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入古(不带古意),终为俗书。那么怎样才能入古呢?

湛立波


最近有朋友问我,书不入古,终为俗书这一个说法应该如何理解?

实际上,关于这一说法,历代书法家以及书法理论家都曾经对这个问题做出过表述,提出相似的观念,比方说董其昌,孙过庭,他们认为书不入晋,终堕野道。

实际上,他们的观点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平常人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取法高妙,向古人学习,而这个“古”,一般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也就是说一定要向唐朝之前、魏晋之后这一段时间的书法来进行学习。

因此,我们的书法,如果想要带有古人的色彩,带有古人的气韵,就一定要向古人学习,学习古人的书法,把古人所提倡的如何学古的时间段搞清楚,然后在这个时间段中集中学习某一个或某几个书法家,学习模仿他们的风格,这样就能够了解到那一个时代他们的书法面貌是怎么样的,然后不自觉的就会对你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

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要学习行书,那么学习行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就是王羲之,他的书法,尤其是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我们在学习行书这一书体的时,王羲之的书法是绕不过去的,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

那么除了王羲之外,颜真卿、赵孟頫等人的行书也非常的好,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书法同样是学习王羲之的结果,那么我们在学习和选择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时候,要有学习的侧重,同样是学习行书,我们对于王羲之行书的研究,应该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对于赵孟頫和颜真卿这两位书法家,则相对应的弱一点,其原因就在于颜真卿,赵孟頫包括后来的董其昌,文征明等人,他们的书法最终的来源就是王羲之,只要把王羲之学好了,那么我们主要的书法核心也就掌握了。

赵孟頫、颜真卿和文征明,董其昌等人的书法也具有学习价值,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对王羲之的书法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在学习他们书法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学以致用的,也就是把王羲之在行书中蕴含的笔法结构章法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他们如何进行创新创作,这是我们关注他们书法最为重要的方面。

除了上述我们所说的注意我们学习的时间区域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自己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他们的价值观,其实也就是古人的哲学。

了解他们对于书法之外的学科研究状况,即字外功。这包括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他们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他们的文化修养,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他们对于书法的观点,看法,理论著作等等,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的思想状况,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他的书法内涵,比如通过我们对颜真卿一生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颜真卿和其他书法家学习的经历和他流传下来的理论著作,就可以了解颜真卿的品格和品性,从而体会到他的正气。


松风阁书法日讲


书不入古,终成俗书。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对的一半是要传承书法文化技法,错的一半是:不理解书法本质。

书法本质是情感思想,就像文学一样。剥离了情感思想的书法就只是技术技法,就只是“工艺”,而不是艺术。工艺与艺术的区别在哪?

工艺无思想情感,无真实灵魂,可无限重复。愉悦的是眼球。本质是“向外”追求“美”,追求技术技法,把技术技法当成目的,即最高境界。

艺术有思想情感,以身心赋予技法以生命力,不可重复,只有一次性,愉悦的是心灵。本质是“向内”追求美,本质是“认识你自己”。追求技术技法,把技术技法当成手段,把思想情感当成目的,即最高境界。

人的一生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同样,人的一生不可以生两次一模一样的怒气。

因此,中国书法分成两大派系:工艺派(装饰派),自然派。

装饰派,注重技术技法,注重装饰性、公共性。魏碑的刀法、欧体的衬肩、颜体的骨节、柳体的积木,就像西装、军装,普通人一穿,精神面貌就不一样。

装饰是眼球的优点,不是心灵的。心灵的是“真”(真实、真诚、真意)法,不是“装”法。

因此,装饰派适合匾额、招牌、摩崖石刻、墓碑等,具有公共性、吸引眼球性。

因此,凡是认为字不能放大的、放大就不美的,潜意识是装饰派。如米芾就是。凡是认为某种风格如重拙大是书法最高境界的,都是装饰派,如傅山等。

书法最高境界不可能固定某种风格,最高境界是:人书一体,形意一体。意指喜怒忧思悲惊恐怡。即以生命书写,是生命的投入,而不是技巧的投入。如颜真卿深入骨髓的悲愤,是玩技巧(如重拙大)能追比的吗?

*

再回头看看“古”,到底是什么?

