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晒的咸鱼
若根据大环境来看,四大家族之中的王家,并不注重女子的才学!
《红楼梦》中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都是王家的女眷,一致的是,她们三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王熙凤不用解释,连字儿都不认识几个,虽然后来通过自学也认得了几个字儿,但终究还是脱离不了“文盲”之列;王夫人宴会上行酒令,还是别人替说的,可见王夫人也没什么才学,薛姨妈也一样!
所以,在古代,大家闺秀并不一定就是才女,女儿是否有才学,那跟家长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才华横溢的林黛玉,她的父亲乃是巡盐御史林如海,本就是书香门第,林如海注重文化教育,甚至还专门给黛玉找曾为进士的贾雨村当老师,这才培养出一个才华横溢的林黛玉。
再说说另一名女子——李纨,她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相当于教育部部长,可这位父亲却坚信“女子无才便有德”,于是只给李纨看一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书,导致李纨虽然爱好诗词,却并无作诗本领,这就从根儿上被父亲给耽搁了,大观园众姊妹一起举办诗社的时候,李纨只能当社长,却没办法参与到作诗的行列中。
所以,王熙凤不识字不足为奇,在男权本位社会,女子即便才华横溢,胸有抱负,也根本没有地方施展,读不读书,识不识字,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最多也就是娱乐而已,王熙凤从下被王家当作男儿生养,更加注重的是她的管理能力,将文化放在末位,由此形成了“王熙凤出身贵族却不识字”的奇特现象。
红楼不红
大家闺秀,不识字的多了,何止王熙凤一个?
“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根本就不重视女儿的文化教育。
凤姐不识字,但到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她已经通过看账本读帖子,自学到能够读懂一般书信的地步。另外,在芦雪庵联诗,她还念过一句“一夜北风紧”,被众人盛赞。可见虽然不识字,她还是向往文化的,不管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被“文采风流”的氛围所吸引。
书中没有明确交代薛姨妈是否识字,不过“两宴大观园”时,她可以行酒令,也博得了众人的赞赏,算是不过不失。最奇葩的是王夫人。
王夫人嫁到书香门第、文采风流的贾家已经二三十年了,丈夫贾政“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长子贾珠十四岁进学,女儿元春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宝玉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王夫人,在贾家生活这么多年,居然没受到一点感染。同样是在“两宴大观园”的场合,轮到她说酒令了,“至王夫人,鸳鸯代说了个”!她的文学水平,居然连刘姥姥也不如!
由王夫人,可以想象王家的文学教育、尤其是对女孩子的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了。同样出身在王家的凤姐,目不识丁又有什么奇怪?
反而是比较随和、善于听取合理建议的薛姨妈,大概受到丈夫与女儿的影响,才会得到文化的熏陶,至少在行酒令这样的场合,不至于扫兴丢人。
栖鸿看红楼
- 谢邀。红楼梦中有一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很形象地说明了问题。
- 王熙凤生就男儿性格,自小就不喜读书,行为如男孩一般无二。由于父母的溺爱,也就随她去了。
- 见惯了人来人往,熏陶着的环境历练,兼之杀伐决断的男儿心性,成就了凤姐的管家才能,以至渐达炉火纯青之境。是耶?非耶?甘苦自知!
溯路之行2
其实王熙凤不是不识字,只是没读过什么书,管家看账本之类的事还是做得来的。王熙凤与王夫人皆是王家女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金陵王,王家教养女儿便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书中王熙凤、薛姨妈、王夫人皆识字,只是没有展露出文学才华。
王熙凤识字
1、林妹妹刚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与众不同,彩袖辉煌,恍若神仙妃子。书中这样描绘王熙凤的身份:
既有学名,便是上过学的,说王熙凤不识字是站不住脚的,顶多不向别人博学广文。管家、理事、看账本之类的肯定是会的,否则岂不是有可能被底下的丫头管事耍的团团转都不知?
