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大明湖畔“秋柳園”的主人是他!

原來,大明湖畔“秋柳園”的主人是他!

提起“濟南二安”,幾乎無人不曉,然而說到漁洋山人,不少人卻一臉茫然。其實若論他們對濟南的貢獻,漁洋山人並不在“二安”之下:濟南雖是“二安”老家,但兩位詞人在濟南居住的時間都不是很長,描寫濟南的詞作也都不多。而漁洋山人非濟南籍貫,卻自稱“濟南人士”,並以其超群才華和不朽作品讚美濟南,為濟南名揚四海也是出了大力的。

原來,大明湖畔“秋柳園”的主人是他!

漁洋山人名叫王士禛,自小聰穎,5歲能背《唐詩》,6歲誦讀《詩經》,11歲揮筆聯句步韻唱和,15歲出版第一本詩集《落箋堂初稿》,17歲參加童子試縣、府、道三試皆為第一,18歲應鄉試中第六名舉人(本為第一,後因他人暗箱操作被排延為第六),3年後進京會試中進士,年僅22歲。

原來,大明湖畔“秋柳園”的主人是他!

順治十四年秋,24歲的王士禛邀請邱石常、柳燾揚、通祝第等當時一幫“憤青”來到濟南,在大明湖的“天心水面亭”飲酒酬和,看到湖岸柳葉泛黃,飄搖欲墜,睹物傷時,觸景生情,即興賦《秋柳》詩四首,通過對柳葉由盛及衰的細膩描寫,嘆感時代變遷世事更替的無奈。此後他與詩友們在大明湖畔建館結社,館曰“秋柳園”,社稱“秋柳詩社。”

王士禛的詩清新蘊藉,灑脫自然,刻畫工整,善於用典,為詩壇一代宗匠。他對濟南山水風光的描寫,以及後來到江南為官時的大量作品,都充分體現了他的詩作主張。譬如“秋柳”四章,詩中多用典故,隱約朦朧,雖有清悲淺恨,但欲說還休,句句寫柳,卻不見“柳”字,顯示出深厚的文學功底,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原來,大明湖畔“秋柳園”的主人是他!

原來,大明湖畔“秋柳園”的主人是他!

王士禛在濟南的居所多年前已經廢圮,如今的秋柳園是前些年大明湖景區改造擴建時,依據出土文物指示的位置重建的。門前有王士禛雕像,正房是坐北朝南的二層小樓,二層簷下懸掛著“秋柳詩社”牌匾,兩側是一副“切磋推敲歷山下,交流唱和秋柳園”的對聯。院落東側豎有鏡亭,西側是廉志軒和潭藝軒,院內還有假山、長廊、石橋、亭臺,曲徑通幽,很有江南園林的味道。再往後就見到臨水而居的“天心水面亭”了,這裡是觀賞大明湖的極佳位置,曾堤、岸柳、長廊、拱橋、亭臺、樓閣全部倒映在湖中,看水上,大明一片;看水下,一片大明。

原來,大明湖畔“秋柳園”的主人是他!

感謝王士禛,他讓一座普通的宅院變成了珍貴文物,他讓大明湖的岸柳成為了泉城名片,他把明府城的老街揉進了濃重文氣,他為美麗的明湖增添了婉約神韻。如果說秋柳園是詩意濟南的一個斷句,那麼王士禛就是一闋綺麗的宋詞。

攝影:王琴、王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