“古”实质就是篆隶。

说白了,就是与魏晋人一样,回到他们的起点。魏晋人之前,只有篆隶。魏晋人发明了草行楷魏碑的书写形制。为什么魏晋人能有如此多的开创性发明?

第一个前提:纸的发明。纸相当于简牍这种“条状物”来说,激发了纵横书写分自由。

第二个前提:哲学的解放。弃儒崇道,不受儒学的制约,追求自由。王弼提倡“得意忘象”。

第三个前提:玄学清谈,回归自我,超脱自我。就像希腊名言:认识你自己。




urna风之度0


给学书法者的三个“药方”——答学书者怎么入“古”

今天在下不才,斗胆给学书法的朋友开三个“入古”的“药方”,只要大家按照第一个和第三个“药方”认真“服药”,就能让大家都“入古”。

首先,咱得明白什么是“古”。古,古代的书法作品,基本上可以这么认为。但这还不够,因为古代的作品是死的,就是一张张破不溜丢的残纸,一些毛笔字而已。这是表面现象,他背后折射出很复杂的古人的人文精神,包括塑造理想的人格,追求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那么“古”比“今”好吗?“今”就没有好的吗?启功先生在世时常常对追随他的学生说,不要学我的字,学我的字就错了,学我的治学精神和学书方法。历代书家在书论中也不断强调要学习古人。好多初学书法的人都很疑惑,为什么呀?当然也被很多所谓现代派的书家所不屑。其实“古”与“不古”这背后隐藏着思辩过程:古代的书法并非都好,今人的并非都不行,但古人的作品是经过历史选择的,大浪淘沙,能够流传几百年到上千年,并且被大家所推崇的,都是精品,历史的选择是相当严格苛刻和公正的。今人的作品并不是都不行,没有经过历史的过滤和提炼,书法作品里夹带了很多不是书法的因素,包括地位权利,名气。赵本山就是个例子。一幅“龙飞凤舞”四个字拍卖了九十多万块,值吗?就那水平,在我们村能找到仨。数年之后,关于他的负面小道消息沸沸扬扬,五百都卖不出去。所以,学古人的保险系数高。虽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但能保证你学到的都是好东西。学今人的,连被学的人水平高低都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取法乎上”,“与古为徒”已经是书法领域的常识问题。

那么还要认清什么才是“古”,这个“古”有两层含义:1840年以前的作品都是“古”的,这是根据历史里的概念划分的;还有一层含义,主要指唐朝以前二王以后的作品,这个定义是书法领域的中的定义,确切地说,这是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也是书法在历史上大大放异彩的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轴心期,犹如西方哲学之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时期。

好了,既然认识了“古”,根据不同目的的人,咱们就开始开药方了。第一个药方是开给准备学书法的小朋友的:

书法或书法家的历史小故事 五钱(药引子)

假期书法圣地游览 三钱

参观书法展览活动 二钱

找个书法老师 九钱

颜柳欧赵任选一帖每日课字 二钱五

室内装饰主题与书法相关 一钱五

本方“服用”说明:书法或书法家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陪小朋友一起阅读相关书籍,或者观看电视节目以及相关动画故事片。因为从古至今故事对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小朋友。兴趣才是最好的动力,这个极为重要,所以用量上开到五钱。假期书法圣地游览和参观书展活动根据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实在没条件在家网上浏览也行,但这两剂有副作用,用量过大容易分散精力,频繁的社会活动也会影响小朋友的学业,但也不能没有,因为书法就是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不是书房里沉闷枯燥乏味的横竖撇捺点。所以这两剂用量轻点,但不能没有。

找个老师是小朋友学书法的重中之重,不可轻视,所以尽可能的找个好的称职的老师。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要看头衔,职称,证书等,在书法中这些是最没有意义,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这只和他个人的营销策略有价值。赵本山说的好:“别看广告,看疗效!”书法教师的核心价值就是对古典书法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能力。这并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否则骗子早失业了。这个要通过仔细的考察。胡萝卜和人参很像,一定要仔细辨别,鉴定。不然的话本来一个好好的书法苗子被带到“江湖书法”的歪门邪道上去就坏菜了。与其这样,还不胜自己多读点书,与小朋友共同成长。记住,宁可不要,不可找错。那么怎么辨别好的书法教师呢?

