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颜勤礼碑》札记

我于2017年秋入冯师建华先生门下学习书法,师父教我临帖,是从《乙瑛碑》入门,依次临《九成宫》,《怀仁集圣教序》,《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智永草书千字文》,《书谱》。初始我懵懵懂懂,只是“比着葫芦画瓢”,而就这样一路写下来,也两年余了,虽然领略了书法之美,却不知其所以然,有时心里有章法,下笔却写不出效果,故而内心着急,更觉愧对师父的教诲。师父说,这是个必要的训练过程,先让头脑中有个印象,我问师父:学书法是否讲究灵性,而我是否恰恰缺乏这种灵性?师父慈祥地微笑,问我可知“炖肉”?······“炖肉”非细火慢煮而不能炖烂入味,十分钟就去起锅,自然是难得佳肴!

从今年春天起,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书法训练,现在临《颜勤礼碑》,师父说,临帖先要从描形开始,基础要夯实,然后再追求“神韵”,这是个必然的过程。师父让我参照之前临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来体会两家的不同风格:颜体笔道动作复杂,讲究“一波三折”,而欧体有凌利气势,笔道显直;颜体是中宫疏朗,外围包合,有种“宽博丰润”之美,这与颜真卿所处年代也有呼应关系,显示着大唐雍容典雅的气质;欧阳询早年经历坎坷,故其笔势险峻,且他是从南北朝入隋后仕唐,其文风有碑刻痕迹就不足为奇了。

师父讲临颜楷要慢要稳,把每一个笔画当成一个字来写,动作要做到位。《书谱》中有言“留不常迟,遣不恒疾”,我起初不能理解:书法还会像人走路一样有快慢的感觉吗?现在看师父做示范,再看自己的书写,才看出欠缺:收不住,笔道有毛刺等等,都是因为过“疾”。把字写熟了,就要学会慢下来,仔细研究其笔画结构,找出规律,发现内在特点,不然就会滑向“美术体”的逆途。

我请教师傅,自己写不好带“言”字旁的字,总写不出“效果”,师父就拿“州”“曾”“属”等字举例:对待这些横画,竖画,点画并列的情况,书写时要讲究变化,不能都写成一样,要从长短,相背,走势,以及横搭竖,竖搭横的高矮配合来体现变化,还有起笔和落笔的轻重不同,“言”字下部的小口与右边结构的互让互顶,要把整个言旁看做一个小长方形,忽略笔道,细看“留白”。此时师父说起前些天网上看到的日本人井上有一写的一幅颜体字,我当时坦言只看到“丑”,师父给我分析这种夸张的书体就要从留白和整个字势中揣摩,就能看出其实他写的“颜味”十足。师父又让我看《自书告身帖》,让我仔细观察整篇字的下半部分,其“字势”的不同走向,并分析相邻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前后字之大小、轻重、倚正等等处理的内在规律,体会古人精心的谋篇设计,只有这样细致的琢磨,才能发现其美,其所以美。

我之前习惯了用米格毛边纸书写,现在师父让我多用宣纸写,感觉其执笔,力度,用墨等,这也是个逐步熟悉的过程,要做好度过这个“浪费阶段”的准备。师父说他年轻时经济条件不好,舍不得用宣纸,就用毛笔蘸墨在家里的水泥地面上写,地面因为长时间的浸染,都变成黑漆漆一片,任怎么清洗也不能干净了。可见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非有“池水尽墨”“退笔成冢”之志,难以通达其美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