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修復順序是什麼?

白天的夜有多美


現代社會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學習知識也更方便了,人們對於孕產知識瞭解尤其是產後恢復也漸漸的重視起來。對於注重生活質量和愛美的準媽媽和新媽媽來說,已經不滿足於傳統的坐月子恢復身體了,往往開始注意產後塑形,避免身體在孕期和產後走形,恢復孕前的好身材,同時避免月子病。這裡邊就涉及到產後子宮,產道的恢復,盆底肌的修復,骨盆的修復,腹直肌的修復。如果做好這些檢查和及時恢復,那麼新媽媽以後不會被月子病所困擾,而且還會恢復到孕前的好身材。對於產後恢復來說,從分娩後就新媽媽的身體開始自動恢復了,但是恢復的先後時間有別,而且有些身體可以自動恢復,有些需要通過鍛鍊恢復,而有些需要通過醫生診斷恢復。



子宮、產道的恢復,內臟器官功能的恢復。不論是剖腹產還是順產,新媽媽都是元氣大傷,需要休養的。

子宮是懷孕過程中變化最大的器官,從約50克到生完孩子1000克,足足增大了20倍,而且還要承擔大約300~1000毫升的羊水,500克左右的胎盤,3000~3500克胎兒的重量。產後從胎盤娩出以後就開始恢復了,一般惡露排完代表著子宮內膜恢復好了,大約需要21~30天。但是子宮的大小可能還沒有恢復好,子宮如果正常修復好,大約需要6周後,也就是42天后。如果是剖腹產,需要的時間在延長2周,也就是56天后。內臟器官由於孕期和分娩時候遭到子宮和胎兒的壓迫,往往會出現功能性障礙,如漏尿,排尿困難,便秘等等,在產後很快就會恢復了。


盆底肌的修復,盆底肌修復好了話可以提升以後的生活質量,避免婦科疾病等疾病困擾。漏尿是最常見的我一種併發症。

盆底肌如同一個托盤和開關,託舉著盆腔內的內臟器官,同時控制著大小便和子宮的出口。因為在孕期和分娩的時候,由於不斷增大和下行的子宮壓迫到盆底肌,是盆底肌的拉伸達到一個極限。往往在產後由於盆底肌受損導致漏尿,子宮脫垂等症狀。盆底肌功能可以自然恢復,但有的恢復的不好,甚至有的在老年以後才出現漏尿等現象。所以有必要做一做盆底肌的修復。如果產後覺得盆底肌沒有什麼大問題,可以自己隨時鍛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凱格爾運動,模擬小便時候停止小便用力方法,收縮5秒左右,然後放鬆10秒,要常常鍛鍊才會有效果。如果盆底肌受損嚴重,或者自己找不準盆底肌的位置,可以到醫院去治療,康復醫生會利用器材和儀器幫助恢復。這個時間要堅持倆個月到半年的時間,看情況而定。


骨盆的修復,在倆個月內修復最有效,一般不需要器械。嚴重一點的可以使用骨盆矯姿帶。

在孕期和分娩時候,新媽媽的身體開始分泌鬆弛素作用於骨盆關節,恥骨聯合開始分離,以保證胎兒順利通過。分娩以後,打開的恥骨聯合也開始慢慢的靠近閉合,有的恢復比較好,也有的恢復到不太好,間距過大。往往會導致新媽媽胯骨變寬,小腹凸出,不但形體不美,而且會造成骨盆疼痛,腰痠背疼等各種疼痛,內臟器官下垂等。骨盆的修復可以在產後做一些骨盆修復運動:俯臥在床上或者地墊上,雙臂放倆邊,調整呼吸並向上曲起小腿,吸氣時候上身和頸部後仰,雙腿儘量往上翹,腳背繃直,雙手扶住腳尖,雙膝儘量離開地面,保持此姿勢為10秒到20秒,呼氣時候慢慢把上身還原,鬆開雙手,雙腿收回。如果骨盆鬆弛比較嚴重,可以使用骨盆矯姿帶進行修復。


腹直肌分離的修復,可以在2個月後鍛鍊,在6個月自己複查,看看恢復情況,調整恢復運行的方式。

在孕期不斷長大的子宮撐大了肚皮,肚皮上腹直肌就在中線分離。一般在產後自行修復,可以在產後自行檢查。一般在產後六個月內自查,平躺在床上,,雙腿彎曲,放鬆腹部用一隻手手指下壓肚臍稍上的位置,頭肩部慢慢抬起,感受一下期間是否有空隙。如果少於2指的可以通過自己鍛鍊修復,如果在產後一年還有三指的距離,就需要到醫院就診康復了。一般情況下,腹直肌會在一年的時間恢復正常。


達令育兒


 產後三大修復:腹直肌修復、盆底肌修復、骨盆修復。

  腹直肌

  腹直肌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肉組織,起自恥骨聯合和恥骨嵴,止於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

  有前屈脊柱,降胸廓,維持腹壓、固定臟器位置的作用。同時對咳嗽,排便、活動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腹直肌分離發生機制:

  腹直肌分離的發生是由於產後腹部肌肉鬆弛,腹壁緊張度下降,但又不能很快恢復到原有的位置和形態,多餘的贅肉就會在腹部堆積突起。

  自測:

  仰臥位,雙手放在胸前,頭和肩輕輕抬離床面,如做仰臥起坐一樣,用尺子(或手指)測量腹部肌肉間隙,在臍上和臍下下4.5cm處進行評估,≥2cm就說明存在腹直肌分離。

  

  據統計:

  ·陰道分娩腹直肌分離發生率為 60. 3%,剖宮產發生率為 70. 8%,2 次及以上剖宮產的產婦腹直肌分離發生率更高 ( 90. 8%)