这里有两条参考办法:

听——听他说些什么,言谈之中强调一点些什么。1,如果老强调自己过去的荣誉,成绩,比如获过✘✘✘奖,被评为✘✘✘名人,结交过✘✘✘名流,对书法的主题话主题一笔带过,轻描淡写,或者利用一些大家都找不着北的“洋词”,“洋概念”进行忽悠的,就要小心了。这类人的常挂在嘴上的关键词就是视觉艺术、✘✘✘艺术、传统书法已经过时、新的艺术、风格、个性等,基本上可以否定。相反,对于自己的荣誉、证书、社会交往情况轻描淡写的,谈起书法滔滔不绝的,尤其是言必唐宋魏晋的,就值得斟酌了。如果能对古典书法进行辩证分析合理推理总结的,对书法教学有独到见解的,恭喜你,这绝对是个弥足珍贵的“千年野人参”,不要被他不起眼的外貌和邋遢的装着古怪的脾气所迷惑哟!

2观,考察他的人品学识,观看家中的摆设,凡是家中贴满了与名人合影照片的,他自己的狗皮膏药一样的作品的,以往教学中不教授传统经典古代碑帖的,教授些现代人临摹之作的,甚至教授他自己写的作品的,保证仨月五月速成并获奖的,不要犹豫,一票否决!这个很好理解,谁见过正规大医院的专家教授手术前对家属拍着胸脯包好的?手术前最重要的一道手续是让家属在手术风险告知书上签字。只有“城市牛皮癣”小广告上才可以看到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相反,家中摆满了各式书籍和古碑帖的,自己的作品老老实实学习传统的,在书法教学中只讲解被教授经典的,踏踏实实教学不做任何保证的。如果这样,值得考虑。

最后,书法习字课之所以用量不大是因为书法是门文化,不是手艺,技法在书法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难度并不太高。但技法背后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过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所以,书法看起来人人都会都懂,不就是写个破字吗?但也是最难的,很多人写了一辈子,毫无成果。

预期“疗效”:不一定将来成为书法家,但对于心灵的美化,人格的提升,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是有所助益的。

第二幅药方是开给想学书法的成年朋友的。如果没你无意研究书法,只想写一手好看的字,希望能在求职中加分,那么请认真“服用”第二幅药方。

一本喜欢的字帖 七钱

读读书法家的趣事 二钱

坚持每天习字 九钱

本方“服用”说明:喜欢的字帖很重要,最好是现代人写的字帖。至于入不入“古”就不要考虑了,因为现代人写的字帖很容易上手,大家都能看懂。越“古”越不符合大众审美,高山流水难遇知音,“曲高”必“合寡”。画个枕石而眠的高士,满脸老皮纵横,一把胡子邋遢,纵然画技很好,难有人欣赏,画个前凸后翘的美人图,只要不是画技丑出“天际线”,连傻子都爱看。当然你要是就喜欢古人的作品,当然也可以。之所以每天坚持习字用到九钱是因为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坚持做,因为写字就是手艺活。有人做墙体广告,直接拿刷子在墙上直接写,和电脑打印的一样就是这个道理,简单的事重复干,熟能生巧。

第三个药方,这个药方是开给立志研究书法的友开的。准备“服用”本药方的朋友请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个药方“副作用”很大,预期“疗效”难以预料,成功率很低。注意了,开始开“药方”了:

