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武強樂器產業從量到質的轉變

探秘武強樂器產業從量到質的轉變——

鄉間流淌出的“世界音符”

探秘武强乐器产业从量到质的转变
探秘武强乐器产业从量到质的转变

圖①、②:工作人員在對樂器進

行終端整理。 蘇小立 攝

“南有周莊,北有周窩。”走進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目光所及處,各種音樂元素融於當地建築的一磚一瓦中,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在這裡,幾乎人人都可演奏一兩首音樂。“最早就是鑄造黑管(單簧管)的零配件,用銼刀銼,用砂輪磨,莊稼人幹技術活,不容易。”1989年,曾為天津管樂廠製作零配件的陳學孔選擇回鄉創業,開辦了一家樂器廠。自此,周窩漸因音樂聲名鵲起。武強,也因周窩而被世人越來越熟知。“現在30秒就能生產一個小號立鍵,1分37秒能同時加工6塊小提琴面板。”經過30年發展,如今陳學孔的企業成長為一家集生產、研發、銷售於一體的龍頭企業。像陳學孔如此規模的樂器生產廠家,在武強縣不只一家。目前,武強縣擁有樂器生產企業51家,其中西管樂器產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暢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西洋樂器產品全覆蓋、銷售全球化,這裡生產的產品主要包括吉他、提琴、低音號、薩克斯等7大系列、400多個品種。一條集樂器生產製造、物流配送、人才培養、創意創作、音樂展演為一體的國際性全產業鏈條正在武強形成……

●“金音”玉振奠基礎

武強樂器產業起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當時,可謂是一張白紙,廠房、資金、技術、設備、人才等等都沒有。一群敢想敢幹、敢闖敢拼的農民一干30多年,用種五穀雜糧的雙手製造出了精良的西洋樂器。

“沒摸過吉他”“不知道什麼是薩克斯”“黑管?沒聽說過”……在採訪中,記者發現許多農民進樂器廠前,與樂器可謂是相看兩不“識”。武強縣第一家樂器企業通達樂器廠(金音樂器集團前身)成立於1989年。企業的兩位創立者周國芳、陳學孔都是農民,前者之前乾的是水暖,後者只是生產過樂器零部件。

陳學孔對第一筆訂單記憶猶新。當時,企業接到了生產單簧管的單子。可高興勁還沒過,大家就傻了眼:桌子上面密密麻麻擺滿了單簧管零部件,每一個都用數字標號,竟然從1排到了100多!不少零部件呈“S”“Z”形狀,極不規則。連單簧管都沒見過的農民員工依葫蘆畫瓢,沒有模具,他們就用銼刀銼,用砂輪磨,用鋸子鋸……

企業員工的奉獻,換來的是一個從業人員達2600人、2017年銷售收入達到7.4億元的產業。武強西洋樂器的名氣也越來越響,產品中85%以上出口歐美市場。

“金音成功,是因為緊跟國家政策。”陳學孔說,政策是國家召集經濟界的精英仔細研究後製定的,肯定錯不了。如果超前了那應該是走了捷徑或歪路;如果跟慢了,就沒了市場,都不能長久穩定發展。

而跟隨金音壯大起來的,是13家配套加工企業和樂器產業的技術工人。武強每個村都有人在金音上班。近30年,差不多是一代人的更迭,可以說,金音為武強培養了一代樂器產業工人。

引導企業與日本雅馬哈樂器公司開展對標,聘請清華大學專家對公司進行管理診斷和改進提升,推動企業提檔升級。金音集團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樂器加工廠發展成為旗下擁有8家子公司、年銷售額達到4億多元的樂器集團,先後被確定為全國管樂生產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等,“JY”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全省西洋樂器企業中首個國家級商標。在金音集團的輻射帶動下,武強樂器產業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跨越,僅圍繞金音集團發展起來的配套加工企業就達到13家。

●“以商招商”聚產業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金音集團這一龍頭的輻射帶動下,武強縣樂器產業迅速裂變,實現了由“獨奏”到“合奏”的喜人局面,各類與樂器製造相關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一個國際性西洋樂器產業板塊正在這片土地上迅速隆起。武強樂器產業有了更為深厚的根基和廣闊的前景,也具有了吸引世界目光的實力。

