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的“心思”,媽媽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文|小興成長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這篇文章送給我的一個朋友

從我的孩子小興出生前到出生後的這3年裡,看過不少關於育兒的書籍。我不是做育兒方面的相關工作。小興出生前,我對育兒知識一片空白。

懷上小興後,只能“惡補”相關知識。看的多了會發現網絡上充斥了很多“口水”文章;現實中存在大量錯觀的普及版叢書。就拿兒童心理學來講:人人都敢以兒童心理學家自居,尤其是在商家和媒體意識到教養兒童存在著巨大的市場後。

我改變不了這種現狀;沒能力、沒必要。呵呵~~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孕媽準爸或是寶媽奶爸。我很樂意給你們推薦幾本關於育兒方面的書,這對你養娃有幫助。

《美國育兒百科全書》第6版

《蒙臺俊利早教全書》作者:瑪麗亞•蒙臺俊利

《孩子你慢慢來》作者:龍應臺(三部曲其中之一)

下面,進入正題。從孕媽懷孕到孩子出生,你可能認為孩子太小,什麼也不懂: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其實,孩子會有很多小“心思”。你對孩子的“心思”瞭解多少?

胎兒的“心思”,媽媽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二、胎兒出生前——胎兒學習

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時,他們的大腦就已經開始學習了。當胎兒長到6—9個月時,他就能聽到媽媽的聲音。孩子剛出生,就能分辨出媽媽和陌生女人之間的聲音。

曾經有學者做過一次著名的“吸允”實驗:

首先,實驗人員測量出孩子“基準”吸允速度。然後,放一段提前錄製好的媽媽的聲音。當孩子吸允速度超過基準時,開始播放媽媽的錄音;當孩子吸允速度低於基準時,開始播放陌生女人的聲音。這時,孩子就會明白,只要加快吸允的速度,就能聽見媽媽的聲音。過幾天,實驗人員調整了因果關係。孩子學會了想要聽見媽媽的聲音,就需要減慢吸允的速度。

除此之外,胎兒在媽媽肚子了5個月左右,就會開啟“運動模式”。他學會了在媽媽肚子裡“伸懶腰、打哈欠”,而且還懂得通過“蹬腿”的方式旋轉自己的身體。

胎兒的“心思”,媽媽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研究人員表示:胎兒的大腦在出生前就做好了準備。它更像一部學習機器,出生時就完成了所有的配置。而配置的“好壞”,則取決於胎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成長環境”。

如果一個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裡,持續地體驗到媽媽快樂的情緒,胎兒大腦的“配置”就要好一些;反之,胎兒持續地感受到媽媽的恐懼和焦慮,“配置”就要差一些。

當然,胎兒大腦在媽媽肚子裡的“配置”好壞,從不會起著決定性作用。它更取決於孩子出生後的成長環境。

胎兒的“心思”,媽媽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三、胎兒出生後

1)嬰兒喜歡“笑”臉

爸爸媽媽還能不能回想起來,當你看到你的孩子第一次衝你微笑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同樣,在剛出生的孩子的世界裡,他會對人臉著迷:尤其是一張活生生的、表情豐富的、愛笑的臉。而你的眼睛對孩子來說是最有趣的,他非常喜歡你用一雙“會說話”的眼睛直視他們的臉。

相反,孩子最不喜歡的是一張面無表情的臉。當你面無表情看著孩子時,起初他會變得煩躁不安,轉過頭去;當你繼續看他時,他可能會用“哭”來表示抗議了。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社會拒絕”,而“社會拒絕”又是最厲害的一種心理折磨。

心理學家菲利普•羅沙表示:

嬰兒面對“面無表情的臉”所做出的不安反應,證實了社會互動在早期形成自我意識過程中的重要性。如果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是積極的,並用溫暖的方式和我們互動,我們便會感覺良好。如果他人對我們有敵意或者忽略我們,會被認定為一種心理折磨。

胎兒的“心思”,媽媽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2)嬰兒的溝通意圖

孩子對笑臉和眼睛的內在興趣,被心理學家認定為:孩子剛出生便對他人存在著“溝通意圖”。新生兒通過哪些能力來幫助他們識別他人的“溝通意圖”?

