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漢獻帝血寫衣帶詔,您分析認為是歷史真實發生的還是編撰的?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三國演義》中,漢獻帝血寫衣帶詔的情節,在正史中確有此事的記載。

曹操西迎天子到洛陽,這是荀彧為此事設計的方案,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七月甲子到了洛陽,八月辛亥曹操擔任司隸校尉。

曹操不希望漢獻帝久呆洛陽,希望掌控在自己的勢力範圍許昌內。曾經為此事問計於董昭。董昭說:“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諸將,人殊意異,未必服從......今復徙駕,不厭眾心。“(《三國志.魏書.董承傳》)曹操接受董承的意見,決定“移駕”,八月庚申,出洛陽,經轘轅,遷都許昌。

遷都到許昌後,曹操認為自己已經掌控百官了,於是向朝野中頗有名望的三公發難。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罷太尉楊彪及司空張喜,把自己的親信荀彧為侍中,授尚書令。而尚書令就是相當於以後朝代的內閣首輔,管控尚書六曹,六曹即三公曹,掌管州郡官吏的政績考核;吏部曹,掌控選舉和祭祀;民曹,掌控有關修建和鹽池苑囿的管理;

......所以荀彧實際上全權負責官員考核、財政核算等國家一切事務。而擔任這一職務達十幾年之久。

此時唯一能夠抗衡曹操勢力的只有袁紹,曹操對其打壓,借漢獻帝之詔書名義責備袁紹,“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秦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後漢書.袁紹傳》)

袁紹反覆上訴自辯。曹操無奈之下又以漢獻帝名義拜袁紹為太尉、封鄴侯,而自己卻自封為大將軍,袁紹不甘位居曹操之下,大罵:“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否?”(《三國志.袁紹傳》)

雖然無論正史、野史、小說都將袁紹描述成為一個“志大才疏”之軍閥,但他敢於在曹操灸手可熱的情況下大罵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這句關鍵詞,無疑向世人揭示其野心和手段。

曹操只能妥協,派出孔融持節拜袁紹為大將軍,兼都督翼青幽並四州。

此時的曹操勢力逐漸膨脹,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一國之主,東漢王朝形同虛設,漢獻帝己經成為“孤家寡人”,而且身邊暗探密佈。

漢獻帝明白,自己已經是囚於籠中之鳥了,曹操取而代之的心,天日昭昭,早晩的事情。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漢獻帝是懦弱無能的人,事實上不完全對,這位東漢時的未代天子,漸漸甦醒,日益表現強硬。他知道,自己再無作為的話,城頭變幻大王旗,改朝換代是必然的,一番緊張思索,幾度權衡利弊,謀求自強自救的決心悄然立下。

其實朝廷已經聚集了一批“反曹派”,以伏皇后父親伏完為首,但是這位國丈沒有實權,於是將反曹希望寄予董貴人的父親董承。這位當年董卓的部下,在兵敗後無處可歸,幸好有一個漂亮的女兒,成為漢獻帝妃子,董國丈也弄了個宮中將軍當起。

在一個月圓之夜,許昌皇宮一片沉寂,一燈如豆,揮退左右,漢獻帝終於雄起了,確保無人之後,漢獻帝咬破食指,以血代墨,以指作筆,頭腦中曹操的種種驕橫跋扈的事情快閃過腦,實在欺人太甚,眼中飽含熱淚,寫下一份“誅殺曹操”的血詔,將詔書縫進衣帶中,可見漢獻帝已經橫了!