精读古今书论 九钱五

博览古今历史 三钱

精研古典经典名帖 八钱

熟悉中国的古典经史子集 六钱

熟悉中国的《易》学杂说 三钱

熟读中国古典文学 七钱

了解西方的哲学史 三钱

熟悉西方的古典哲学名著 三钱

学习一点文物鉴定知识 一钱七

找到一个明师并一生追随 三钱

思索古典法帖中的创作环境 六钱七

了解一点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 二钱一

辩证地评判分析历代书家的得失 五钱

放弃名利浮躁的得失心 九钱七

终生临摹古典法帖 四钱

了解汉文字的渊源 四钱

本方“服用”说明:只要认真地按方“服用”,虽然不能保证你成为书法家,最起码入“古”是有保证的。我再说一遍,书法是文化,必须由文化来支撑。脱离了文化,他就是工艺品。一个工艺品师傅是不需要文化的,练好手艺就行了。这也是当今批评书法家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匠气”,工业上需要工匠精神,但书法上要杜绝“匠气”。“匠”靠手来吃饭,书靠文化来滋养。所以这幅药方里绝大部分都是关于读书的。临摹字帖是学习书法中最基本的功课,无需多说。识“古”辩“古”才能入“古”。要想识“古”辩“古”是需要大量的知识的,还需要有思辨能力。脱离了思辨能力是站不住脚的。这也是当今的丑书不能服众的一个根本原因。一句老百姓不懂艺术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还有的丑书家为了回怼群众的质疑,把历史上有建树的书法家都说成是丑书家,颜真卿的作品是丑书,王羲之王献之的字是丑书,因为他们都是当时的创新者,当时的群众不了解,历史证明了凡是创新者都是不被当时的群众理解的,都被群众认为是丑书。因为我们创新,所以不被群众理解,所以我们是大师,假设我们的创作是丑书,历史上创新的书法家包括二王,颜真卿,等作品都是丑书。这种滚犊子的拿历史上的一流大书法家来给自己垫背的歪理更不能服众。要想服众,除非他能给大家推理证明自己的作品是有出处渊源的,这个思辨过程很重要。

“想当然”式的创新在历史上是站不住脚的。否则的话,没必要入“古”了。如果这样创新可以的话,只要你包销,10块钱一平尺我能写到李嘉诚破产,写到比尔盖茨跳楼!

总之,为什么很重要,万事万物想要弄清为什么是很困难的,所以考几何的时候,因为所以的推理证明过程很重要,没有推理证明过程,只有最终答案,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屁都不是!

正是因为这个为什么很困难,所以在第二幅“药方”里不主张入“古”,付出的太多,目标太小,不值得。

找明师也不易,不要盲目,不要看包装,不明的师宁可不找。警告!本幅“药方”的副作用特大,读书太多,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难以合群,独立特行难以被社会所接纳,不知不觉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如果承受不了被社会抛弃的风险,没有对书法抱有万分崇敬心和精神信仰的话,个“古”不入也罢。


布衣光头强说文新解


书者难受,观者舒服是入门,

书者舒服,观者难受是练功 精进 半成品,

书者舒服,观者舒服 就是得道,

------------------------------------------------------------

书者难受,观者难受是垃圾。。。。

.................................................................

如果要更进一步讨论,

就是看书者追求结果、还是过程的感受?

以及观者的审美标准。给几个提示

众口难调怎么调?

审美疲劳怎么破?

雅俗共赏怎么作?

关键问题是

什么是美?

很难统。一。这需要辩证统一法。

所以如何比较各家高下?

先比基本功练得扎实,也就是四法的传统标准,做好规定动作。

再比各自的审美理解追求,进行自由发挥。

最终形成既有统一共识,又有个性发扬的,百花齐放的,健康的中国文艺复兴的新局面。。。

而不是当前各说各话,文人相轻的,撕裂无章的文评乱象。最终导致名家百口莫辩,小儿受捧而骄,江湖丑书乘虚而入之书面。。。


十心难一


要入古,首先要师古,知道什么是古,什么是今。


以翰墨书道的理解,要有古意必须临摹魏晋书法书法,也就是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他们的书法最经典也最具有古雅意趣。所以要使得书法有古意自然就要深入的临摹学习他们的书法作品,当然,学习书法,到了追求古意和具有自己明确的风格取向或定位,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的书法基础,也就是要在精通唐以后的一家书法之后再由此上追古意。也可以临摹学习一些简椟书法。直接去学习古雅一路的书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难度要大许多。一是因距离我们太遥远,理解不透其书法中的古质今妍之内涵。初学唐以后的书法作为入门之敲门砖,更容易理解书法。再说,这样的学习流程或门径也是历代最经典的入门首选,是经过历史的验证的。欲得书法之古意,要先从古意法帖中过。