  1. 眼神:嬰兒喜歡直接的眼神對視。這對我們成人而言是一樣的道理。當別人看著你的眼睛時,會傳達出一種交流的信號。說明你們之間可以對話。
  2. 交替:人們的所有溝通都涉及交替。嬰兒吃奶就是一種典型的交替行為。嬰兒吃奶時會出現吸允和暫停的動作:當嬰兒暫停時,媽媽會輕輕搖晃嬰兒,他便會繼續吸允。這就像對話時需要交替一樣。
  3. 父母語:當成人和嬰兒溝通時,會自然的採用一種語調,這種語調像是在唱歌,被稱為“父母語”或“兒向語”。很多研究證明:對於“成人語”和“兒向語”,嬰兒更喜歡“兒向語”跟他們說話。

當一個人跟你眼神對視,用兒向語和你說話,並會對你的“啊啊”聲做出回應時,便向你傳達出了溝通信號。這說明,新生兒從出生時就能識別出

他人的“溝通意圖”。

胎兒的“心思”,媽媽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3)嬰兒剛出生的模仿能力

嬰兒剛出生就具有模仿能力,他會模仿你的面部表情。在一個嬰兒的實驗中,孩子便有趣地模仿了成人吐舌頭、張嘴巴、嘟嘴的動作。

實驗:為了測試這次實驗,孩子和實驗人員被置於黑屋子裡。一束光線照亮實驗人員的臉,他便對孩子吐舌頭、張嘴巴、嘟嘴。過20秒後,光線會消失,然後對嬰兒進行黑暗中的拍攝。得出結果:嬰兒剛出生就具有模仿的能力。

胎兒的“心思”,媽媽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4)嬰兒跨通道感官認知和早期數字概念

﹡跨通道認知:我們成人通過觀察就能推斷一個物體的感觸。比如:當我們看到地上有一個像手機的東西實際上是塊石頭,我們就會感到驚訝。

1個月左右大的孩子也能在感官通道中建立聯繫。你可以在家嘗試一下,提前準備兩個奶嘴:一個表面是光滑的,另一個表面有小疙瘩。

別讓孩子看見奶嘴,把其中一個奶嘴塞到孩子嘴裡再拿出來。這說明孩子有過觸覺體驗。

你然後拿這兩張奶嘴的圖片讓孩子看,孩子就會盯住他剛吸允過的奶嘴。

胎兒的“心思”,媽媽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早期數字概念:當孩子上學後,你會發現有些孩子對數字天生敏感。這表現在學習成績上:有些孩子即便上數學課時調皮搗蛋,次次還能考高分;有些孩子你把嘴皮子磨破了,他的腦子還是轉不過來這個彎。

這說明孩子對數字的敏感度存在著差異。對數字敏感的孩子,可能在5個月時,就能夠加減數字了。同樣,還是通過實驗做依據。

舞臺實驗:孩子坐在父母的腿上,讓他觀看一個空的舞臺。這時,一隻手從側面將一個唐老鴨玩具放在舞臺中心。然後升起擋板,遮住唐老鴨。然後在孩子視線中,向擋板內再放進一個唐老鴨。撤去擋板。當孩子看到一個唐老鴨時,屬於意料之外的事。測試結果發現:孩子注視出現一個唐老鴨的時間明顯會比注視出現兩個唐老鴨的時間長很多。

當然,這並不能代表對數字不敏感的孩子,

數學成績一定不好。假如孩子數學成績不好,可能是孩子“內、外動機”的原因。培養孩子興趣才是關鍵。這裡不做贅述了。

胎兒的“心思”,媽媽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四、寫在最後

對於孩子的“小心思”,還有非常多的發現。

但我們養孩子,也不是做研究;對一些好的育兒觀念和方法,採用批判的精神拿來用就好。

作為育兒知識的分享者,也需要具備謹慎的原則和實驗的精神。

這不光是為父母,更是為了孩子。(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