沒有徵得曹操同意,漢獻帝授與董承車騎將軍,升職令由漢獻帝親自頒發,因為此時曹操內外交困,袁紹虎視耽耽,劉備表面順從,卻暗藏野心,袁紹在北方大調兵,南下黃河指日可待。

董承利用自己是許昌最高軍事長官的有利條件,將反曹勢力一一納入其中,最後種輯、王服、吳碩、還有似是而非的劉備都是圈子中人,加入了謀刺曹操的陣營。

這實際上是一個紙糊的東西,前前後後一共一年計劃都無實質進展,圈子中幾個人都是空殼將軍,劉備雖然有點人馬,態度卻令人捉摸不定。

董承於是想起了“殺人於無形”的曹操家庭保健醫生吉平,買通醫生後,決定下毒讓曹操一命嗚呼。

可惜人生不如意之事實在太多,功虧一簣具有普遍意義,東窗事發,警覺的曹操發現疑點,司隸校尉不是靠買來的路子,頗有反偵能力的曹操震怒下,幾個圈子中人瞬間人頭落地,誅滅三族,並且是先斬後奏,雖然明知漢獻帝是主謀,卻佯裝不知,當著漢獻帝的面把已經懷孕五月的董承女兒董貴人一刀殺了,對漢獻帝的求情根本無視。

漢獻帝心中那個苦呵,直令他淚眼朦朧,雙拳緊握,曹操實在太膽大妄為,當面殺了自己的妻子與未出生的孩子,實在欺人上臉!

伏皇后被逼上吊自殺,衣帶詔,隨著曹操的殘酷鎮壓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還有一人有此詔,那就是在“煮酒論英雄”章節中,心有“衣帶詔”密令的劉備差點被曹操用另類的方式套出真相。請看陳壽《三國志.先主傳》:“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劉備的火色看得老辣,自己身在曹營,只有兩個拜把子兄弟緊隨其後,輕舉妄動只會雞蛋踫石頭,於是想法脫離曹營,最後據有益州,才有㡳氣叫板曹操。


良人執戟2


根據《三國演義》中描述,漢獻帝被曹操迎往許縣之後,用鮮血寫了一道詔書,秘密傳給了董承,要求他帶人誅殺曹賊將自己營救出來,董承得到詔書之後,便聯繫劉備、王子服、吳碩等人向要謀殺曹操,卻因為事情敗露,被曹操誅殺。當然,這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在歷史上真的有"衣帶詔"嗎?


我們一起來看看專家是怎麼解釋的。首先董承在歷史並非是什麼大忠臣,他本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曲,骨子裡就沒有什麼忠君愛國的思想,後來董卓兵敗,董承便聯合李傕、郭汜挾持漢獻帝逃出長安,雖然一路上勞苦功高,但目的也僅僅是為了保命,沒安什麼好心。

再一個董承究竟有沒有接到衣帶詔也是問題,無論是《三國志》還是《資治通鑑》中記載的,都是董承自稱接到密詔,但究竟有沒有,誰都沒有見過。

原文是這樣記載:"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

很多人會誤會漢獻帝已經給了他衣帶詔,然而事實上只是他的自稱而已,所以這個真假就比較存疑,萬一他說漢獻帝已經禪位給他,也會有人相信嗎?

漢獻帝究竟有沒有傳出衣帶詔,從歷史記錄來看,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假的。只不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讓孫權、劉備等人不服氣,所以需要一個藉口為自己障目。管他衣帶詔是真是假,能往曹操身上潑髒水比啥都真,一切都是為了政治服務!

資深文藝範


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歷史上有兩次著名的衣帶詔,一次就是問題中的這次,另一次就是光緒帝給康有為的那次。

二,康有為的那次因為離我們不遠,通過很多的證據確鑿證實:純屬瞎說,完全為自己的利益而編造出來的謊言。

三,問題中的這次,離我們很遠,無法求證,只是書上留有的故事情節。

四,這些所謂的衣帶詔,血書,這些確實可以吸引眼球,但是我認為不具備合理性。

五,理由一:按照當時的處境,這隻會留在自己找死的證據。而且是個實物證據。

六,理由二:能夠秘宣傳告的人,都是信任的人,真的需要給他們一個燙手山芋,抓在手裡等死嗎?

七,理由三:那些真能拯救主人的人,真的需要這個衣帶詔,才會出手相助嗎?