2、薛姨妈进京前,给王夫人来信说薛蟠打死人的事,王熙凤可是看过那信的,如果她不识字,王夫人可能需要念给她听。
3、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在迎春院子里查出了司琪的表弟写给司琪的情书,一百多个字的内容王熙凤一字不漏的念出来了。
凤姐因理家久了,每每看帖看账,也颇识得几个字了。这并不是说王熙凤不识字,只是识字的概念不同,请接着往下看。
何为识得几个字?
1、贾母的封建思想,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王熙凤此举符合贾母的想法,该装傻就装傻。贾母说三春的学识,不过是识得两个字,不是个睁眼瞎罢了。
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按照这种理解,王熙凤虽然不一定有三春的才华,也是识字的,而林薛二人就是稍微多识了几个字的文豪了!
2、四大家族发家晚,靠的是从龙之功,全是武将,没有文人,看书中,只有贾政一人在读书,而且是死读书,不曾有过功名。书香传世的人家瞧不起这样的武夫,而四大家族也瞧不上那些读书的人家。所以从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与四大家族往来的也就是四王八公,这些靠军功起家的,不曾有诗书世家。唯一的例外就是不曾出场的贾赦的原配妻子,诗书世家,可惜早早离世。
所以可见四大家族对于子孙后辈读多少书是没有传承的,略微识字也就可以了。
以上为头条号“晴空莽莽”的回答,头条App搜索关注“晴空莽莽 ”与您分享更多文学、诗词、历史趣闻。
晴空莽莽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王熙凤是认识汉字的。红楼梦最明显的一处证明王熙凤是识字的场景是抄检大观园的时候王熙凤读司琪的表弟写给她的情书,当然是用普通话念的还是用地方语言念的不知道,反正那一百多字的信王熙凤是一个停顿都没有一气呵成的念完了。
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了。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好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具。这就是信的全文,还有一个地方王夫人和王熙凤一同看薛姨妈写的关于薛蟠打死人的信,如果王熙凤不识字王夫人用不着把信拿出来,把事情告诉王熙凤就可以了。
第二从介绍王熙凤的时候就写到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王熙凤。学名是什么意思,学名就是要上学才用的名字。也就是老师要写在学生花名册上的对大家公开用在学校读书点名的名字。自己的作业本和书本都要写上去用作自己和别人识别的符号。所以说王熙凤是读过书的,具体学习成绩如何可能也不算特别的优秀,识字应该不是很大问题,识字的多少也不确切。但读书信和一般常用的帖子应该没有问题。
抄检大观园一回还特别说到王熙凤凤姐因理家久了,每每看帖看账,也颇识得几个字了。这个颇识得几个字很值得玩味,林黛玉说自己只上过一年学,些须识得几个字,贾母说自家四个女孩儿是读的什么书,不过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林妹妹应该算得上贾府的大文豪了也说自己识得几个字,贾母说的四春元春探春迎春惜春都是可以做诗词歌赋的只是水平的差别不同,也是认得两个字。
而王熙凤的颇识得几个字了,从字面上还加了一个颇字,当然也不能说王熙凤的文化水平高于那五位小姐,但王熙凤绝不是真眼瞎,文盲。这就是我要讲述的第三个证明王熙凤是识字的地方,尤氏拿戏单让凤姐点戏,凤姐谦让了一下,邢夫人王夫人说,我们和亲家太太都点了好几出了,你点两出好的我们听。于是,凤姐儿便站起来,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宝钗生日凤姐也点过一出“刘二当衣”。
王熙凤要是不识字,那就不可能点戏,而且戏单上的很多字都是有很深奥的字体王熙凤都认识,说明王熙凤的文化水平还是可以的,王熙凤的那句一夜北风紧不是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也许是王熙凤的歪打正着,但得到了一个会作诗的冠名,说明王熙凤的学识还不仅仅是只认得几个字那么点墨水,和不识字又相去甚远了。
