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幼升小老母亲:三年级以下我们是朋友,超三年级的不约

今天这个话题,我其实早就想写,但是因为路线不符合我以往落落大方又温厚理智的人设,所以一直没敢动笔。但是吧,犀利的吐槽往往是老母亲最喜欢看的,解气有助于家庭和谐继续战斗在幼升小第一线。

当了妈以后,最最讨厌的就是“过来人”。孩子小时候就罢了,毕竟我可以选择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装听不见,大家维持表面上和和谐礼貌。

但是随着娃越来越大,教育的问题开始突显,矛盾就更尖锐了,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指手画脚,都会增加老母亲的内心焦虑。因为教育的成果,往往在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才能显现,不会像辅食之类的,试一试,能行就能行,不能行瞬间腹泻,答案分明。

所以,我对于过来人的意见往往会更多的是提防,在提防中搜取关键信息,而不是赞成或者照做。但往往这样的态度,会让人觉得你不知好歹、或者冥顽不灵。

当代老母亲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拿自己的经历去给下一茬新手妈妈作指导。荣妈也一样,不然我也不会开这个公众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那个好为人师很“讨人厌”其中的一员,但我的好处是,不管说啥,都会在后面加一句“个人经验,仅供参考”,你们不一定非要听我的,但看了我的,可能会影响你们做决断。

加这一句不是客套,是因为我自己总是“被建议”,所以特别知道“我跟你说,你一定不要叉叉叉,我娃就叉叉叉,现在就特好”的句式腻歪的味道。

每一次我都想说,育儿界的知识更新换代堪比iphone,教育形式也是逐年翻新,三年以上的教育经验,就别分享给我了,第一它已经不符合目前的幼儿园升学形势了!第二,与我而言,最有价值的就是现阶段你娃的学习经验,但因为年龄差距太大,等到我的孩子到了你孩子的这个年纪,你的经验可能又成过眼云烟了。

就拿写字这个事儿来说哈~我当然知道6岁前的孩子不适合写字,如果大环境都不写字的话,真的不需要想着提早起跑而让孩子练字,得不偿失,什么年龄就干什么事儿。

但前提是大环境允许!如果大环境是写字大班化,普遍情况是大班的孩子都要开始学写字,否则上一年级会很困难,那么不写,我反而觉得弊大于利。

前天,大荣幼儿园听写汉字,你没看错,大班的孩子就要听写汉字了,放在三年前可能有吗?

不过我得说,周边的私立幼儿园基本都是这个调调,大荣幼儿园不是个例,不教字不写作业的就只有公立园。

言归正传,那天上午,老师直接就把班上一个小女孩得100分的卷子晒到了家长群,跟家长说,请大家照这个示范,让孩子把错字订正过来……才大班而已。

当代幼升小老母亲:三年级以下我们是朋友,超三年级的不约

你可以选择让孩子变成一股子清流,就不写字,但你不能阻碍老师上课听写汉字啊?也不能阻碍老师在大家面前表扬优秀的同学呀?其他同学都在写,孩子自己一个都写不出来,你说孩子心里难受不?会不会觉得自卑?退一万步说,看到同班同学写的这个工整的字,你会不会心里OS一句:也太tm的好了,人家怎么教的?

当然了,如果你跟孩子心都大,完全不在乎,那么另当别论,只要宝宝开心,妈妈就放心嘛。但更多时候,我猜宝宝是不开心的,教育就是个群体性运动,孩子往往必须从众,出类拔萃可以,往往没办法独善其身、我行我素。

我也不想写,可我不得不被大潮流推着往前进。所以别劝我早让孩子写字不好,我都知道,我比谁都清楚!要劝就去劝整个体制,不要搞什么择优录取之类的,让大家都像一张白纸一样进入小学从头学起,我也不至于每天辅导作业狂掉头发都要秃顶了。

而那些孩子已经上到三年级以上甚至初中的妈妈,咱们真不是一个频道的,恳请你们就不要指导了。正所谓两年一小沟,三年一大沟。你们孩子上大班的时候有面临过要听写的窘境吗?你们孩子上大班的时候会要求每天晚上自己认字或者认拼音地读书还要打卡发视频吗?