八,這些所謂的衣帶詔,我基本不信,因為不符合人性,不符合現實,不符合常理。都是一個噱頭而已。


德平不惑


答:《獻帝起居注》:承謂服曰:“郭多有數百兵,壞李傕數萬人,但足下與我同不耳!昔呂不韋之門,鬚子楚而後高,今吾與子由是也。”服曰:“惶懼不敢當,且兵又少。”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服曰:“今京師豈有所任乎?”承曰:“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是我腹心辦事者。”遂定計。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四年,張楊為將楊醜所殺。以董承為車騎將軍,開府。自都許之後,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洩,皆伏誅。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洩,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這還能有假!

董承護帝東歸,秘召兗州牧曹操勤王。都是非常之舉!可歌可泣……


中行偃1


先說說董承這個人:

董承,漢靈帝母親董太后侄子,漢獻帝嬪妃董貴人之父。先從董卓的西涼軍,為董卓部將牛輔部曲,因為護送獻帝回京有功,被拜為衛將軍,受封列侯。關於後人對董承的評價,我認可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先生在《讀通鑑論·卷九·獻帝》的一席話:

董承者,與亂相終始,無定慮而好逞其意計者。

即董承的一生,始終伴隨著動亂,這動亂有由他引起的,也有他主動或被動參與的。此人沒有深謀遠慮,但卻好逞強、武斷、固執地執行自己的意願。董承的真實想法是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董承能力確實有限,李傕郭汜之間內訌時,董承想坐收漁翁之利,能夠更好地控制漢獻帝。護送獻帝回洛陽時,董承迫於無奈才選擇向曹操求救(原本建安元年,曹操就有勤王的意願),欲借曹操之力剷除異己而已。像董承這樣的,哪裡是什麼“公忠體國”之人。


漢獻帝是位聰明人,董卓亂政已經體會得夠夠的了,曹操即使再不濟,至少不會屠殺百姓與百官、不會換皇帝、不會讓皇帝流落民間。怎麼還會下“當誅曹公”這樣的命令,而且還把這個命令傳給董承來執行。即使曹操真的做的太過分,漢獻帝要除曹操,那也不會付託董承的。

因而,易中天先生認為,“衣帶詔”事件另有陰謀,可能是陰謀大到曹操無法對眾人說穿,說穿了皇室尊嚴不保的地步,董承可能也參與了。因而伏皇后受連累,董承被夷三族。因為曹操到這時候,勢力已成,董承一黨人,徒然自取滅亡之禍。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漢獻帝寫衣帶詔這件事,有可能是小說虛構的,史實上並沒有。但這件事合乎歷史發展邏輯,所以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說它是虛構的,史實無有,是因為就曹操的為人來說,如果真有此事,他不會不殺掉漢獻帝,另立他人。即使暫時不殺,那麼,他也會留下遺言,伺曹丕稱帝以後,殺掉漢獻帝,而不會讓他安度餘生。這從曹操為其父報仇,非殺陶謙不可,而且因此屠殺徐州百姓一事,可以得知。

說它合乎歷史發展邏輯,是因為歷史上多有這一類皇帝受大臣挾制而試圖反抗的事例。其中,絕大多數以失敗告終,例如曹魏曹髦反抗司馬懿的挾制被殺而死。也有成功的案例,例如康熙訓練童子軍,最終制服了權臣獒拜等等。

所以,從邏緝上推論,漢獻帝寫衣帶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史書上無明確記載,我們也不好肯定。而且究競寫沒寫,在今天,已經不重要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三國演義》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其中許多情節起著強化人物性格、推動故事發展的 重要作用,不但為人們耳熟能詳,乃至被當作歷史進行識記和傳播。 作為文學創作,難免要對歷史事件進行一定的 藝術虛構和再創造,況且有些事件本身在歷史上就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因素。 如小說中凸顯曹操兇殘暴虐的“衣帶詔”事件,就是一個雖見之於《三國志》《後漢書》的轉述、卻沒有歷史實證的 “聞而不見”的矯詔,經小說家的選擇與 藝術處理後,便造成了以假亂真的藝術效果。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具典範意義的長 篇歷史小說,以其深蘊豐厚的歷史內涵、豐滿鮮活的 英雄群像和充滿陽剛氣息的故事情節, 受到了廣大 讀者的普遍喜愛,不但經久不衰,還大有常讀常新的 藝術魅力。