王熙凤不仅是识字的,而且还有一些很原始的文化天赋,和她见多识广的阅历分不开的,她知道《二十四孝》有“斑衣戏彩”说明还是有很好的对文化知识面的了解,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粗矿。而且贾府的文化教养也是不错的,就连最不可能识字的香菱都可以向林妹妹讨教学作诗,薛蟠都能够说出洞房花烛朝慵起有点像诗的句子来,很多大小丫环都是识字的就可以看到贾府的文化氛围是非常不错的。
还有就是王熙凤生长的家里和贾府的四处都是有很多的名人字画,再有王熙凤的姐妹们的言谈举止都会体现出文化人的元素和词语中高于生活的精炼语言,都会对王熙凤有感染和影响,她很少参加诗社的活动就说出了一夜北风紧的好联句,如果多参加效果就更好了,因为王熙凤的感悟力和极度聪明都是她最优秀的品质。
所以随便怎么看王熙凤都不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贾府高管,而只能说在学识上没有其他姐妹那么全面和精深。你千万不要以为王熙凤不识字就写个字牌骂她两句那倒霉的就是你自己。王熙凤好动和顽皮的性格也可能是她小时候不怎么喜欢读书的原因,和宝玉差不多,但王熙凤把自己其他的品格的潜质发挥到了极致,识字的多少也就不是太重要了,她肚里墨水的含量已经足以应付她所处的环境了,而且还成为了贾府里的佼佼者,所以现在再给她一个文化博士学位实际意义不大了,宝玉才需要这个。
鑫时空
王熙凤能够如此,自然与王家的教育里面有关。那个时代的人皆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有的甚至不提倡女子读书,连宝钗都曾说过,“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而作为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也不过读过些《列女传》《贤媛集》等说教书籍罢了。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也不赞成女子读书,王家又是武将世家,凤姐自然没有受过私塾教育,这应该是符合当时女子的一般情况。
凤吟
《红楼梦》中王熙凤也是大家闺秀,为啥不识字呢?
相对于钗黛而言,凤姐不太识字是真的,咱们回顾一下看看,有许多地方都写出了这位少奶奶于文字上不太通。
第三回出场,作者借黛玉回忆母亲的话,说“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这一回,贾府重要人物都有出现,凤姐是大放异彩,她的八面玲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凤姐的学名是王熙凤,这是不是表示凤姐进过学堂?我个人感觉,学堂是进了的,可能没上几天学,字认得也不多,但一个字都不认识,肯定是不对的。(剧照图)
第十四回里写到凤姐协理宁国府,来旺媳妇拿了对牌领了呈文京榜纸札等,凤姐命彩明钉造簿册,让来升媳妇要来家口花名册等等。彩明是个小秘书,只要遇上了记账,点名,查书等文字上的工作,凤姐都是依赖他的。比如宁府的事,比如后来巧姐和贾母遇崇,就是彩明念祟书本子。可见凤姐在文字上,的确是不通,需要一个文字秘书。
第二十八回里,宝玉到凤姐那,凤姐让宝玉写了一条字“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感叹这东西又不是账,又不是礼物,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凤姐让他只管写上,横竖她自己看得明白。咱们看字不算多,但凤姐让宝玉写,又说自己能明白,可见凤姐是能看得懂,但不会写,要不然也不会麻烦金尊玉贵的宝玉了。
第五十回里,芦雪庵联诗,众人要她起个头,凤姐想了半天,说自己想出一句粗话,随即道出“一夜北风紧”,众人于是开始各展拳脚。一句粗话,却也得想半天,可见凤姐的作诗水平,的确是不太行的。虽然大家都称赞她给人留下了空间,但“虽粗”的评语,却是真的。
第七十回里,抄检大观园,在司棋的箱子里抄到了同心如意字贴儿违禁品,“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便看那帖子是大红双喜笺帖,上道‘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得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凤姐看罢,不怒而反乐。……别人并不识字……凤姐笑道:“这就是了。”因道:“我念给你听听。”说着从头念了一遍,大家都唬了一跳。”信是潘又安写给司棋的情信,字很多,也有那么长,凤姐不但全看了,还给大家念了一遍,可见此时的凤姐,已经会认会读很多字了。
当然了,咱们都清楚,凤姐虽有学名,却并没有和探春湘云她们一样多才多艺,为什么同是大家出身,她就不会了呢?