通過思想交流、外出參觀等舉措,引導現有重點企業老闆解放思想,強化“引來一個客商,就是引來一個夥伴”“引進一個企業,就是樹立一個標杆”“引進眾多企業,可以實現聚集共贏”的意識。為此,在縣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了佔地3平方公里的樂器文化產業園,累計投資6.5億元完成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我們變‘招商’為‘商招’,由金音集團主動引進世界最大的樂器經銷企業之一——德國蓋瓦公司落戶武強;通過蓋瓦公司,引進了意大利迪恩迪畫業公司……”武強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金音在產業園內建設了中小樂器企業孵化園,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廠房,並通過對外租賃產生效益的模式,吸引國內外中小樂器企業聚集。

如今,武強樂器產業已由原來金音集團一家企業,發展成為聚集國內外51家樂器知名企業的產業集群,其中世界頂尖樂器企業3家,樂器產品由原來的4大系列擴展到7大系列,出口由原來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擴大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時,與中國樂器協會、中國音協管樂協會和中央音樂學院合作,投資11.5億元,建設了全國第一家音樂教育服務聯盟示範基地,重點建設了音樂教育培訓中心、體驗中心兩個板塊,著力打造“音樂教育培訓+線上線下銷售+音樂活動交流+樂器新品研發+創業創新服務”全產業鏈條。目前,兩個板塊全部建成,到基地參觀體驗遊客超過30萬人次,培訓音樂人才4000人次。特別是將音樂教育與扶貧脫貧結合,對貧困戶組織開展樂器維修、配件加工、網上銷售、樂器演奏等技能培訓,目前已累計培訓貧困群眾917人,人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該基地被評為全省旅遊扶貧示範項目。

●從“學藝”到“競技”

自主創新是金音崛起的另一個法寶。金音樂器集團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堅持每年拿出不低於公司收入30%的資金投入產品研發,不斷提高公司的自主創新能力,先後與國內29所音樂院校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並在美國紐約與布魯克林大學共同創辦了樂器研究所,使公司產品的關鍵工藝技術始終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他們還與電貝司行業的世界第一品牌德國握威、美國凱利金等國際大型公司合作,投資400萬元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新建和改造了5條生產線,基本實現了數控流水線自動化加工生產。

武強樂器企業利用技術創新、人才創新和理念創新,實現精美樂器的更新換代。在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武強樂器人已將趕超目標定在了西洋樂器優勢地乃至傳統產地。

樂器產業園引進的3家頂尖樂器企業德國蓋瓦、美國賽西里歐、德國博蘭斯勒,不僅生產、銷售能力世界一流,研發能力也在全球獨佔鰲頭。武強樂器企業則與美國康-塞爾瑪樂器、施坦威鋼琴等國際名牌以及中國樂器協會、中國吉他學會、清華大學、北京樂器研究所等30餘家科研院所機構建立了長期產品開發合作關係,每年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100餘項。目前,園內產品所擁有的世界性專利達110多項,其中蓋瓦公司有23項。

武強嘉華樂器有限公司是德國GEWA樂器重要生產基地,在嘉華公司內,經理於秉勳拿起一把小號,驕傲地說:“目前,我們可以生產巴哈小號了!”由於企業開拓創新,積極與世界先進企業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生產理念,產品質量得到了飛速發展。以前一把小號只賣300元,升級後,每把價值3000元以上。公司的機械化生產率已達到70%,且排放達到了零汙染。目前,公司在新技術推動下,正在研發和投產數碼鋼琴、電子鼓、電聲提琴和電吉他等產品。公司已成功申請33項國家專利,其中25項實用新型,5項外觀設計,3項是發明專利。特別是企業自行設計的DC系列爵士鼓,在德國榮獲了工業設計獎紅點獎,是目前打擊樂器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產品。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走過了學習、模仿道路的武強樂器產業,有了技術創新助力,競技能力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武強,既能領略中國北方農村的淳樸厚重,又能飽覽西方現代音樂元素。樂器產業跨越發展的交響曲已經吹響,武強縣樂器產業特色發展的美妙樂章必將華麗奏響“世界音符”。(記者杜將 通訊員蘇小立)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