作為一部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 所描 寫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確是以歷史資料為參證, 但出於創作需要, 作者常常要對歷史事件和相關傳 聞加以篩選整合與再創造, 往往會造成以假亂真的藝術效果。 比如小說中充分體現曹操兇殘暴虐品質 的“衣帶詔”事件,就是出於董承“口稱”的一種“矯 詔”。“衣帶詔”在同朝為官的裴松之和范曄的筆下均 有所記載,但《三國志》注和《後漢書》對此事的態度 卻存在著明顯的齟齬之處, 這無疑給後世讀者及學 者帶來了一定的困惑。 而小說作者出於人物形象塑 造的需要對這一事件予以充分肯定, 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了混淆視聽的認識偏差。

首先,從原始資料方面來看,“衣帶詔”一事史證 不足。在《三國志》中事件本身並不明朗,《後漢書》雖 持肯定態度,但缺乏實證。

《三國志》中有關“衣帶詔”記載有三處。 《武帝 紀》說:

(劉)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 按此記載,謀主是劉備,但並沒有說明劉備為什麼要 “謀反”和謀誰的反。

《武帝紀》又說: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謀洩,皆伏誅。謀主換成了董承。 不但同樣沒有說明為什麼要 “謀 反”和 謀 誰 的 反,而 且 連“反”字 也 隱 去 了,但 一 個 “伏”字,基本說明了事件的“謀反”性質,不然不會被 界定為伏法受誅。

《先主傳》則說:

先主未出時, 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 中密詔,當誅曹公。 先主未發。 ……事覺,承等皆伏 誅。

這才說明了他們之所以要“謀反”,是因為接受了皇 帝“衣帶中密詔”,內容是“當誅曹公”(即曹操)。上述 兩個疑問雖然解決了,但又出現了新的疑問:只有以 下犯上才叫謀反;劉備也好,董承也好,都與曹操同 朝為臣,他們接受了皇帝的詔書誅殺曹操,怎麼能說 是“謀反”呢? 還有“先主未發”! 按照常理,臣子見了 皇帝的詔書,應該是急切地、畢恭畢敬地拜讀,可身 為皇叔的劉備竟然連看都未看(未發)! 更令人不解 的是,在“受”字前面還有一個“辭”字! “接受”和“推 辭”是一組意義完全相反的語彙,作者在這裡連用, 又當作何解釋?

查《辭源》,“辭”共有八個義項:訟辭,口供;文辭,言辭;命題;告,致辭;責讓;謙讓,不 受;告別;古代文體的一種。在這八個義項中,這 裡只有第中的“告”講得通。在這一義項下,《辭源》 還舉例說:“《禮記·檀弓》上:‘使人辭於狐突。’《注》: ‘辭,猶告也。’”根據這一義項作語法分析,就是:“董 承”作主語,“辭”作謂語。 “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 公”作賓語。而賓語的內容是董承說的,未必是事實。

劉備可能也看透了這一點,所以乾脆不看(未發)。 劉備這樣做,表現了他的聰明;陳壽這樣寫,同樣也 表現了他的聰明。

“衣帶詔”出於董承口傳,是否是漢獻帝親制, 《三國志》沒有提供答案。 約百年之後,南北朝後期 的裴松之奉宋文帝之詔,為《三國志》作注。 他參證 了二百多種資料和眾多史學家的相關評論,對《三國 志》進行了解釋、補充和評析,使之成為人們研讀《三 國志》、 瞭解三國曆史的重要史著。 裴松之除了對 《先主傳》中的“舅”有所解釋、“承等皆伏誅”有所補 充外,對“衣帶詔” 本事滴墨未沾。 這說明他根本沒 有見到漢獻帝制“衣帶詔”的任何記載,漢獻帝當與 “衣帶詔”無關。