王家是武将出身,后也从事海外商业贸易之类的,在子女的教育上,应是以实用为主的,所以,凤姐哪怕是认识一些字,她认识的也多半都是帐目管家等方面的内容,于诗词一道,是不通的。这一点,薛姨妈和王夫人可以作为佐证。因为家族教育重点不在文学一道,再加上凤姐本身的爱好,所以,她不太识字也就能理解了,只是因为后来的需要,她懂得很多,这是她本身的学习能力。
其实当时社会上,女人不识字得太多了。底下的丫头婆子之流,没有多少条件读书就不必说了,就连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包括年轻一辈的尤氏等人,在文学上是略逊的,贾母的令往往都是鸳鸯给代的,王夫人薛姨妈也不参加这样的活动,包括尤氏也没见她有什么这方面的描写——她们字肯定都是认识得,但识字不多,何况识字这一说法,也是有不同的。
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就说过姑娘们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行,模板宝钗也曾说过,女孩子不认得字的是好事,认字嘛,就是个业余爱好,那是男人们该做的,女孩子们,主业应该是“针黹纺织”,什么作诗写字这样的事,就是个玩,不能当真,所以她并不赞同香菱学诗。就连李家这样的清贵人家,族中男女没有不读诗书者,可是李纨呢,读的也不过是《女四书》等有限的几本书,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最重要的还是纺绩女红,相夫教子。贾府家就是当时社会一面镜子,贾府如此,其他也一样。
正因如此,曹雪芹说特别的闺阁女子,她们识文断字,文学修养高,处事技能强,眼光格局高远的大有人在,所以,才会为她们立传,而在闪闪发光的她们背后,聚集的,是更多的凤姐这样“不识字”的女人,她们是社会主流。
叶之秋
金陵十二钗源于明清皇家档案库皇室女孙黄册玉牒,他们都是顺康时代的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妃子与格格。那时大清王朝的基本国策是满蒙联姻为主,满满联姻为辅,基本禁止满汉通婚,康熙皇帝的母亲康妃佟佳氏其父佟图赖,血统上可能是汉人,却是汉军正蓝旗也就是属于满洲籍。皇太极的五位皇后皇妃都是蒙古族。顺治的皇后也都是蒙族,少数是满族。当时后宫通用的语言是满语和蒙语,只有太监才会说汉语。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不识字包括两个意思,1是不识汉字,不懂汉学。2是不懂满文或蒙古文。《红楼梦》是汉语文学经典,所谓的不识字其实是不识汉字,不懂汉族的传统文化。
王熙凤从1643年崇祯十六年也就是承德八年八月初九,因为皇太极暴亡,六岁的福临继位,母以子贵,庄妃晋封圣母皇太后,独揽盛京大权,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而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登上了红楼梦的文学艺术舞台,这个王熙凤就是孝庄文皇后与孝庄皇太后。她出身于科尔沁蒙古,十三岁嫁给皇太极,三十虚岁晋升圣母皇太后,她精通蒙古文,通晓满文,略懂汉语。所以红楼梦将王熙凤写成不识字,或者略识几个字。1644年崇祯十七年九月十九日,孝庄皇太后带领姑姑孝端与儿子顺治从盛京迁都北京。由于政治的需要,在定鼎北京后的43年,要与满蒙汉主要是汉族大臣频繁交流,她的汉语水平也在提高。
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下嫁摄政王,成了摄政王夫人,所以红楼梦中的王夫人汉学水平也很低。顺治的皇后第一位是薛宝钗(孝庄侄女顺治表妹博尔济吉特娜木钟,两年后废为静妃,冷美人)。第二位是袭人(孝庄侄孙女孝惠章皇后),从科尔沁草原来到皇宫,也是一个汉语的大文盲,只能做怡红院的主宰大丫头(坤宁宫正宫皇后)。袭人的汉语水平比她的姑奶奶孝庄差的太远了。