三年前的幼小衔接内容是啥?数学把20以内加减法弄熟了都算很先进的了。现在呢?讲得都是数学思维,大班的娃在研究鸡兔同笼有几只脚,看图推理、等量代换……我说奥数变了一种方式低龄化一点都不夸张。

看看现在的幼小衔接思维训练真题吧~

当代幼升小老母亲:三年级以下我们是朋友,超三年级的不约

妈蛋,5个玉米等于两个萝卜加一个玉米,那萝卜相当于几个玉米这样的题,我要是没记错,这得用方程式解吧?我说它是初中的等量代换也不为过啊~

语文就更别提了,不是认几个字那么简单了,题型简直不要太刁钻。

当代幼升小老母亲:三年级以下我们是朋友,超三年级的不约

又要拼读还要猜谜语,最终还要考验你的绘画能力,合着我画画不好,就是知道答案也得不到分干着急呗?有天卷子上的谜底是个“知了”,大荣不会画,妈蛋我也不会啊!只能现查百度的简笔画。

所以,我每次听到有人说“我们小时候也没有怎么怎么地,现在不是也怎么怎么地……”的时候,我都暗自觉得特别不负责任。我一个成年人,在幼小衔接的题目中都时常捉襟见肘,所以我们小时候的那些事儿,还值得相提并论吗?

敢问,我们小时候想要上个好点的小学,还得要经过花样繁多的面试吗?

前两天,荣妈听了一个学而思的讲座,讲得是2020年小学入学政策讲座。原本是去听政策解读的,结果成功被焦虑。学而思简直就是个魔鬼,它把西安目前比较大热的私立学校全都给你画个表格列出来,透露给你择校时会考试的一些题型。

你能淡定的看完,算我输!看完这些学校五花八门的面试题,我觉得我就是个井底之蛙,妈蛋教育改革根本不是在说说,它已经践行到这样的地步了!

当代幼升小老母亲:三年级以下我们是朋友,超三年级的不约

比如这所英语特色学校,考英语能力是一方面,但数学语文也都有内容,甚至于跳绳也要考……

当代幼升小老母亲:三年级以下我们是朋友,超三年级的不约

这个学校更有意思,集体面试,老师通过观察孩子在一群人当中的举动来判定这个孩子是不是足够有自制力、足够有学习的潜能。

当代幼升小老母亲:三年级以下我们是朋友,超三年级的不约

这个学校,不只考学生,还考家长。密密麻麻一大片的考试内容,不光是文化知识,还有生活技能,从入学开始,就要求孩子是个德智体美劳都很平均优秀才行。

当代幼升小老母亲:三年级以下我们是朋友,超三年级的不约

原本我以为考家长这种事情只有在上海这种超一线大都市才会有,没曾想,西安这个二线城市,也有。它要求孩子要优秀,家长也不能是个土锤,否则拖了孩子的后腿,那是一辈子的亏欠。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足够优秀吗?

不够?没关系学而思有正经的培训班,家长可以去上,专门教你如何顺利的通过孩子幼升小的面试~哈哈,特别地魔幻现实主义。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现阶段更多的小学还比较正常,没有这么的丧心病狂。但我不得不说,这些新兴的热门学校一定程度地也反映了未来教育的趋势,它对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论是在智力、能力还是财力上面,都会阶级分化的越发严重。

当代幼升小老母亲:三年级以下我们是朋友,超三年级的不约

这个时候,我不得不祭出高考状元熊轩昂的至理名言,未来的寒门子弟将越发难出头。你不得不承认,教育资源的分化越拉越大,而国家对于人才的筛选也会愈发全面和深刻。

有天大荣在上书法班,我跟一二三年级的妈妈们坐在一起聊天。三年级妈妈对于大班孩子如今三两个兴趣班加身感到非常惊讶!“哈?这么小学那么多干啥啊?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都是傻玩的!”