而范曄《後漢書·孝獻帝紀》卻寫道:

(建安)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 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 壬午,曹操殺 董承等,夷三族。

徑直刪去了“辭”和“先主未發”,使衣帶詔成了漢獻 帝親自制作、密授於董承的。 裴松之與范曄既是同 朝史官,必然能看到同樣的史料(裴注和《後漢書》中 的許多相同記述足以為證,如沮授勸袁紹不要討曹 的話),即使材料稍有差異,他們也會互相交流。 可 對“衣帶詔”一事,他們的寫法竟然如此不同! 如果 范曄是對的,說明裴松之注書不夠盡心;如果裴松之 是對的,那麼對於范曄來說,輕了是擅改史書,重了 是篡改歷史。 我們無法做出恰切的評判,只好從另 一個角度再作探討。

其次,從當事人方面來看,“衣帶詔”決非出於漢 獻帝之手。

皇帝下詔誅殺大臣,是震動朝野的重大事件,當 有令人信服的正當理由。 但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歷史 典籍中我們卻找不到有關史證。 事過百年之後,範 曄在寫《後漢書·皇后紀下》時,指斥了曹操“自帝都 許”以來的兩處不端行為,一為專權,二為多殺;記述 了一次漢獻帝對曹操的批評。 兩處不端行為不但空 洞,而且不確。 據《後漢書·孝獻帝紀》,漢獻帝在建 安元年八月“遷都許”,十一月,“曹操自為司空,行車 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四年三月,“衛將軍董承 為車騎將軍。”漢獻帝既然能使董承取代曹操“自為” 的車騎將軍之職,說明他完全有能力行使自己的權 利,並非曹操專權。 陳琳在建安五年寫的討曹檄文, 對曹操的罪行進行了淋漓盡致揭露,其中提到被他 擅殺的朝廷官員也只有邊讓、 趙彥, 顯然夠不上 “多”。 而獻帝對曹操的批評,記載如下:

……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 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 ”操失色,俯仰求出。 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 操出, 顧左右,汗流浹背……

既然如此,漢獻帝哪有下詔誅殺曹操的道理?儘管小 說《三國演義》說是因為曹操借許田打圍時表現出的 欺君行為激怒了獻帝,認為曹操“早晚必有異謀”,所 以才不得已下了此詔。 但這是為把曹操塑造成奸雄 的小說家言,不足為憑。

“衣帶詔”事洩露以後,漢獻帝的作為只在《皇后 紀下》中有一條資料: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 有妊,累為請,不能得。

如果“衣帶詔”確是獻帝所為,此時他應是在恐懼絕 望中靜候災禍的降臨,哪能對曹操一無所忌、對自己 一無所顧地一再為董貴人求情, 這就從側面證明了 他與“衣帶詔”事無關。

《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沒有給董承立傳,通過 其他人物的傳記,我們約略可知,他是漢獻帝董貴 人的父親。董卓專權時,曾被迫隨皇帝西遷長安;李 傕、郭 汜 作 亂,他護送皇帝東歸,因功得封輔國將 軍。 他一向反對曹操,在曹操派曹洪率先頭部隊西 迎獻帝回洛陽時,董承就和袁術的將軍萇奴憑險抗 拒。建安元年,國家遷都許昌後,曹操控制了國家大 權,董承自然心中不快。建安四年,他升遷為車騎將 軍。 為了與曹操抗衡,他需要藉助非常手段。 因此, 他有偽造衣帶詔的可能性。 何況他還親口說過“受 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的話呢! 至於劉備,他從 小就有帝王之志。 因他家房東南角桑樹樹冠“童童 如小車蓋”,為時人稱奇,他便說:“吾必當乘此羽葆 蓋車。 ”(《先主傳》)給兒子取名“封”、“禪”,在一定 程度上表現了他對帝位的“覬覦”之心。曹操滅掉呂 布之後,推薦劉備當了左將軍。對曹操的重禮相待, 胸懷大志的劉備卻如坐針氈。 在這種情況下,董承 所謂的“衣帶中密詔”恰中他懷,即使明知有詐,也 樂得借風行船。而稍後發生的“煮酒論英雄”更讓劉 備自驚自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 將軍吳子 蘭、王子服等同謀。 ”(《先主傳》)未及行動,就被曹 操派往徐州截擊袁術去了。 劉備到徐州後,馬上就 殺了曹操委派的刺史車胄,“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 眾數萬人”。 不久,事情敗露,董承等都被殺。 如果 “衣帶詔”是真的,劉備一定會發布檄文,號召天下 共討曹操。 或許會重現當年東方各州郡共討董卓時 的威壯場面。然而,劉備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惴惴不 安地堤防著曹操前來討伐。 究其原因,很可能就是 因為“衣帶詔”是隻聽董承口傳而未見實物的假詔, 理虧自然氣弱。