  ·生完孩子有三分之二的人有腹直肌分離,1年以後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腹直肌分離。

  骨盆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兩塊髖骨(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所組成。骶骨與髂骨和骶骨與尾骨間,均有堅強韌帶支持連結,形成關節,一般不能活動,妊娠後在激素的影響下,韌帶稍許鬆弛,各關節因而略有鬆動,對分娩有利。

  

  髖骨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

  骨盆的作用:

  骨盆是軀幹和下肢之間的骨性連接,是支持軀幹、保護盆腔臟器的重要結構(如圖)。在孕期骨盆支撐著胎兒的重量,維持子宮的正常位置,同時是胎兒娩出時必經的骨性產道。

  

  骨盆內包裹著眾多盆腔器官

  盆底肌

  盆底肌,是指封閉骨盆底的肌肉群,它好像一張吊網,尿道、膀胱、陰道、子宮、直腸等臟器被這張“網”緊緊吊住,從而維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

  一旦這張“網”彈性變差,“吊力”不足,便會導致“網”內的器官無法維持在正常位置,從而出現相應功能障礙,如大小便失禁、盆底臟器脫垂等。

  

  接下來詳細說明產後腹直肌修復、骨盆修復、盆底修復三者之間的關係。

  骨盆修復到底修復的是什麼?

  ·骨頭:是不會變大變小的,即使經歷了生產也不會因此而變大,更不會因為你做了“骨盆修復”而縮小。

  ·關節:組成骨盆的關節是能夠微微活動的,被稱之為“微動關節”,一旦這些關節發生錯位、分離時,會讓你疼痛難忍、坐臥難安,難道你會認為關節的微微變化就能導致的骨盆變大?並不會。

  ·韌帶和肌肉:在孕期,盆底肌就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由於激素、體重、體圍和腹腔體積等的變化使得盆底肌處於持續的受壓狀態,會逐漸鬆弛,加上子宮逐漸增大使得盆底肌被拉長無力,而分娩的過程又會進一步對盆底造成損傷,也就是說,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生產後都需要盆底肌修復。

  ·無論是盆底肌修復還是骨盆修復,他們的核心都是圍繞著盆底肌的修復進行,而骨盆修復則還要針對骨盆錯位進行糾正,而糾正的主要目標是韌帶和肌肉,並不是指骨頭的縮小。

  盆底肌修復使骨盆間原本鬆弛的肌肉韌帶變得緊緻,從而促進骨盆的復位。而骨盆修復後有效承托起盆腔內的器官,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盆底受到的壓力,輔助盆底恢復。

  所以說:骨盆修復和盆底修復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骨盆修復應該包括盆底修復,而不是狹義上單純的骨盆正位。

  結論就是:產後可以同時進行骨盆和盆底肌的修復。

  腹直肌修復對盆底的恢復有什麼影響?

  1、自主鍛鍊

  2、電刺激治療,通過持續的被動收縮,提高腹部肌肉興奮度,喚醒因分娩而受損的腹部肌肉,達到改善腹直肌分離的目的。

  ·產後42天開始,3次/周,30min/次,頻率50Hz,10次/療程。

  ·患者仰臥位,將2對電極片分別貼於腹中線兩側2cm,臍上2cm和臍下2cm各一片。

  前面說到腹直肌有維持腹腔壓力的重要作用。無論哪種方式修復方式,都需要刺激腹直肌不斷進行收縮與放鬆。腹腔是封閉的環境,腹直肌收縮腹腔空間變小,腹壓隨之增大。增大的腹壓會進一步加大對盆底的壓力,對於產後媽媽來說,盆底肌本就變得鬆弛薄弱,盆底受到長時間持續性壓力,就會加重盆底的病負擔。

  同時增大的腹壓,還會擠壓盆腔內的各器官向下運動,而薄弱的韌帶和肌肉無法有效固定器官的位置,膨出和下垂的情況就發生。

  所以說:產後同時有盆底問題和腹直肌分離問題,不應盲目進行腹直肌修復。單純存在盆底問題,也不應該過早進行腹部塑型(如:仰臥起坐、平板支撐)運動。

  那什麼時候可以進行腹直肌修復和腹部塑型呢?

  最好是等到盆底肌力達到3級以上,此時才更加安全。

  總結:

  1、產後可同時進行骨盆和盆底的修復,兩者有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

  2、腹直肌修復、腹部塑型要謹慎,盆底肌力大於等於3級後在做不遲。

  3、修復順序:盆底肌修復&骨盆修復,然後才是腹直肌修復。

  三者的關係,你明白了嗎?

  有哪些效果好又省錢的恢復方式呢?

  1、盆底肌修復

  前提:如果盆底肌達到3級(盆底肌力分為0-5級,4-5為正常)可以自己有效收緊盆底肌,且膨出下垂小於3度,就可以通過堅持做凱格爾鍛鍊促進恢復。

  之前已經寫過具體方法了,還是給大家放一個文章鏈接吧:

  如初康復:盆底肌運動(凱格爾運動)應該怎樣做

  注:一定要堅持,一天3次,一次10分鐘,一天累計鍛鍊30分鐘左右,一週鍛鍊5-6天。堅持2-3個月可以看到明顯效果!

  2、腹直肌修復。

  前提腹直肌分離小於3cm,可以按照上文的自主鍛鍊方法促進其恢復。

  注:腹直肌分離不要做卷腹類運動,比如仰臥起坐,只會越做越嚴重。

  如愛知暖,如月新生,更多產後問題,請關注我們【暖月閣】,祝您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在留言區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