐放鳴被審計署公佈,在國家農業發展銀行挪用8.1億元炒股案中獲取非法個人利益。2006年一審判決徐放鳴為無期徒刑,二審更改為有期徒刑13年。

二人頗有淵源的金融背景和相似經歷,被輿論猜測為一種“絕非偶然的巧合”。

資本賭徒的“財術”失效 千億債務壓頂

完成混改的國安集團,在資本市場大舉攻城略地。

2014年12月,中信國安集團收購世紀愛晚投資有限公司,佈局養老產業。2015年,通過收購青海合一和明澳科精細化工,拓展到能源產業。2015年,全資子公司國安(香港)控股借收購耀科國際(0143.HK),2017年更名為國安國際。

最大的一筆投資或來自2018年1月對恆投證券的收購。

恆投證券為明天系肖建華旗下香港上市的證券公司。當時的明天系公司正處於出清剝離中。據外媒報道,肖建華被扣留在上海,正配合相關部門出售他的明天系所持有的投資。明天系,作為大型金控集團旗下參股至少44家金融公司,參股資產規模高達3萬億元。

而中信國安在當時意欲拿出90億,溢價3倍收購恆投證券29.94%的股權。這項投資計劃歷經3個月,最終流產。

而在此期間,國安集團在A股大量掃貨。據不完全統計,國安集團至少為中信國安(000839)、中葡股份(600084)、國安國際(0143)、白銀有色(601212)等4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此外,國安集團還通過旗下多個平臺間接投資了江蘇有線(600959)、報閱傳媒(838506)等多家企業,還在海外收購黃金、礦石等公司。

國安集團的資產版圖輻射金融、資源開發、信息網絡、文化旅遊、城市運營、消費品、健康養老等領域,資產規模在2017年一度超過2000億元,而2013年混改前資產規模不過948億元。

而隨之暴漲的是國安集團負債規模。國安集團不僅將手中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悉數質押融資,還大規模發行債券融資數百億元。 集團全部負債由2013年的788億元迅速飆升至2019年三季度末的1639億元。

2018年對恆投證券的收購或許源於資金能力的不足。在3月宣佈終止收購的一個月後,國安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中信國安發佈公告稱,國安集團全資子公司中信國安有限公司所持有該公司股份被司法凍結和輪候凍結。此後旗下多家上市公司股權亦被凍結。

國安集團持有的另外2家上市公司白銀有色和中葡股份股份,在質押融資後,股價大幅下滑,均面臨平倉風險,在4月補倉後,股價持續下跌,隨後被質權人告上法庭。

申萬宏源稱,因“中葡股份”股票,2018年10月,收盤價跌至3.5元/股,導致《協議》項下履約保障比例已低於約定的最低履約保障比例。中信國安有限公司未依約履行提升履約保障比例至約定值以上的義務,且未能如期足額支付到期利息及質押股票被司法凍結,已構成違約。

2019年,將國安集團訴諸法庭,申萬宏源質押融出資金高達8.6億元。

2019年4月開始,國安集團紛紛遭遇金融機構索債。民生銀行申請,中信國安集團4億財產遭法院裁定凍結。

網易清流工作室發現,中信國安集團及其旗下控股的北京信達置業有限公司,在2019年4月已被江蘇銀行北京分行申請財產凍結,金額為2.5億元。根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統計,截至目前,國安集團及其旗下公司被執行金額高達43億元。

而根據國安集團2019年的3季度報數據,短期借款高達413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254億元,這也意味著未來一年償還負債高達667億元。

劉培是清流工作室高級作者,常駐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