而作為受害人的曹操, 在事發後又作何表現呢? “衣帶詔”事發,“殺董承等,夷三族”後,他立即 率大軍親征劉備,不但未見有對漢獻帝的些許冒犯, 還允許他多次為董貴人求情。 曹操一向執法嚴謹, 如果“衣帶詔”是真的,獻帝就是首犯,當在“必問”之 列。 即使曹操怕擔上“弒君”或以下犯上的罪名,他 也會行廢黜之舉。然而事實上他並沒有這麼做。這也 從另一側面證明了“衣帶詔”並非出於漢獻帝親制。

在一般人看來,曹操是篡漢的奸雄;但在歷史文 獻記載中,事實並非如此。 裴松之注《三國志·武帝 紀》時,開頭引用魏末晉初王沈所作《魏書》說:以知人著稱的東漢太尉喬玄,在自己年齡大了時,把老婆 孩子託付給了曹操。這說明曹操是個可託之人。又引 用東晉孫盛的《異同雜語》,說當時以識人聞名的許 劭,曾當面說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曹操聽後“大笑”。 這坦蕩的一笑,說明他並不是一 個心胸狹隘、詭譎不仁的人。 曹操《短歌行》在抒發 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延攬天下人才的迫 切願望時,曲終奏出的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而 不是“武王應命,天下一尊”! 在曹操功成名就之時, 孫權和重臣都曾懇請他即皇帝位,他卻拒絕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至死仍為漢臣。 此情可鑑。

再次,從社會層面上看,“衣帶詔”事件也缺乏應 有的社會效應。

曹操位高權重,樹敵自多。 如果“衣帶詔”是真 的,事發後必然會掀起一股討曹浪潮。 然而,出人意 料的是全國上下一片寂靜。 將作大將孔融,一向恃 才傲物,對曹操多有冒犯。 曹操下令不許造酒,他曾 調侃道:“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 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 且桀紂以色亡國, 今令不禁婚姻也。 ”(《三國志·崔琰傳》注引張潘《漢 紀》)同書注引《續漢書》中還說:袁術僭號,罪當夷滅三族,太尉楊彪因和曹操有矛盾,又與袁術有婚姻關係,被曹操下了獄,想借此機會除掉他。孔融聽說後, 來不及穿官服就跑去見曹操, 軟硬兼施地為楊彪求 情,可對“衣帶詔”事卻置若罔聞!當時荊州劉表、益 州劉璋、江東孫策,都以忠於漢室自詡,且有能力與 曹操抗衡,為什麼對“衣帶詔”事和曹操族夷董承、殺 董貴人等的暴行也一聲不吭? 尤其是大有滅曹之志 的袁紹,在劉備敗逃之後,決計討曹,在陳琳代寫的 《討曹檄文》中,無情地揭露了曹操殺邊讓、誅趙彥、 囚楊彪等等罪行,列舉了曹操諸多劣跡,但對“衣帶 詔”事、族除董承、毒殺董貴人等,卻依然是一字未 提。 種種反常現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董承等的“衣 帶詔”是為國法不容之矯詔。

