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結束在龍巖的採訪,18日,“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團成員抵達第二站——三明市,來到寧化縣革命紀念園、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和紅軍長征出發地(淮土鎮鳳山村),緬懷革命先烈,實地感受這裡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

同時,採訪團成員還來到興泉鐵路(福建段)、中國(永安)竹天下文化旅遊產業園、廈明火炬新材料產業園、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等地,感受這塊紅色沃土為產業發展注入的新活力,共同推動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發展駛上快車道。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走進寧化縣革命紀念園,園區兩側分別矗立著《如夢令•元旦》和《軍號嘹亮》兩座雕塑,《如夢令•元旦》雕塑是毛澤東1930年在寧化行軍途中寫下的光輝詞章《如夢令•元旦》為意境創作的,看著眼前的雕塑,聽著講解員的介紹,彷彿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當年那個戰火紛飛、驚心動魄的年代,採訪團成員在現場接受了一場革命傳統教育和精神的洗禮。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如夢令·元旦》雕塑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軍號嘹亮》雕塑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是中央蘇區兵源、糧源、財源保障最有力、為中央政府和紅軍提供支持最大的縣,被譽為“中央蘇區烏克蘭”。當年,寧化青壯年踴躍參加紅軍,僅13萬人口的寧化縣,就有1.6萬人參加紅軍,被稱為“紅軍的故鄉”。其中,參加長征的有6000多人,順利到達陝北的只剩58人,在冊革命烈士3301人,大部分成為無名烈士。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採訪團成員認真聆聽講解員的介紹

在寧化縣革命紀念館,採訪團成員見到了“鎮館之寶”——《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它是由寧化泉上失散紅軍司號員羅廣茂於1975年捐獻的,《號譜》記載了各紅軍部隊番號及通訊聯絡信號340餘首,系目前全國唯一一本保存最為完整、正式印刷出版的紅軍號譜,為國家一級文物。


離開寧化縣革命紀念館,採訪團成員來到位於寧化縣西南部的淮土鎮鳳山村。這裡舊時稱鳳凰山,長征出發前夕,駐守寧化的中央主力紅軍約1.4萬人,佔中央主力紅軍總兵力的16%,其中紅3軍團第4師及軍團醫院駐守寧化淮土鳳山,紅軍戰士在鳳山街兩旁民房內宿營,幾乎家家戶戶都住有紅軍,從此人們便稱鳳山街為紅軍街。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淮土鎮鳳山村紅軍街


1934年10月7日至12日,駐寧化淮陽、大王、隘門的中央主力紅軍奉命在鳳山集中,再從鳳山經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結,開始長征,寧化成為中央紅軍長征最遠的出發地。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中央紅軍長征從寧化出發線路示意圖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泉州廣播電視臺記者王真真接受採訪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漳州電視臺記者陳國財接受採訪

感受了寧化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採訪團成員來到了興泉鐵路(福建段),據寧化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主任科員巫升桓介紹,興泉鐵路是一條福建省連接中西部地區的在建快速鐵路,也是東南沿海泉州港通往內陸的大能力通道,推進興泉鐵路建設,對於完善區域路網布局,提高路網密度,拉近閩西南協同區距離具有重要意義。建成通車後,大大方便群眾出行。同時,也結束了寧化、清流、明溪等原中央蘇區縣沒有鐵路的歷史,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興泉鐵路(福建段)項目現場瞭解有關情況

據悉,興泉鐵路線路從江西興國站引出,經寧都、寧化、清流、明溪、三明、永安、大田,再經泉州市德化、永春、安溪、南安等區市縣,終至泉州市,全長約461公里(福建段線路長約302公里),總投資約350億元,設計行車速度160km/h,於2017年3月開工,預計2021年9月建成通車,作為獻給建黨100週年的一份大禮。


離開寧化,採訪團成員繼續向前,來到永安市,參觀了中國(永安)竹天下文化旅遊產業園竹具城,立刻被琳琅滿目的竹製品所吸引,也被人們的無窮智慧所折服。行走在產業園區,彷彿來到了竹的天下,到時瀰漫著竹的味道。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中國(永安)竹天下文化旅遊產業園竹具城的茶桌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竹製電腦桌、鍵盤和鼠標

依託永安竹資源優勢,作為永安竹產業發展引擎的省級重點項目,產業園於2014年3月開工建設,目前佔地約200畝的竹天下文化廣場“五館一城一街”即竹科技館、竹音樂館、竹工藝館、竹器具館、竹文化館、竹具城和商業街已建成,是全國最大的竹博院。


“竹天下”項目的實施,促進了永安市竹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打造了生態、文化、休閒等高度融合的竹文化產業體系,永安也因此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竹產業科技示範園區、國家級竹精深加工特色產業基地。


在廈明火炬新材料產業園,採訪團成員感受到閩西南協同發展、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樣板和典範。據悉,今年9月份,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與三明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共建廈明火炬新材料產業園合作協議,協議中約定廈明火炬新材料產業園規劃面積9000畝,其中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可共建用地5000畝,重點發展石墨和石墨烯產業,並將三明經濟開發區貢川園區重新定位為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作為承接全省石墨和石墨烯研發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基地,成為全省唯一的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專業園區。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石墨烯應用工程實驗室採訪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永安市政協副主席、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管委會主任林海接受採訪


「“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 三明:紅色沃土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採訪現場


“三明的優勢是有項目用地,生產成本和用工成本低,但缺信息、缺人才、缺資金,剛好廈門有這方面的優勢,雙方形成優勢互補,同時還將聯合對外招商,推進產業鏈跨市佈局,在協同發展方面煥發出新的活力。”永安市政協副主席、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管委會主任林海告訴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