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關於房子的這些事刷過屏

2019年走入尾聲。

這一年,過去常常聽到的“排隊搶房”鮮有發生。

開發商為了一塊“地王”而爭得面紅耳赤的情形也再難見到。

這一年,許多過去少見的“奇葩”事件層出不窮。

這些跟房子有關的事情可能刷屏過你的朋友圈。

去鶴崗,5萬買套房

有個小城市今年火了,它的名字叫鶴崗。在許多一二線城市房價每平方米動輒3萬元-5萬元的時候,這裡被曝出買一套兩居室只要大城市一平方米的價格。房價的分化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上個月,一篇名為《流浪到鶴崗,五萬買套房》的文章刷屏朋友圈。一位舟山網友通過網絡直播在鶴崗低價買房的過程,再次將上半年被曝“房子3萬塊一套都沒人要”的小城市鶴崗拉進大眾的視線中。

2019:關於房子的這些事刷過屏

中新社發 趙廣亮 攝

未來這種房價分化可能更為明顯。有專家認為,隨著未來中國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房地產的發展重心也會向這些城市轉移。特別是城市群輻射的中小城市,未來可能會因為人口和資源集聚而加大房價上漲壓力。而人口淨流出的城市,則可能因為需求不足而房價持續低迷。

小區人工湖是塑膠鋪的

樓市降溫往往伴隨著各種亂象,商品房“減配”就是其中之一。

11月中旬,湖南長沙一商品房項目交房後,業主發現小區的綠化及公共設施與預期相差甚遠:小區大量鋪設“植草磚”當做綠化,連小區裡的“人工湖”都是塑膠製作的。事件被媒體曝光後,該項目開發商被要求將小區恢復成以綠植和小徑為主的綠化。

事實上,這類商品房“減配”事件層出不窮。6月份,遼寧瀋陽一個小區被曝出一樓業主收房時發現需要爬窗戶進出,開發商為了湊套內面積,把本應電梯入戶的門堵上了。

在多地對商品房進行限價的背景下,有的開發商選擇“減配”以降低成本。這也成為賣房捆綁車位、精裝變毛坯甚至漏水、牆裂等質量問題激增的“導火線”。與此同時,房價上漲預期扭轉,購房者對“減配”容忍度降低,樓盤交付質量糾紛被頻頻曝出。

人才買房補貼800萬

房地產“蛋糕”不再快速變大,也帶來城市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一方面國家對流入房地產的錢越管越嚴了;另一方面,各地對落戶等人員流動方面的限制越放越松。官方日前出臺的一份文件明確,將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各地放寬落戶門檻大多是以人才政策的形式出現的。人才政策又大多與購房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繫。

據機構統計,2019年以來,已有百餘城市出臺了人才政策,大部分都將補貼重點放在解決居住問題上,多地開出高額購房補貼。如:寧波人才安家補貼最高達800萬元,柳州、南寧、蘇州、吉林、廈門、南通等地也都開出超百萬元的高額補貼吸引優秀人才。

部分地區還對人才的購房政策進行定向放寬。如:海南出臺政策,對實際引進並在海南工作但尚未落戶的各類人才,購房社保或個稅年限由原來的2年或5年統一降低為1年。

業主串通漲價,小區被暫停網籤

近期,深圳一個小區被暫停網籤。其原因是小區業主通過微信群“控盤”,哄抬房價。深圳市寶安區住房和建設局通報這件事,稱將對涉嫌惡意炒作、哄抬房價行為進行嚴肅調查,一旦查實,相關責任人將列入黑名單,並研究限制其買賣住房和享受公共住房福利等相關措施。

有業內人士稱,這意味著房地產調控開始精準到小區了。

隨著各地被賦予“因城施策”的調控主導權,五花八門的各種調控政策不斷湧現。

湖南長沙擬對商品房利潤進行限制。當地出臺的一份文件明確商品房價格成本由“成本+利潤+稅金”三部分組成,並規定平均利潤率為6%-8%。

在樓市週期切換、各方心理較為敏感的當下,房地產市場博弈加大。

樓市調控再現政策“一日遊”。江蘇省張家港市房屋限售取消政策只維持了一天。據媒體報道,12月11日,張家港市房產交易中心工作人員稱,取消限售過戶的政策已經停止。而就在前一日,該機構工作人員表示,房屋不滿兩年可以直接過戶,沒有限售要求。

“渠道”綁架開發商?

以往名不見經傳的“渠道費”成為今年房地產行業內最熱的話題之一。一些樓盤被曝出需繳納高達10%的高額渠道費,開發商叫苦不迭。

渠道費是中介等機構幫助房地產開發企業拓客、賣房收取的佣金。房子不好賣的時候,開發商愈發依賴渠道達成銷售,今年尤其如此。

此前,貝殼找房董事長左暉表示,開發商一直有房地產“夜壺論”,其實渠道也是開發商的“夜壺”,市場不好拿出來用用,市場好了就放回去。

針對高額渠道費,左暉回應稱,目前新房市場的渠道費大概在2%-3%,未來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

業內人士指出,其實,在任何行業都一樣,渠道營銷的發展是行業產業鏈細分的標誌。這是在房地產行業走向成熟過程中,伴隨而來的產物。

不過,原本隱形的渠道費問題“走上臺前”,無疑印證了樓市的溫度變化。

2019年下半年以來,越來越多開發商提出的戰略收縮、謹慎拿地、降槓桿、聚焦主業等做法,似乎反映其已在準備“過冬”。

潘石屹拋售資產跑路?

開發商的日子可能沒那麼好過了。曾經大量持有優質商辦資產的SOHO中國因為持續的“賣賣賣”而備受關注。

在上月的一場活動上,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回應拋售資產跑路的傳聞。他說,千萬不要相信謠言,並表示自己現在拿的是中國護照。“房地產建在這裡,一毫米都不能移動,我是帶不動的,跑不了”,潘石屹說。

此前有外媒報道稱SOHO中國正考慮以8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中國的辦公大樓。這一金額大致與上半年SOHO中國公佈的非流動資產總和(636.6億港元)大致相當。這一消息真假不明,SOHO中國對此表示“無可奉告”。但據媒體統計,在過去幾年裡,通過賣物業、賣車位,轉型後的SOHO中國已經出售了300多億元人民幣的資產。

2018年,SOHO中國的營業額僅17.21億元。而在6年前,該公司的營業額為153億元。公司老闆潘石屹也似乎並沒有拿錢買地、開發新增項目的打算,他似乎更專注於自己的個人愛好:搞攝影、當木工、賣蘋果。

來自:國是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