即便是《三國演義》,也給我們留下了重重疑竇。 羅貫中為了奸化曹操,突出他兇殘暴虐的性格特徵, 在《三國演義》的《董國舅內閣受詔》、《吉太醫下毒遭 刑》、《國賊行兇殺貴妃》等處用了大量筆墨,憤激之 情溢於言表。但歷史真相畢竟無法完全遮掩,還是出 現了許多紕漏:如小說第二十二回寫建安五年夏秋, 袁紹應劉備之請,要起兵討曹,謀士沮授勸阻說:“棄 獻捷良策,而興無名之兵,竊為明公不取。”第六十回 寫劉璋要請劉備入蜀, 從事王累諫言勸阻, 說劉備 “先事曹操,便思謀害;後從孫權,便奪荊州。”如果漢 獻帝真的下過密詔說“當誅曹公”,袁紹討曹怎會師 出無名? 劉備奉詔要除曹操,怎叫“謀害”? 作者在尊 重史實的基礎上, 無意中露出了以假亂真的蛛絲馬跡。

當然,《三國演義》 作為我國古代長篇歷史演義小說的壓卷之作,畢竟不是歷史的真實展現,我們考 諸歷史, 並不是懷疑抑或否定它作為經典文本的影 響力和藝術感染力, 而是意在將歷史與小說應予以 分別對待,閱讀文本,考諸歷史,進一步加強我們對 小說藝術特質的品鑑和認識, 也進一步加強我們對 中華歷史發展的理性認知。


杭州刺史


《三國演義》中,漢獻帝血寫衣帶詔的情節,在正史中確有此事的記載。

曹操西迎天子到洛陽,這是荀彧為此事設計的方案,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七月甲子到了洛陽,八月辛亥曹操擔任司隸校尉。

曹操不希望漢獻帝久呆洛陽,希望掌控在自己的勢力範圍許昌內。曾經為此事問計於董昭。董昭說:“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諸將,人殊意異,未必服從......今復徙駕,不厭眾心。“(《三國志.魏書.董承傳》)曹操接受董承的意見,決定“移駕”,八月庚申,出洛陽,經轘轅,遷都許昌。

遷都到許昌後,曹操認為自己已經掌控百官了,於是向朝野中頗有名望的三公發難。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罷太尉楊彪及司空張喜,把自己的親信荀彧為侍中,授尚書令。而尚書令就是相當於以後朝代的內閣首輔,管控尚書六曹,六曹即三公曹,掌管州郡官吏的政績考核;吏部曹,掌控選舉和祭祀;民曹,掌控有關修建和鹽池苑囿的管理;

......所以荀彧實際上全權負責官員考核、財政核算等國家一切事務。而擔任這一職務達十幾年之久。

此時唯一能夠抗衡曹操勢力的只有袁紹,曹操對其打壓,借漢獻帝之詔書名義責備袁紹,“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秦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後漢書.袁紹傳》)

袁紹反覆上訴自辯。曹操無奈之下又以漢獻帝名義拜袁紹為太尉、封鄴侯,而自己卻自封為大將軍,袁紹不甘位居曹操之下,大罵:“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否?”(《三國志.袁紹傳》)

雖然無論正史、野史、小說都將袁紹描述成為一個“志大才疏”之軍閥,但他敢於在曹操灸手可熱的情況下大罵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這句關鍵詞,無疑向世人揭示其野心和手段。

曹操只能妥協,派出孔融持節拜袁紹為大將軍,兼都督翼青幽並四州。

此時的曹操勢力逐漸膨脹,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一國之主,東漢王朝形同虛設,漢獻帝己經成為“孤家寡人”,而且身邊暗探密佈。

漢獻帝明白,自己已經是囚於籠中之鳥了,曹操取而代之的心,天日昭昭,早晩的事情。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漢獻帝是懦弱無能的人,事實上不完全對,這位東漢時的未代天子,漸漸甦醒,日益表現強硬。他知道,自己再無作為的話,城頭變幻大王旗,改朝換代是必然的,一番緊張思索,幾度權衡利弊,謀求自強自救的決心悄然立下。