从崇德顺治到康熙王朝,后宫的通用语言一直是蒙语和满语,几乎用不着汉语。所以孝庄皇太后(王熙凤)与孝惠章皇后(袭人),尽管在红楼梦里是不识字的汉语文盲,但丝毫不影响她们管理后宫女强人的才华。
读红楼梦必须结合历史背景,否则诺大一个荣国府,做总理的是大文盲王熙凤。豪华的怡红院总管家的是不识一个字的大丫头袭人。这样不符合常理的红楼梦当然会“越研究越糊涂。”
薛宝钗演绎的冠艳群芳的牡丹皇后,是一个例外,她从科尔沁草原来到皇宫,顺治不愿意娶她,大婚后不与她同房,两年后废除为静妃,四年二月十三天后才恢复为长春宫主位,苦难悲剧的婚姻成就了她,她没有自暴自弃,坚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念。在这六年中,她到中南海万善殿的后宫进修班学习汉学,佛学,道学甚至基督教义。所以读者看到的薛宝钗简直就是一个北大文史系博士后。
总之,研究红楼梦不能只看假语村言的正面,必须同时研究真事隐去的历史背景。如果只看正面不看反面,我们当代的文化人就愧对《红楼梦》,更对不起伟大的文学巨匠曹雪芹。
齐燕客
人各有强向,每天支出和收入谁说能说的清,放货利息谁能算的清,库房存放各种家用品谁又知多少,不懂诗书五经并不淹没王熙凤聪明才干,反到突现王熙凤在贾家女性当中上贾母下到丫环无不称奇女性!
cnog程
熟读红楼梦的都知道,凤姐是识字的,第五回宁府贾敬寿宴上,凤姐接过戏单,从头看了一遍,点了一出《还魂》和《弹词》。二十八回宝玉从凤姐门口路过,凤姐叫宝玉给她写几个字,宝玉觉得没头没尾,又不像账目,没办法写,凤姐说她自己横竖明白就行。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凤姐更是明明白白把司棋和潘又安的信读了一遍。
那么为什么大家总说凤姐不识字呢?因为书里有人这么描述的,所以就造成了凤姐不识字的观点。
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薛宝钗。
我相信看到这个名字,很多读者就会心一笑了。
薛宝钗在四十二回当着李纨三春宝黛的面直言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
于是我们就记住了这话,下意识就认为凤姐是不识字的。
我们会产生这种误区,书中人当然也会。所以凤姐不识字竟成了事实,搞得后来者们纷纷叫嚷王熙凤没文化,连字也不认识,王家的教育真奇葩。
我看回答里有几个都在分析王家教育问题,这简直是扯到爪哇国去了。
凤姐不识字的假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薛宝钗的无心之言
宝钗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是她不了解凤姐,还是她随口一说?这无从探究,但在博学的宝钗面前,认得字的王熙凤的确粗俗,王熙凤的微末文化和宝钗一比,也确实等于不识字。
2、凤姐的自卑或自谦
凤姐在平儿面前说探春: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知书识字的确是凤姐的短板,但这么一说,就好像是说凤姐不知书也不识字。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外的说辞,贾母用这种话来形容三春: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也说过这样的话,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所以凤姐的说辞可信吗?
3、彩明的招摇过市
彩明是凤姐的专用书童,念书念账本点名都靠彩明,彩明的存在似乎就在昭告大家,凤姐不识字,完全靠彩明。
所以凤姐真的不认字吗?
------------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