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地产股:5年5倍,央企第一地产公司能否重回行业前三?

2007年,“招保万金”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四家上市地产公司。

2012年,曾经的四强,有2家掉队了,分别是招商地产(现招商蛇口)和金地集团。

2014至今,只剩下“万科A”。

2018年5月17日,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对前来参加2017年度股东大会的股东许下郑重的承诺:未来2-3年,要重返行业前三!

保利充满雄心壮志,其他2家呢?

我眼中的地产股:5年5倍,央企第一地产公司能否重回行业前三?

14年至今,保利的销售额除了2015年排名第6,其他都是第5,离第3很近,很近。

保利地产是大型央企保利集团旗下,唯一的房地产业务上市平台,依靠大股东的地位和资源,似乎踮一踮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重返前三。

而另外2家,招商地产和金地集团,位列十名之外久矣,要恢复昔日荣光,恐怕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那么,保利能顺利重返“前三”吗?

一、除了“稳健”,真的没啥特点!


我眼中的地产股:5年5倍,央企第一地产公司能否重回行业前三?


如果将多项经营指标,如:合同销售额增速、净负债率、融资成本、拿地价格和数量、毛利率等,和融创、恒大等激进型房企相比,保利显得没有进取心;

如果和万科这个“老油条”相比,保利的销售额增速比它高、杠杆比它高、土储比它多,显得比较有进取心,但经营质量不如它,比如毛利率。

总之,除了“稳如狗”,很难找出其他特点了!

截止2019中报,保利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526.24 亿元,同比增长 17.33%,净负债率76.64%,一如既往的稳!

二、土地成本高,融资低成本来弥补

保利的有一个很大缺点:拿地成本很高,楼面价一般在6000以上。2018年新增土储的平均楼面价为6186 元/平,2019上半年是6452 元/平。

和保利新房售价处于一个水平的融创,它的新增土储的楼面价一般不会超过4000/平。

土地成本差距这么大,可是二者的净利率差不多,保利比融创只低2-3个点。

这是为何?

因为保利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融资成本极低,行业最低,没有之一。

截止2019中报,有息负债综合成本仅约4.99%,18年底这个数据是5.03%。

而融创18年融资成本为6.82%。

虽然相差只有1.8个百分点,但是因为它们的有息负债都在2500亿以上,这意味着在利息开支上,融创要比保利多支付50亿左右。

这充分说明有一个“好爹”是多么的重要了!

国资背景房企相比大型民营房企,虽然在土地成本上逊色不少,但资金成本上的优势大大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三、重回“前三”的妙招有哪些?

1、尝试逆周期拿地


我眼中的地产股:5年5倍,央企第一地产公司能否重回行业前三?


我眼中的地产股:5年5倍,央企第一地产公司能否重回行业前三?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保利地产在政策调控严厉、土地价格低迷的时候,拿地较少;反而在土地价格回暖的时候,拿地较多。

这说明其在把握土地价格周期节奏上的能力确实不行,相比融创多次逆周期大量拿地,差的太远了。

另外,保利背靠央企,在行业被打压时期,融资的难度和成本比融创要低得多。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国企那种骨子里的“不作为”是多么的严重!

保利的管理层非常有必要尝试“逆周期拿地”,在国内房地产调控节奏几乎已经形成规律的情况下,这样做其实风险不高。

实在不行,可以去融创挖几个这方面能力出众的高管!

2、更多的并购

历来,相比招拍挂,通过并购的方式容易获取大量质优价廉的土地,融创、恒大在这方面冠绝地产界!

并购一方面能带来土地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能大大加快销售速度,因为并购的项目大多数四证齐全、前期开发已经完成,有的甚至已经开始销售了,买下来之后立马就可以贡献销售额。

只不过,与并购伴随的“坑”太多,另外并购市场的竞争也很激烈,毕竟“好地”大家都抢着要。

要做好并购,需要在建立寻找优质标的的全国网络、土地风险和价值的尽调、谈判进程的推进速度、合同签订后付款速度方面要有不错的综合优势。

这对一家地产公司的管理能力是极大的考验,需要非常出色的并购团队才能完成。

孙宏斌经常自夸:“融创的并购业务能力、并购金额远远超过国内所有的投行”!

保利无需做的和融创一样好,只需比现在的自己好一些,我想土地成本也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销售增速也会加快。

【结语】

背靠央企,保利地产离“前三”的距离很近,只需要克服下骨子里的弱点,进取心更强一些,应该就能“心想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