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代表委員去履職①︱跨界履職的“王教授”土味十足

00:00

跟着代表委员去履职①︱跨界履职的“王教授”土味十足

編者按:2020年湖南省兩會即將舉行,作為這一政治生活大事的主角,代表和委員們將肩負著黨和人民的重託,依法履職,替人民發聲,為發展獻策。為了履行好職責,代表委員們在兩會前通過調研、走訪、接待群眾等方式來收集意見和建議。紅網時刻新聞從即日起推出《跟著代表委員去履職》系列融媒體報道,記錄代表委員履職的精彩瞬間。

紅網時刻記者 吳公然 汨羅報道

經常下地與農作物打交道的他,腳上沾著泥土,身上帶著露珠,有著十足的農民形象,但這並不影響他依靠自己掌握的農業技術,幫助農民增收,並漂洋過海去援外。他就是岳陽市科技特派員、汨羅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王安華。

王安華以前是純粹的“技術流”,自從當上湖南省人大代表後,開始更多地關注技術之外的事。也許關注的事,可能與他擅長的技術不沾邊。但沒關係,只要與老百姓息息相關,他覺得自己作為代表不但要關注,還要積極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跟着代表委员去履职①︱跨界履职的“王教授”土味十足

湖南省人大代表王安華(左一)正在接待群眾。

跨界當生豬養殖調查員

既當農業科技特派員,又做生豬養殖情況調查員。王安華,近段時間來一直擔負雙重角色。

王安華表示,最近豬肉價格比往年要高,養豬效益看漲,很多養殖戶躍躍試試想擴大生豬養殖規模。可到底養多少合適,未來市場走向如何,他們心裡沒底。10多元一斤的豬肉價格,一年不到,最高漲到了30多元,撥動了普通消費者的敏感神經,他們想知道豬價以後會繼續漲還是跌。

豬的存欄數是解開養豬戶、普通消費者心中疑問的重要數據。王安華便聯合其他代表對這一情況進行調查,同時瞭解養豬戶養殖意願、生豬養殖帶來什麼環境影響等情況,他打算向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提交一份有關生豬養殖的建議。

實際上,王安華的專業技術並不在養豬領域,跟他打交道30多年的是蔬菜水果種植。從蔬果種植跨界到牲畜養殖,是其省人大代表職務使然。

“作為代表要時刻關注民生熱點,及時響應人民呼聲。”王安華告訴記者,生豬養殖雖不屬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但當前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豬價,要解決人民中心的疑惑,作為人大代表必須要發揮應有作用。

王安華坦言,作為一名農業科技特派員,經常在基層指導農業生產,接觸農村、農民、農業頻繁,進行基層調研有便利性。他說,作為基層人大代表要發揮自身優勢,聽民聲、知民意、解民難。

跟着代表委员去履职①︱跨界履职的“王教授”土味十足

王安華在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

曾在兩會上為水稻側深施肥技術鼓與呼

實際上,王安華在2019年兩會上就進行過跨界履職。

他調查發現,傳統水稻生產化肥施用量大、效率低、汙染重,是造成農業面源汙染的重要因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王安華進行了深入調研。汨羅當地攻克的水稻側深施肥裝置及施肥技術進入其視野。

據研發人員介紹,該技術利用側深施肥裝置將化肥均勻施用於水稻根系部位泥層中,實現精準施肥,不僅解決傳統作業汙染重等問題,還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作物產量。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王安華深知,一項新技術到底好不好,還得靠數據說話。經其調查,採用側深施肥技術,減少氮肥10%~40%,每季每畝可少用除草劑有效成分50克以上。在增產上,同等條件下,機械側深施肥與常規方法施肥相比,所產水稻畝均分別增產111.6公斤、141.7公斤、62.7公斤。

數據說明了一切,如果把這項技術應用在全省水稻種植上,將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值得大力推廣。

因此,在2019年湖南省兩會上,王安華提出了在湖南全面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建議,提出在項目申報、技術研發、資金保障等方面對給予這項新技術更多傾斜。

建議主辦單位省農業農村廳回覆稱,該廳把推廣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作為重要內容,寫入2019年湖南省化肥使用量負增長工作方案中。同時通過農機化技術培訓班和演示會,大力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同時按程序對水稻側深施肥機實行補貼。

在建議推動下,湖南很多地方都用上了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的同時,提高了水稻種植效益。

跟着代表委员去履职①︱跨界履职的“王教授”土味十足

王安華把農業技術帶到了非洲。

“王教授”始終和三農在一起

王安華身上鄉土氣息濃厚,但並不影響他在別人心中的地位。

“我們都親切叫他為‘王教授’。”在汨羅農業農村局任兵心中,能7次出國,到8個國家援助農業技術的王安華,早已超出一般技術人員的範疇,尤其還當了援外組長,這非教授不能幹。

親眼見證王安華從農校學生變為農業專家的周光伍表示,王安華雖然起點低,但一路不停學習、腳踏實地、刻苦鑽研,才有瞭如今成就。“白天到田間地頭蒐集一手資料,晚上給農民講課,汨羅的無籽西瓜種植幾乎就是靠他帶動起來的。” 周光伍說。

“王安華是我們農業局的一面旗幟。” 汨羅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欣說,經常戴著草帽下地的他有一股鑽勁,不但鑽研農業技術,自己還進修英語、法語等外語參與援外。有一次在非洲援外結束後準備回國,當地學員都要他別回去,繼續留下來做技術指導。

2019年,王安華的農技水平遭遇一場旱情考驗。連續三個月的乾旱,使汨羅市羅江鎮幾百畝野山椒面臨挑戰。如果欠收,把野山椒當原料的加工企業可能無米下鍋,損失巨大。

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在王安華的技術指導下,雖然野山椒品質產量沒有達到最好水平,卻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有了本地野山椒供應,以前在外地進原料的加工企業每公斤成本降了10多元,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泥腿子”出身的王安華,讀的農校,乾的是農事,當上代表以後依然不改本色,始終與農業、農村、農民站在了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