就唯美来说,古雅之风可以说是最好的。现代一些成功的书法家,有不少的都是走的这条路子。



翰墨书道


古人言:“以天为徒,以古为徒”,一则“道法自然”,一则法“道”而得自然。古人的语词,现时人多仅从字意上解释是很浅稚的。要诚敬钻研体悟传统文化,格物而必能虚室生白,神明自来悟解古人语词意义。


琴音万古


入书法出现时的远古。


知之887


要想不断进步除了关注当代书法现象,关注当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外重点还要放在深入学习研究书法传统上。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一座大宝库,它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的资源。信笔涂抹者朝学书法夕则鼓噪炒作者、小有成绩就飘飘然以名家自居者嘴上也喊喊学习传统实则是漠视传统。

历史上那些取得大成就的书法家差不多都是在学习优秀传统上下了大工夫的。比如宋朝的米芾早期被讥为“集古字”那起码说他是临了好多家的法书只不过尚缺少融会功夫。后来老

米取众家之长创立米氏书风雄恃千古。

明朝两个大书法家一个董其昌一个王铎可以说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传统不断地创作实践。董其昌终其一生都在强调“入古”他认为当时好多人诸种恶习都是临古不足所致。他在《容台别集》中的许多条题跋记载了他广泛观摩古人真迹并加以临摹的经过。他说“今人朝学执笔夕已勒石余深鄙之„„。余学书三十年不敢谓入古三昧。”又说“此余已丑所临也今又十年矣笔法似昔未有增长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

记得若干年前某刊物曾刊载董氏八十岁左右临的唐宋六大家书法他慨叹只得古人之三四。人家到了这把年纪了还这么刻苦这么虔诚的临古、入古的确让吾辈后来者汗颜。当然董氏也不是一味“入古”不是泥古不化他把师古人与抒发自家性灵结合起来“入古”又能“见我”“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他一生不断地临魏晋唐宋诸大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成为书法史上一流的大书法家。王铎也是这样他自己说“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还说“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

王铎对所收藏的历代名家碑帖进行了精心临摹融会涵泳终成为震铄古今的书法巨匠。有一点可以说明就是董、王两家在他们的传世作品中临帖作品占了不小的比重。

临古代书法少不了要学会读帖就是展古人法书于几案或张之于壁间朝夕谛观心领神会。先与古人接上气再下笔临写。我的办法是先读后临临完张之墙壁再慢慢品读。

我总认为读与实临不可偏废。不读不能从精神气韵方面领略古人的风神韵致灿然神采。而不实临则不能细致入微的把握古代大家在点画笔法字形构造行气流走和章法经营的个性独到的精妙之处。

书法毕竟有技法的层面临古人在于学古人的精神指向也在于学他们的高超技艺。技不拿人说啥也没用。

近读《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其中有记述毛泽东与田家英讨论学习书法的片段。毛泽

东对田家英说“千万别临帖临都临傻了我是只读不临”。

我对老人家说的临多了会傻的说法有点不解或许他指的是有些人只会临不会创临多了掉进人家的口袋里出不来成为“书奴”这倒真会成为书傻。

但像毛泽东那样积有数十年的笔墨功底加之雄才大略伟人襟怀胸中风雷笔底波澜他只读就会窥见古人法书的无尽奥赜融会于自己笔下创出独标风格的“毛体”。他行咱不行。像我等人只能老老实实的读帖老老实实临帖别无他法。


书法功课


临古,手追,心往


新中式西风美学


 “入古”深浅是一个书法家水平高低的体现。怎样入古,大部分人是脱节的。有的人临了一辈子帖,但到创作上一个字也用不上。关于临帖,我这样认识:临不如读,读不如背。临只得形质,读和背却能得神采。黄庭坚云:﹃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背帖要过三关:先过“单字关”,背结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邪正,点画的形态、线条的方向、排列的疏密。再过“群组关”,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段,然后去背,关注字和字之间的关系,虚实映带;再过“章法关”,背一篇字的整体章法,弄清轻重、缓急、起伏、错落、跌宕,总体把握空间与布白。在背帖的同时,还能关注到其他方面,比如作者生平,所写内容,文学史学,哲理思想等。千万不要自创,一定要向古人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