其實朝廷已經聚集了一批“反曹派”,以伏皇后父親伏完為首,但是這位國丈沒有實權,於是將反曹希望寄予董貴人的父親董承。這位當年董卓的部下,在兵敗後無處可歸,幸好有一個漂亮的女兒,成為漢獻帝妃子,董國丈也弄了個宮中將軍當起。

在一個月圓之夜,許昌皇宮一片沉寂,一燈如豆,揮退左右,漢獻帝終於雄起了,確保無人之後,漢獻帝咬破食指,以血代墨,以指作筆,頭腦中曹操的種種驕橫跋扈的事情快閃過腦,實在欺人太甚,眼中飽含熱淚,寫下一份“誅殺曹操”的血詔,將詔書縫進衣帶中,可見漢獻帝已經橫了!

沒有徵得曹操同意,漢獻帝授與董承車騎將軍,升職令由漢獻帝親自頒發,因為此時曹操內外交困,袁紹虎視耽耽,劉備表面順從,卻暗藏野心,袁紹在北方大調兵,南下黃河指日可待。

董承利用自己是許昌最高軍事長官的有利條件,將反曹勢力一一納入其中,最後種輯、王服、吳碩、還有似是而非的劉備都是圈子中人,加入了謀刺曹操的陣營。

這實際上是一個紙糊的東西,前前後後一共一年計劃都無實質進展,圈子中幾個人都是空殼將軍,劉備雖然有點人馬,態度卻令人捉摸不定。

董承於是想起了“殺人於無形”的曹操家庭保健醫生吉平,買通醫生後,決定下毒讓曹操一命嗚呼。

可惜人生不如意之事實在太多,功虧一簣具有普遍意義,東窗事發,警覺的曹操發現疑點,司隸校尉不是靠買來的路子,頗有反偵能力的曹操震怒下,幾個圈子中人瞬間人頭落地,誅滅三族,並且是先斬後奏,雖然明知漢獻帝是主謀,卻佯裝不知,當著漢獻帝的面把已經懷孕五月的董承女兒董貴人一刀殺了,對漢獻帝的求情根本無視。

漢獻帝心中那個苦呵,直令他淚眼朦朧,雙拳緊握,曹操實在太膽大妄為,當面殺了自己的妻子與未出生的孩子,實在欺人上臉!

伏皇后被逼上吊自殺,衣帶詔,隨著曹操的殘酷鎮壓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還有一人有此詔,那就是在“煮酒論英雄”章節中,心有“衣帶詔”密令的劉備差點被曹操用另類的方式套出真相。請看陳壽《三國志.先主傳》:“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劉備的火色看得老辣,自己身在曹營,只有兩個拜把子兄弟緊隨其後,輕舉妄動只會雞蛋踫石頭,於是想法脫離曹營,最後據有益州,才有㡳氣叫板曹操。






原來是nnn


漢獻帝血寫衣帶詔,在《三國演義》中有精彩描寫。

我覺得,這可能在歷史上演譯過類似的事件,或者本身就是真實的。

曹操在諸侯紛戰中逐漸強大起來,文臣武將歸於麾下,於是,帶劍上朝,在漢獻帝面前處理朝廷命官,用曹軍代替原來的御林軍,這樣,曹操就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太上皇。

漢獻帝不甘於自已寄人籬下,總想奪回皇權。因此寫血衣詔給董承,馬騰,劉備等人,希望他們起兵誅殺曹操,以復漢室。沒想到,事情敗露,董承全家滿門抄斬。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劉備的興漢室的三國演義。


叢中笑6603


衣帶詔可能是一系列宮廷政治陰謀的一個模糊的說法,在正史裡面沒有記載,三國演義的故事成型的時候,已經和三國的時代離得太遠了,很多時候已經不能理解那個時代的故事梗概了,所以羅貫中和那些民間創作者,為了讓當時的人們理解這些東西,概括的說是衣帶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