我只能微微一笑说:“大荣只有两个兴趣班,不算多的。”他周围的小伙伴有的是996的,一周七天不休息也是有的,甚至于一周七天还要加网课的!

短短两三年,早已沧海桑田,连幼儿园小朋友都已经变得这么拼了!跪求大几年前的经验就别说了,你想说的我都懂,但是臣妾做不到。

如今的这波幼升小家长,都是脆弱的。

我们听不得哪儿哪儿又开了个什么新的培训班,因为第二天我指定会去带着娃试听看看。也听不得谁谁谁家娃在学啥啥啥,挺不错的,因为第二天我指定会去带着娃试听看看。也听不得啥啥啥又出了新题,都是选自上外附小、复旦万科的历年真题,我真的会瞬间砸钱买回来。孩子做不做是次要的,但起码自己得先见过世面。

我不得不说,从幼儿园开始,便已经在拼妈了。两小只上个幼儿园,我把小时候没背过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全背过了,不仅背了还得研究每一句是啥意思!什么日月盈仄辰宿列张之类的,我一个学中文的解读起来都牙齿打架。

想想看,我小时候有几个人背过这东西?还每天要打卡发视频,三岁半的小班同学李依依就表示:经常会被妈妈这个被老师要求检查孩子背三字经发视频的老女人逼哭。

我们这届妈妈活得真的很艰难。

孩子睡着了,自己还得起床偷偷预习下一段三字经,生怕下次背诵的时候我自己先忘了下一段是啥。

孩子上书法班,我还得在门外竖着耳朵使劲听,生怕老师讲了哪个典故是我没听说过的,然后被孩子问起来很尴尬。

孩子练搏击的时候,我也得瞪着大眼睛,时刻记住动作要领,然后回去纠正……虽然这一项李大荣早已不听我的了,但我也得知道,否则陪练都拿不好靶子。

因为现在的孩子进步得太快了,他们有大把的资源去学习,只要他们肯学,我们是可以倾家荡产、肝脑涂地的。想想看,做好了这样觉悟的这一代家长,是一般人吗?

所以,幼升小的老母亲是很功利的,如果你娃是一年级,那么我可以分分钟跟你变成很要好的闺蜜,你说什么我都听,因为你孩子的现在,就是我孩子的未来。

如果你是二年纪,我也会虚心接受和聆听,因为,我娃上一年级的时候,你娃上三年级,是整个小学最关键的转折年,这个经验必须跟,因为可以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地绕过很多坑。

如果你娃现在是三年级,我会抱有崇高地敬意同情你,因为你跟我一样,时时刻刻担心着,不抓紧是不是就会跟不上,已经这么水深火热了,我怼你干啥?谁活的容易?论等级,三年级妈妈的焦虑恐怕跟我这个幼升小不相上下,我们可以惺惺相惜。

如果你已经四年级了,那不好意思,咱们就不约了。两个世界的人,怎么一起好好的玩耍或者抱团取暖呢?不能够。为了我好善意的提醒,我心领了,但我实在是没法跟你谈目前教育改革态势和幼小衔接概念的全新理解,我讲了你也不会有兴趣听。

没有面临幼升小的人,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这届家长这么鸡血,刚经历过的有共同语言,经历的久了,就很难有同理心,所以就不要勉强跨界交流了。

幼升小的老母亲,焦虑源自于周围人,如果你周围的小伙伴生活的相对宽松,那么你就不需要变成鸡血妈来调教鸡娃,但如果你周围的小伙伴们都在抽干自己的血让孩子拼命鸡血……

教育原本就是个从众的运动,谁又能独善其身呢?你可以,孩子行么?

这是个灵魂拷问,因为孩子不会回答你,但会在将来用成绩告诉你,妈妈你对了,或者妈妈你真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